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是科学吗?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回答总体上是否定的。相关论述的支撑大致有三:第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个别性、一次性的,它们不像自然现象是普遍性的,能够重复出现;第二,自然科学可以通过重复实验对其研究理论进行实证检验,而历史学做不到这一点;第三,历史现象的出现没有规律,因而历史学也不可能找到规律。
以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为理由否定历史学是一门科学,我们只需验之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即可发现其不能成立。研究宇宙起源的物理学家,并不能让宇宙回到初始状态来检验大爆炸宇宙论;研究人类演化的生物学家,也无法让现代人变回猿人来证实生物进化论。研究对象能否重复出现,并不是判断一个学科是否科学的依据。在永恒运动的物质世界里,任何现象的出现都是独特的、唯一的。故而无论是历史学还是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在严格意义上都是个别现象。只是由于观测精度的差异,后者给人以研究普遍现象的错觉。如果用“研究对象不可重复出现”来论证历史学非科学,只会得到错误的结论。
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重复实验”并非重复,而是以尽可能高度相似的实验手段对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理论并非专属于自然科学,历史学同样在使用这种方法。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不限于实验室模式的检验,而是运用丰富多样的实证手段检验理论,其中有本学科的传统手段,如史料辨伪、文献校勘等,也有借鉴其他学科,包括自然科学的技术手段。比如,利用植硅体分析、遗传学分析等手段检测炭化谷物遗存,探索农作物的驯化过程;通过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同位素检测,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矿料来源;使用放射性碳测年技术推算考古遗址的大致年代等。在这些场景中,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如出一辙。
不可否认的是,多数情况下,历史学在研究对象的直接性方面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相较于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通常先用本学科独有的方法,对文字材料进行考据辨伪等处理,然后才能通过这个媒介探索历史事实。但两者都以观测、阅读等方式收集材料,再用形式逻辑对这些材料进行分析与推理,建立新的理论,再重复这个过程,对理论加以实证检验。
我们要检视的最后一个论点,是认为历史现象的出现是“个别性”“一次性”的,不存在规律性。首先,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历史现象存在着一些无可争议的规律,其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理性规律。例如,人要有食物和水才能存活,过量的劳作会让人疲倦等。这些常识,可以视为历史学的公理。以公理为起点,可发现一些社会性规律,诸如当食物和水不足以满足生存需求,人类就会为了获取这些资源而彼此争夺;为了避免劳累,人会寻求尽量省力的方法完成劳作等。这种规律可以视为历史学的定理,它建筑在公理之上,又成为进一步扩展推理的基础。其次,出现在不同地域的历史现象存在一定的共性。在上述生理性、社会性规律的作用下,处于不同地域的人类社会,在相似的发展阶段总是呈现出相似的形态和变化。例如,大量的实证研究显示,世界各地的原生社会都存在相似的演变过程,表现为从平等社会到等级制社会,从非固定领导到常设领导等。这有力地证明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普遍规律。
综上所述,总体上否定“历史学是科学”的三大支撑都立不住。
(摘编自王一岚《“历史学非科学”说的三大支撑立不住》)
材料二:
科学界普遍认为,规律性探索要优于说明具体事件的历史学研究。而中国传统史学的不科学之处,被批评为“凭主观判断来解释历史”。此外,科学研究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创造力,没有逻辑就无法正确运用科学,因为许多想法必须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检验。由于历史学和考古学都是研究过去的学科,其对象和结果均无法观察和检验,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成为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
历史学研究具体的事件、人物和时间,所以是一种材料归纳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往往强调客观性,并不鼓励对这些事件的原因做出解释。于是,这种研究往往十分注重经验知识,是能够被人们亲身观察,并做出描述的具体事实。这也常被看作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认为经验事实是客观的,它们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存在。
