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2-15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古诗文阅读(46分)

(一)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引用了曹操《短歌行》的两句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以有声衬无声,营造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意境,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花朵的凋谢,同时隐喻词人心境,寓意深远。

(4)秋风是文人墨客笔下常用的意象,谈起秋风,你会想到的古诗文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列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蹬,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在

B.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照

C.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逐渐

D. 其远古刻尽漫失                    弥漫

3.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A.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B.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 何为其然也                                                                                         D.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乾隆三十九年年末,作者独自在云雾弥漫的日观亭等待日出,最终如愿以偿,目睹了泰山日出的雄伟壮丽。

B. 作者连用“乘”“历”“穿”“越”四个动词叙述自京师到泰安的历程,既说明路途不易,又表现旅途豪情。

C. 第一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                                               手法,形象描绘了作者登上泰山后,见到的雪山晚晴图,景色壮观,意境开阔。

D. 文末作者多用短句,寥寥几笔,就把泰山多石、多松、冰雪覆盖的景色描写出来了,语言洗练,信息丰富。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

(节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此势而禁之也: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软?

(节选自苏洵《谏论》)

注:①唐魏郑公:魏征曾被封为郑国公。

5.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汉明帝欲封其子C朕子岂得EF于先帝子乎G可半楚淮阳王

6.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史以为美谈”的“以为”与《孙权劝学》中“自以为大有所益”的“以为”意思相同。

B. 其说盖出于仲尼”的“盖”与《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的“盖”意思不同。

C. 实愿陛下思之”“之”与《劝学》中“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的“之”意思相同。

D. 范雎以无王耻秦”的“耻”与《师说》中“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的“耻”意思相同。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原本准备给长乐公主陪送的财物,比当年长公主出嫁时所陪送的财礼高出一倍。

B. 皇后将自己与魏征作比较,赞叹魏征能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私情,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C. 苏洵认为这五种谏法是“相倾险诐之论”,既然这样,让臣子来运用,就能取得成功。

D. 苏洵认为魏征掌握了进谏的方法,昔日大臣在进言必被听从等方面,没有人比得上他。

8.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

2)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此隐而讽之也。

9. 材料二苏洵提出了进谏五种方法,谈谈魏征使用了哪种进谏方法说服了唐太宗?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

周紫芝

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

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①光州,在南宋时期是接近金国的边防重镇。此词为作者送别即将到光州赴任的朋友而作。②青冥:青天,代指朝廷。③不应:不顾。

10.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先回忆武陵相见及六年来不堪回首的往事,再叙写如今垂老沧桑,抒发了对时光流逝及人事变化的感伤。

B. 谁知”一句运用反问,写词人又要与故友分别,尽显不舍。深情厚谊,蕴含在临别举酒对饮的场景中。

C. 下片实写边塞景象与使君活动,“铁马红旗”给人以孤寂凄冷之感,反衬使君寄身边地、矢志护国的决心。

D. 只愁飞诏下青冥”,词人笔下的使君不惧守边,只是担心天子降下诏书召其回京,不能留在边城抗敌。

11. 试结合“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中的典故,分析使君形象与词人寄托的感情。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发端于五四新文学革命的新诗运动是一次跨越整个20世纪、迄今尚未终结的古与今、新与旧的诗学转换的重大事件。1915年,当时正在美国留学的胡适,在与友人的通信中写道: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这是胡适对中国诗歌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他由旧诗的文胜于质的问题深入寻找诗歌变革的突破点。他终于决心向着中国传统诗歌的立命之基的传统形式开刀,用那活的白话文学来代替那死的古文学

但是,中国新诗在它的草创期就留下了许多弊端。几乎是在新诗草创的同时,一些诗人便已感到了新诗在艺术表现方面存在的严重匮缺,从而开始了关于诗的艺术的思考与呼唤。周作人拥护白话新诗的产生,自己也写过像《小河》那样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但他对新诗也有较为尖锐的批评。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新诗运动的起来,侧重白话的一方面,而未曾注意到诗的艺术和原理的一方面

