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论语》在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塑造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者李泽厚从中总结出中国的“乐感文化”,他认为“乐感文化”是本民族所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从《论语》来看,“乐感文化”有多重内涵。
“乐生”的生命精神。《论语·乡党》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夫子得知马厩失火后,并没有关心自己的财产,而是出于本能地问人有没有伤亡,可以看出夫子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热爱。“乐生”的生命精神也体现为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子罕》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只有在冰雪严寒这般恶劣的环境之中,才能磨砺人的意志,最大程度激发人的生命潜能。《论语》中“慎终,追远”(《学而》)的生命关怀也是这种“乐生”的生命精神的体现。中国人不仅较为重视此生此世的生命和意义,而且也重视死后的哀荣,因此要“慎终追远”。正是由于对此世间的“人伦日用”的无比眷恋与喜爱,才产生这种以“慎终”“追远”为核心的生命关怀。
“乐群”的生存智慧。中国“乐感文化”以“一个世界”的预设为立足点,不构想超出此岸世界的天堂或地狱的存在,因此没有上帝、天国可以依赖,只得靠个人自己的奋斗、靠人与人彼此之间从物质上到精神上的相互扶持,这就决定了中国人对儒家所强调的忠、孝、礼、义、仁的重视,对人际和谐的强调。因此,《学而》中才会有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言论。由于“乐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认为,我们人类走不若马,力不若牛,又没有外在的上帝可以依靠,没有一个“超人”帮助我们,只能自己依靠自己,只能相互依靠,彼此团结。正如李泽厚所言:“人处于‘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之中。要使这‘共在’的‘主体间性’真有意义、价值和生命,从儒学角度看,便须先由自己做起。”这就迫使中国的“乐感文化”具有一种“乐群”的生存智慧,所以才会要求我们“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我们才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乐观”的生活态度。“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认为没有上帝、天主可以依赖,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对生活悲观失望,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这种坚信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现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体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梁漱溟先生将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概括为“孔子生活之乐”,并对之阐释说:“一个人不过几十年顶多一百年的活头,眼看要老了!要死了!还不赶快乐一乐么?”
总之,“乐感文化”包含多重内涵,蕴含着丰富的学术价值。“乐感文化”的研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理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摘编自张鹏举《从〈论语〉看“乐感文化”的四重内涵》)
材料二:
“忧患意识”说是徐复观提出的,牟宗三曾予阐释。他们认为,中国的人文精神躁动于殷周之际,其基本动力便是忧患意识。周人从商革夏命和周革殷命的历史嬗变中,发现了吉凶成败与当事者行为有密切关系,及当事者在行为上应负的责任,从而形成了所谓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一种道德意识,是人确立其主体性之始,它引起人自身的发现,人自身的把握以及人自身的升进。
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叫忧患意识;真的临深而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忧患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儒家所津津乐道的,是理性的快乐,《论语》以乐开篇。学而时习之悦,有朋远来之乐,人不知而不愠,便都是理性之乐。《孟子》有所谓君子的三乐,其“父母俱在、兄弟无故”即后来称之为天伦之乐者,是宗法制度所规范的乐。而最要紧的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之乐,这种与道合一、与天地同体的超越之乐便是他们的极乐。这种乐当然也不应独享,但又不是凡民可得与共,所以要“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那也是一乐,为同登乐土而服务的乐。进而言之,这种得道之乐,也正就是那念念不忘的修德之忧。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群”是基于“一个世界”预设而强调与他人“共在”的“主体间性”,重视彼此相互扶持、轻视个人奋斗的生存智慧。
B. “乐生”是基于对此世间的无比眷恋与喜爱,从而尊重他人生命价值,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重视“慎终”“追远”的生命精神。
C. “乐感文化”不提倡宗教信仰,而是坚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种精神便体现为“乐观”的生活态度。