归纳法建立在世界是物质的基础上,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和观念来自感觉,感觉是完全可靠的。归纳法是扩充性的认知过程,并根据具体观察或事实的综合而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越来越可靠与精确的事实积累起来时,可以达到一种不断扩充的有用“公理”的层次。中国相当一部分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处于经验主义的层面,学者们强调材料的采集和观察,凭自己的经验和常识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
然而,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的规律,科学研究也不能停留在表象,而是要揭示隐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科学的任务是要证明哪些直觉是可靠的,并强调科学解释必须在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对这些现象的归纳之间建立起某种规律,这就是实证主义的演绎方法。用演绎法来探究科学问题,需要进行科学的抽象,并通过理论来指导研究。科学概念的抽象性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属性,性质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科学综合系统说明的必由之路。由于表意的历史学不同于物理学等普遍性规律的学科,所以历史学中的概念和解释结构与自然科学也有很大不同。
虽然历史学与自然科学差异很大,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历史学不能仅停留在收集事实材料和对事件的描述,它也需要深入揭示历史事实的本质来探索原因和规律。这种原因和规律无法被我们直接感知,它们只能通过理论思维来进行把握。
(摘编自陈淳《科学与历史——谈规律探索与历史重建的区别》)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格意义上说,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也是个别现象,只是观测精度差异使其看似研究普遍现象,所以不能以研究对象能否重复出现来判定学科是否属于科学。
B. 历史学运用史料辨伪、文献校勘等传统手段并借鉴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来进行实证检验,因此,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与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是相同的。
C. 历史学研究是一种材料归纳的过程,依靠学者们的经验和常识对历史事件做出判断与解释,从而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强调经验事实的主观性。
D. 规律性探索在价值和意义上远超仅聚焦具体事件描述的历史学研究,这是科学界普遍秉持的观点,该观点忽略了历史学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价值。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是驳论文,开篇提出要辩驳的观点,并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其进行批驳,论证角度属于“驳论点”。
B. 归纳法虽能得出一般性结论,但无法导出必然性规律,忽视演绎法会限制历史学研究向深度发展。
C. 中国传统史学凭主观判断解释历史,这种研究方法使其结果无法被检验,科学性上难以得到认可。
D. 科学研究要探索规律形成结论,而结论的生成需要逻辑思维,这是探究科学问题的必要条件。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历史学是科学”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历史学研究是过去发生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具有不可重复性,且受到众多复杂因素的影响。
B. 历史学家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不同朝代在政治制度演变上存在相似的趋势。
C. 历史学研究依赖于文字资料,而这些资料可能存在带有作者的主观偏见或记录错误等问题。
D. 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实际应用来验证,而历史学的研究成果难以直接应用于现实生活。
4. 在历史学研究中,归纳法与演绎法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5. 材料一强调历史学能找到规律,材料二却指出归纳法无法导出必然性规律,这是否矛盾?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寻踪
格绒追美
起初,父亲只是单纯地靠追踪足迹找到失踪的牲畜。
渐渐地,父亲拥有了更大的能力。在足迹消失的地方,父亲翕动鼻翼,四处闻嗅,便能依凭牲口留下的体味,飘散在周围的气味形成的氛围等,在不远处重新接续上牲口经过的痕迹。不止如此,父亲对村庄周围的整个森林全然熟悉之后,每当蹲下或弯腰寻找蹄印时,那些青冈树、松树、杜鹃的枝芽都装作有风刮来,随风摆动的样子,把父亲引向他刚刚忽略的地方,有时扬起的枝条在父亲脸上轻轻刮擦一下,或者,在父亲就要忽略掠过时,狠狠地扯住父亲的衣襟,于是,父亲便可以顺利找到线索,继续他的寻踪道路了。无论失踪的牲畜翻过了几重山峦,穿行了几片密林,父亲总有办法找回失踪的家畜。当然,最大的困难是,牲口蹚河而过,或者踏入腐殖叶极厚的密林时,足迹会消失。又一次陷入无助的父亲长叹一口气,坐下来放松身心,仰起头让阳光刷刷地在脸上流淌,父亲像抹酥油一般,从上向下,搓揉面孔,将阳光浸透到脸颊之下、眼睛里,再慢慢渗进心底。浓郁而洁净的氧气把肺叶涨满了,耳朵里也涌进各种声音。此刻,父亲若昂首眺望,总会有巨大的惊喜猝然降临。他又找到了方向。
得知父亲有追踪足迹的能力,村里跑来找父亲帮忙的人越来越多。而父亲不负众望,总能轻易地找回失踪的黄牛、牦牛、马、犏奶牛,乃至足印很小的绵羊、山羊、土猪。
“爸爸,你追踪这么厉害,谁教你的啊?”