面对新诗普遍的忽视诗性的现象,创造社成员在倡导诗的浪漫主义的同时,便开始了对诗的艺术性的关注。穆木天的《谭诗》涉及对诗的音乐性和节奏的研究和提倡。为此,他对胡适有不敬的言说:中国的新诗运动,我以为胡适是最大的罪人。胡适说,作诗须得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在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当时流行的给散文的思想穿上了韵文的衣裳的现象。王独清的《再谭诗》提出新诗表现音、色感觉等纯艺术的问题,他指责中国现在文坛审美薄弱和创作粗糙的弊病。同一期的《创造月刊》还发表了郭沫若的《论节奏》,也是探究诗的艺术表现的专门性的文章。这在当时成为一道鲜丽的风景。

以徐志摩和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派,几乎可以说是专为艺术的探究而诞生的一个群体。他们在重视诗的艺术性方面,堪称是创造社的盟友。也许不同的是,新月派唯美方面比创造社走得更远。徐志摩宣称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一件认真事情做”“我们信我们这民族这时期的精神解放或精神革命没有一部象样的诗式的表现是不完全的;我们信我们自身灵里以及周遭空气里多的是要求投胎的思想的灵魂,我们的责任是替他们构造适当的躯壳。这就是诗文与各种美术的新格式与新音节的发现。这些言论传达了一个明确的意向,就是:新诗的实践已经从破坏转向了建设。所谓创格,意在表明诗的格律以及与格律有关的一切艺术实践不可废。

新诗史上一篇公认为重要的文章是闻一多写的。在《诗的格律》这篇文章中,闻一多从游戏规则的角度称,我们尽可拿下棋来比作诗,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这种论点从表面上看,是从五四当年的目标后退了——因为它重新肯定了曾经被认为是束缚思想而要予以破除的格律——但闻一多在这里提出的带着镣铐跳舞的思想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要说这是一支箭,那么,这箭所要射中的靶心就是胡适的作诗如作文。它昭告人们:诗是一个精致致的艺术品种,是不可随意写的。当然更值得重视的是,他在这里提出的诗要有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的关于声音、色彩以及从音节到段落的立体的和综合的审美构想。

这些言论的提出,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对新诗运动进行反省。这里包含着一个浅显的诗学道理:对于作为文学金字塔的顶尖的诗来说,单是明白如话是远远不够的——尽管存在着明白如话的好诗,然而那毕竟只是一切为文的起点——诗应当有更高的属于自己的艺术要求。

(摘编自谢冕《百年中国新诗史略》)

12. 下列关于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适对中国诗歌长期观察后提出“作诗如作文”的新诗主张,力图变革中国传统诗歌的“立命之基”。

B. 周作人认为,抒情是诗歌的唯一功能,并认为新诗运动对传统语言的抛弃,破坏了诗的艺术和原理。

C. 创造社和新月派都关注到新诗诗性不足的现象,并重视诗歌的艺术性,只是新月派更追求“唯美”。

D. 闻一多提出新诗创作如“带着镣铐跳舞”,针对的就是胡适所说的“作诗如作文”,说明诗文有别。

13. 下列选项中,与结尾段表达的观点最契合的一项是(   )

A. 戴望舒等人融合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与外国现代主义诗潮,创造了许多历时不衰的新诗佳篇。

B.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通过追思乳母,抒发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感激与赞美。

C. 臧克家被誉为“泥土诗人”,其诗直面社会现实,深刻表达了对农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与关注。

D. 余秀华诗作《我爱你》,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对春天的憧憬和对生命的热爱。

14. 新诗的理论反省与实践创作共同构成了百年中国新诗史,请梳理概括文中关于新诗的主张与反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浓烟还未消散,一股呛得人鼻疼泪流的炸药气味还在回荡。通向武汉的最后一座桥梁,竟然毁于敌人之手了。师政治委员梁曙光一个人站在那被炸毁的桥头上,只见高空之下的滚滚江水,闪着一浪一浪绿波呜咽流去,仿佛饱含着仇恨与惋惜。

他遥遥望着武汉那个方向,他的眼睛看不见武汉,他的心却听到武汉的呻吟。

如果说对于军事指挥员的梁曙光来说,武汉只是一个有待解放的目标;那么,对于在武汉诞生、在武汉长大的梁曙光来说,武汉是他最亲的亲人,何况他的老母亲现在在那里。

他不知道母亲是生?

他不知道母亲是死?

他只觉得母亲在等待、在呼喊。

当兵团司令伸出长长手臂在军用地图上一挥时,梁曙光的心就像破裂了一样流出一条涔涔血水。在他心里,地图上那些无数标志不是凝然不动的线条,而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东西,他看见长江浪头急速地翻滚,他听见码头上褴褛人群的哭号。

现在,他把一支烟蒂狠狠摔掉,又点燃另外一支香烟。在紧皱的浓眉下,他的眼睛眯成一条细缝,眼光一刻比一刻严峻。

……

梁曙光自幼失父,家境清贫,他只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年轻时有一头丰满的黑发,面容清秀,心灵手巧,麻利敏捷,忍苦耐劳。她为了把梁曙光养大成人,不得不靠给人家当佣工度日。妈妈疼他、爱他,可是妈妈整天整夜都是洗不完的衣服,两手常常洗红磨破,鲜血淋漓。妈妈天天天抱着浆好补好的衣服出去送活计,总是慌手慌脚赶回来,唯恐儿子有什么闪失。在黑暗无边的茫茫人海里呀,做女人难,做寡妇更难,需要多少眼泪?需要多大毅力?妈妈身子骨单薄,可性子刚强。等曙光长大,受了委屈,从外边回来,妈妈总抻着袖口给他抹干泪水,千叮咛万嘱咐:孩子,记住!咱们人穷志可不能短呀!……”从那以后,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宁可在背地哭个痛快,再回家。梁曙光就是这样在苦水中长大的,当他长大成人以后,却走上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有一天他回来很晚,妈妈静悄悄坐在一把破竹椅上等他,一灯如豆,身单影只,垂头不语。曙光慌了。可是妈妈很坦然,舒了口气说:人长大了,总要走自己的路。可是,你别瞒着妈,让妈操心操个明白。

妈妈从后墙夹缝里发现了曙光藏的秘密文件。

妈妈拉着曙光的双手说:妈的话再心里藏了多少年,到了该跟你说的时候了。你爹在这条道上舍弃了生命,现在你又走上这条道。妈不阻你,妈不能阻你,你有志气踩着爹的脚印走,妈高兴,可是你有难处跟妈说一声,妈多少替你分担一点。

曙光两眼热泪。

妈妈两眼热泪。

你爹爹当了半辈子小学教员,清寒贫苦,意志弥坚。那年,你爹眼看不行了,他说,孩子长大了,应该起个名字,我想就叫曙光吧!黑暗总要过去,曙光就在前头。曙光!不论走到哪里,你都得记着你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从那以后,母子更亲了,妈妈又是母亲,又是同志,可是妈妈白发愈来愈多,身子骨愈来愈单薄,洗衣服,做针线,手在簌簌发抖呀!

一直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前一年。

那是一个乌云低垂,风雪飘摇之夜,汉江江面上刮来的狂风猛扫着破铁皮屋顶,发出令人胆战心寒的怒吼,破板墙给汉江寒涛震撼得发颤。半夜里,梁曙光和妈妈同时从梦中惊醒,听到竹扉上有人拍门。梁曙光披衣起身拉门一看是黄菊香。她满身满脸是雪,一进来就踉踉跄跄靠在墙上大口喘气。黄菊香是曙光从小学到中学的同学,是昵友、是战友。她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地下组织被破坏,街上警车到处抓人,黑名单上有你……省委命令你立刻离开武汉……”

梁曙光一股热潮涌上心头,他一把抓住黄菊香的手,在紧急的刹那间,这深情的一握、感激的一握、委托的一握,使黄菊香凝着大粒泪珠点了点头。

这时,灯影微迷,四壁凄凉。

妈妈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妈妈一把把他推到外面就紧紧关闭了竹门,马上走,你的事我接着干,你的路我接着走!