父亲笑笑:“这需要教吗?用心观察自然就会了。”
从父亲追踪寻迹的本领里受到启示,作为长子的我推开了另一重生活之门的观察之路。阳光是有印迹的,风是有印迹的。阳光的印迹在大地的温暖之气里,在万物的生长之中;风的印迹在植物的摇摆里,在翻波涌浪的绿涛中,如同水面渐自扩散的涟漪。声音是有印迹的,人心是有印迹的,文字也是有印迹的。用竹笔蘸墨,舞动手指,那些文字便牢牢地驻留在纸上,消也消不掉。在学校里,当我把自己的五感六觉都写下来,化成一行行五彩缤纷的文字时,文字里透出的魔幻之气一下子把老师震住了,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赞我的写作才能。
多年以后,父亲追寻足迹的能力终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只要找到第一串足迹,走到半途,父亲的心中便会显现出那头失踪牲畜的形象。你瞧:那头花脸奶牛晃着钝重的身躯,这儿吃一口,那儿啃一口,在草地上晒上一阵太阳,接着朝向阳的草坡优哉游哉而去;那头耕牛在向阳的青冈林中散发出浓郁的恐惧之气,它竖起尾巴,飞跑一阵,再喘息停驻片刻,它闻到了豹子的气味。
随着体悟能力的滋长,父亲有时根本不需要埋头寻踪觅迹,而是从第一串脚印就可以判断出大致方向。有时他单凭感觉也能把失踪的牲口找回来。如果走丢的是一只山羊,而凌乱的足迹在一处岩崖下完全消失时,他便屏神静气地站在蹄印最后消失的地方,渐渐地,父亲觉得自己已化身为那只山羊,于是,他的脚步开始琐碎细密,身子也跟着变得轻巧,攀岩越岭而去。有时,他真的会觉得自己就是那头动物,甚至忍不住双手踏地,用四肢攀爬而上。这些举动,令他本人都感到害怕。有一次,父亲翻过垭口,再窜到一处泉眼边,他听到自己发出了“哞”的一声惨叫,恐惧深深地裹住他的身心。果然,草滩上洇着一摊鲜血,黄牛被豹子咬死了,半边躯体被吃掉。父亲的泪水滚滚而下,被电击般的战栗掠过身子。回到家时,父亲脸色苍白,像是大病了一场。
后来,父亲不再上山寻踪觅迹了。别人只要说出那失踪牲口的特征,父亲冥想片刻,就能说出其所在方位。按他的指点果然就能找到。就这样,父亲成了一个神秘人物。甚至有人猜度父亲可能是某个神圣人物的转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我不信神的,我是按着科学规律来的。
叽叽喳喳的麻雀在院外的树上吵闹不休。我问父亲,能否找到鸟道?父亲说,这有些难,但也不是太难,只要找到规律,什么都是可能的。之后,父亲把画眉、杜鹃、灰雉等飞禽的道路,也纳入了自己探寻的范畴。我看到父亲时而仰头望着天空匆匆而行,时而蹲下埋头研究那些细密的鸟迹。在密林中在田野里,父亲一边伸鼻闻嗅,一边弓腰驼背碎步行走。当某个动物像沉默孤独的人一样,一直在一处地方密集活动时,父亲安下套索,将它套住。父亲并不贪婪,只是偶尔猎取一只兔子或一只色彩美丽的雉鸟,给家人打打牙祭。
我问父亲,能否探寻人的足迹?父亲说,太难了,因为人是最狡猾、最难以捉摸的动物。人如果不想让人家知道,总有办法制造空档、假象,让你误入歧途。人是多么善于表演哟!对于人,你要学会善于观察他的言行举止,还要穿透眼睛这个心灵之孔。
哦,窥测人心太难了,编造人心的故事也太无趣了。我说。
父亲最后一次上山寻踪是阳光初次照在村庄里的时候。他背了一褡裢的食物。
母亲说,没看见有人来求你啊,你要上山去找什么?