此后母亲接替了梁曙光的任务,她利用经常出入富户、洋人家,取衣物、送衣物的方便,担任了地下交通,一直到被埋伏在路边的特务发现而被捕……

(有删改)

1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水“闪着一浪一浪绿波呜咽流去”,此处运用了拟人修辞,赋予江水以人的仇恨与惋惜。

B. 梁曙光自幼失父,家境清贫,母亲靠当佣工谋生,辛劳之余并未忘记对儿子的关心与教育。

C. 因为母亲不支持自己走充满风险的革命道路,梁曙光只好把党的秘密文件藏在后墙夹缝里。

D. 乌云低垂,风雨飘摇”“灯影微迷,四壁凄凉”,作者对环境的精细描绘,暗含百般况味。

16. 他的心却听到武汉的呻吟”,请结合文章回答这句话写出了梁曙光哪些复杂的心理感受。

17. 以画线省略号为界,文章前半部分的叙述主角是“梁曙光”,后半部分的叙述主角是“妈妈”,作者这样处理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三、整本书阅读及语言运用(17分)

(一)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18. 新时代以来,随着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创业,大批在外青年也选择返乡创业。这体现了《乡土中国》中的什么特点?(   )

A. 长老政治                         B. 无为政治                                              C. 礼治秩序                                              D. 乡土本色

19.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说《白鹿原》中,李家寡妇一地二卖,白嘉轩攥着卖地契约,鹿子霖先占实物土地,二人相持不下,抱着死磕的心态,倾产也要打赢这场官司。朱先生听闻后,分别给两位当事人写下内容相同的纸笺:打斗诉讼两败伤,谦让一步宽十丈。白嘉轩和鹿子霖依从了朱先生的调解,不再诉讼,重归于好,还将地物归原主,就此卖地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请分析以上材料如何体现《乡土中国》中“无讼”的观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重新认识了山西,发现了黑色的背后_________的古建筑宝库;也就有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大同,这座距离北京只有330多公里的低调古城。人们_________这里,感慨于重修过后更显宏伟的巍峨城墙,流连于屹立千年壮丽精美的云冈石窟,惊叹于飞架在绝壁之上的悬空寺……而这只是大同_________的一部分。

这座城市曾三度成为王朝的首都、陪都,但与洛阳、南京甚至北京等其他古都相比,她总是多了一分战火烽烟淬炼出的雄壮与凝重。自2300年前建城以来,她一直_________在黄土高原的东北缘,担当三晋之门户、北方之锁钥。她是农耕与游牧的结合点,是中华与西域对望的一扇窗;她见证过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遇,亲历过王朝的兴衰轮替。漫长岁月、无尽色彩将大同渲染成一座格外厚重又丰富的古城。

在大同,需要慢慢走。只有足够慢,就触摸得到这古城的肌理,解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得到写在每一块砖上的故事。

20. 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巍:                   ②屹:                  ③淬:

2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精彩纷呈    涌向    千姿百态    伫立

B. 异彩纷呈    奔向    万千风采    站立

C. 异彩纷呈    涌向    万千风采    伫立

D. 精彩纷呈    奔向    千姿百态    站立

22. 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足够慢,才能触摸得到这古城的肌理,读得到写在每一块砖上的故事,解读出丰富的内容。

B. 只有足够慢,才能触摸得到这古城的肌理,解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得到写在每一块砖上的故事。

C. 虽然足够慢,但是能触摸得到这古城的肌理,解读出丰富的内容,读得到写在每一块砖上的故事。

D. 虽然足够慢,但是能触摸得到这古城的肌理,读得到写在每一块砖上的故事,解读出丰富的内容。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轻轻一点即可博览群书,输入指令即可获得想要的答案,我们还需要手不释卷地阅读吗?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