父亲瞥了母亲一眼,轻描淡写地说,你知道啥?我这次耽误的时间可能很长,你别计算着我回来的日子。
父亲再也没有回来。
有人说他翻越千山万水,还在寻觅着神秘的足迹。也有人说他早成了虎豹的食物,死了。
我不相信。我的父亲一定还活着,也许只是暂时在遍布足迹的世界里迷路了而已。再怎么样,他也可以倒追着自己的脚印,最终回到家中。我想给父亲看我的日记,看我是如何把他写进文字里,那些文字一天天生长,并伸延出各自的轨迹……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文中多次出现“我”的提问和感悟,让读者更有代入感,也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奇幻色彩。
B. 作为长子的“我”把生活中的五感六觉写成文字得到老师夸赞,从此走上写作道路,这主要归功于父亲寻踪能力的启发。
C. 人心难测,人迹难寻,父亲认为人是最狡猾的动物,人会表演,善于制造假象、掩盖踪迹,这反映出他对人性的深刻认识。
D.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以父亲的寻踪经历为主线,其间穿插“我”在写作上的感悟,双线交织,使文章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7. 关于父亲的寻踪能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起初单纯依靠追踪足迹找寻失踪牲畜,后来能凭气味在足迹消失处接续追踪,这体现出他能力的逐步提升。
B. 父亲在寻踪过程中,体察到了牲口被豹子咬死的痛苦而深受打击,这体现出他内心善良、对生命存有敬畏和悲悯。
C. 对于失踪牲口,父亲不需亲自上山追踪,只需用心冥想一下就能说出牲口所在方位,这是他寻踪能力的神秘之处。
D. 父亲探寻鸟道,不仅用眼看,还伸鼻嗅,既观察地上的痕迹,又关注空中的轨迹,表明他对规律的探索细致且全面。
8. 小说以“寻踪”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中父亲出神入化的寻踪能力,与《庖丁解牛》中庖丁游刃有余的境界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和《庖丁解牛》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诫江夏王义恭书【注】
天下艰难,家国事重,虽曰守成,实亦未易。隆替安危,在吾曹耳,岂可不感寻王业,大惧负荷!汝性褊急,志之所滞,其欲必行;意所不存,从物回改。此最弊事,宜念裁抑。卫青遇士大夫以礼,与小人有恩;西门、安于,矫性齐美;关羽、张飞,任偏同弊。行己举事,深宜鉴此!若事异今日,嗣子幼蒙,司徒当周公之事,汝不可不尽祗顺之理。尔时天下安危,决汝二人耳。
汝一月自用钱不可过三十万,若能省此,益美。西楚府舍,略所谙究,计当不须改作,日求新异。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至讯日,虚怀博尽,慎无以喜怒加人。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不可专意自决以矜独断之明也!名器深宜慎惜,不可妄以假人;昵近爵赐,尤应裁量。吾于左右虽为少恩,如闻外论不以为非也。以贵凌物,物不服;以威加人,人不厌;此易达事耳。
声乐嬉游,不宜令过;蒲酒渔猎,一切勿为。供用奉身,皆有节度,奇服异器,不宜兴长。又宜数引见佐史。相见不数,则彼我不亲;不亲,无因得尽人情;人情不尽,复何由知众事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宋纪三》)
材料二:
《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先祖靖侯戒子侄曰:“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过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吾终身服膺,以为名言也。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饥乏耳。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周穆王、秦始皇、汉武帝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不知纪极,犹自败累,况士庶乎?常以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止足》)
【注】本文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劝勉弟弟江夏王刘义恭之作。题目为编者所加。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能择善者A而从之B美自归C己D不可专意E自决F以矜G独断之明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意动用法,与《阿房宫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用法相同。
B. 物,指人,与《〈老子〉四章》“余食赘行,物或恶之”的“物”意思不同。
C. 才,仅仅,与《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的“才”意思相同。
D. “以义散之”与《屈原列传》“遂自投汨罗以死”的“以”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义隆批判关羽、张飞二人“任偏同弊”,目的是提醒江夏王刘义恭立身行事要避免过于任性和偏执。
B. 对于西楚府舍,刘义隆认为既然住得熟悉安心,便无须改建,这种观念体现出对物质资源的珍惜态度。
C. “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体现出传统的哲学观念,过度的充盈会引发灾祸,天地鬼神都对此厌恶。
D. 材料一举古人的例子来增强说服力,材料二引用《礼》和先祖的话语来证明观点,两则材料都有教育之意。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讯狱多决当时,难可逆虑,此实为难。
(2)宇宙可臻其极,情性不知其穷,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
14. 同为书“戒”之作,两则材料有什么共通的理念?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自述
[明]高启
策勋万里,笑书生、骨相①有谁曾许?壮志平生还自负,羞比纷纷儿女。酒发雄谈,剑增奇气,诗吐惊人语。风云无便,未容黄鹄轻举。
何事匹马尘埃,东西南北,十载犹羁旅?只恐陈登容易笑②,负却故园鸡黍。笛里关山,樽前日月,回首空凝伫。吾今未老,不须清泪如雨。
【注】①高启年轻时,薛月鉴(薛相士)给他相面后说:“脑后骨已隆,眉间气初黄。”他认为高启不久便要飞黄腾达。②陈登,东汉末年人。“只恐陈登容易笑”,是词人担心自己如果像许汜那样只知求田问舍,没有远大的志向和救世之意,会被陈登这样的豪杰所耻笑。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负”凸显词人对自身才能的自信,他不屑与“纷纷儿女”相比,这展现出词人不甘平庸、志存高远的精神境界。
B. 酒、剑、诗是文人豪情的象征元素,上阕中这三个元素的组合生动地勾勒出词人洒脱浪漫、豪情满怀的侠士形象。
C. 词人以黄鹄自比,暗示自己虽有宏图大志却因风云未济而难以实现,体现了对远大理想的追求与现实处境的无奈。
D. 末尾二句以豁达态度收束全词,自己还“未老”,大可不必灰心落泪,表明词人虽历经坎坷但依然对未来充满希望
16. “笛里关山,樽前日月”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在表现手法上也颇具特色,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际交往中,懂得换位思考、尊重他人意愿是极为重要的品质。《论语·卫灵公》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就精准地阐述了不强加于人这一宝贵准则,孔子觉得需穷极一生去秉持践行。
(2)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月光下树影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表达了对项脊轩的独特情感。
(3)在高考励志班会上,班主任华老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古诗鼓励同学们要增强自信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早在2006年5月,中药炮制技术就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医药类。中药炮制是将原始中药材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工艺加工成中药饮片的过程。在过去,这一过程被称为“炮炙”,“炮”和“炙”都涉及使用火进行处理。然而,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和制药技术的进步,让药材的加工方式已经不再局限于用火处理,因此,“炮炙”这个术语已经不能确切描绘现代中药加工的全过程,在现代,(甲),它不仅包括与火相关的加工技术,还涵盖了更广泛的处理方法,已经成为具有独特理论和工艺的专门学科,是中医药领域的一朵奇葩。
中药炮制在中医理论和运用中具有 A 的作用:一是可以提高临床医疗的效果,即医生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症候,以及患者的健康状态,选用恰当的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和实用疗效;二是中药炮制可充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例如,生半夏和胆南星等药材经过炮制后,毒性会降低,使用则更加安全。炮制可以改变或缓和药材的性能,使其更适合特定病症的治疗需要。例如,炒制后的山楂酸味减弱,适合脾胃虚弱的患者;焦山楂增加了苦味,增强了其消食导滞的功能;山楂炭则因其收敛性,主要用于止血和止泻。
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中医临床用药理论进一步阐明原理,是炮制技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当前,我国对一些经典名方的炮制特色技术挖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强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新药研发、转化和应用。一方面,要注重人才的培养,通过师徒传承、院校教育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中药炮制技艺,确保这一技艺能够 B 。同时,(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推动中药炮制的现代化和标准化。
18. 下列关于文段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炮炙”的正确读音是“páo zhì”,“症候”的正确读音是“zhèng hòu”。
B. “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一句中,“毒副”书写有误,应写为“毒负”。
C. “这家老字号的酱菜用传统工艺炮制而成。”此句中的“炮制”与原文含义相同。
D. “是中医药领域的一朵奇葩”,“奇葩”指奇特美丽的花朵,形容中药炮制不合适。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假如你是一名中医药博物馆的讲解员,有一批小学生来参观,看到常见的山楂,向你提问:“山楂经过炮制后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回答小学生的问题,不超过9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漫画作者:郑辛遥)
这则漫画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校际联考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内江市高中2025届第三次模拟考试题 语 文(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安徽省A10联盟高三下学期4月质检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名校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校际联合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金卷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