D. “乐感文化”是本民族特有的一种诗性智慧,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乐生”的生命精神、“乐群”的生存智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等方面。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对“乐感文化”的内涵进行阐释,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材料二先追溯“忧患意识”的形成,然后着重论述儒家的忧患与快乐都是一种理性精神。
C. 材料一谈“乐感文化”,材料二谈“忧患意识”,但两则材料对忧乐都有一定关涉。
D. 两则材料都注重引述文献来阐释、佐证观点,但二者分析文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3. 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乐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项是( )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B.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D.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孔子问曾点之志,曾点答“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回答被后世誉为“曾点气象”。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曾点气象”中所体现出的“乐感文化”。
5. 根据材料,关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特征,除“乐感文化”一说之外,还有“忧患意识”一说,两者矛盾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他把大海钓上来
[美]海明威
老人轻巧地攥着钓索,用左手把它从竿子上轻轻地解下来。他现在可以让它穿过他手指间滑动,不会让鱼感到一点儿牵引力。
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它长到本月份,个头一定挺大了,他想。吃鱼饵吧,鱼啊。吃吧。请你吃吧。这些鱼饵多新鲜,而你啊,待在这六百英尺(1英尺=30.48厘米)的深处,在这漆黑黑的冷水里。在黑暗里再绕个弯子,拐回来把它们吃了吧。
他感到微弱而轻巧地一拉,跟着较猛烈地一拉,这时准是有条沙丁鱼的头很难从钓钩上扯下来。然后没有一丝动静了。
“来吧,”老人说出声来,“再绕个弯子吧。闻闻这些鱼饵。它们不是挺鲜美吗?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吃了,回头还有那条金枪鱼。又结实,又凉快,又鲜美。别怕难为情,鱼儿。把它们吃了吧。”
他把钓索夹在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等待着。同时盯着它和其他那几根钓索,因为这鱼可能已游到了高一点的地方或低一点的地方。跟着又是那么轻巧地一拉。
“它会咬饵的,”老人说出声来,“求天主帮它咬饵吧。”然而它没有咬饵。它游走了。老人没感到有任何动静。
“它不可能游走的,”他说,“天知道它是不可能游走的。它正在绕弯子呐。也许它以前上过钩,还有点儿记得。”
跟着他感到钓索轻轻地动了一下,他高兴了。
“它刚才不过是在转身,”他说。“它会咬饵的。”
感到这轻微的一拉,他很高兴,接着他感到有些猛拉的感觉,很有分量,叫人难以相信。这是鱼本身的重量造成的,他就松手让钓索朝下溜,一直朝下,朝下溜,从那两卷备用钓索中的一卷上放出绳索。它从老人的指间轻轻地滑下去的时候,他依旧感到很大的分量,尽管他的大拇指和食指施加的压力简直小得觉察不到。
“多棒的鱼啊,”他说。“它正把鱼饵斜叼在嘴里,带着它在游走呐。”
它就会掉过头来把饵吞下去的,他想。他没有把这句话说出声来,因为他知道,一桩好事如果说破了,也许就不会发生了。他知道这条鱼有多大,他想象到它嘴里横衔着金枪鱼,在黑暗中游走。这时他觉得它停止不动了,可是分量还是没变。跟着分量越来越重了,他就再放出一点的索。他一时加强了大拇指和食指上的压力,于是钓索上的分量增加了,一直传到水中深处。
“它咬饵啦。”他说,“现在我来让它美美地吃一顿。”
他让钓索在指间朝下溜,同时伸出左手,把两卷备用的索的一端紧系在旁边那根钓索的两卷备用钓索上。他如今准备好了。他眼下除了正在使用的那钓索卷儿,还有三个四十英寻(1英寻=1.8288米)长的卷儿可供备用。
“再吃一些吧,”他说,“美美地吃吧。”
吃了吧,这样可以让钓钩的尖端扎进你的心脏,把你弄死,他想。轻松愉快地浮上来吧,让我把鱼叉刺进你的身子。得了。你准备好了?你进餐的时间够长了吗?
“着啊!”他说出声来,用双手使劲猛拉钓索,收进了一码(1码=0.9144米),然后连连猛拉,使出胳膊上的全副劲儿,拿身子的重量作为支撑,挥动双臂,轮换地把钓索往回拉。
什么用也没有。那鱼只顾慢慢地游开去,老人无法把它往上拉一英寸(1英寸=2.54厘米)。他这钓索很结实,是制作来钓大鱼的,他把它套在背上猛拉,钓索给绷得太紧,上面竟蹦出水珠来。
随后它在水里渐渐发出一阵拖长的咝咝声,但他依旧攥着它,在座板上死劲撑住了自己的身子,仰着上半身来抵消鱼的拉力。船儿慢慢地向西北方向驶去。
大鱼一刻不停地游着,鱼和船在平静的水面上慢慢地行进。另外那几个鱼饵还在水里,没有动静,用不着应付。
“但愿那孩子在这儿就好了。”老人说出声来,“我正被一条鱼拖着走,成了一根系纤绳的短柱啦。我可以把钓索系在船舷上。不过这一来鱼儿会把它扯断的。我得拼命牵住它,必要的时候给它放出钓索。谢谢老天,它还在朝前游,没有朝下沉。”
如果它决意朝下沉,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如果它潜入海底,死在那儿,我该怎么办?我不知道。可是我必须干些什么。我能做的事情多着呢。
他攥住了勒在背脊上的钓索,紧盯着它直往水中斜去,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驶去。
这样能叫它送命,老人想。它不能一直这样干下去。然而过了四个钟点,那鱼照样拖着这条小船,不停地向大海游去,老人呢,依然紧紧攥着勒在背脊上的钓索。
“我是中午把它钓上的,”他说。“可我始终还没见过它。”
他在钓上这鱼以前,早把草帽拉下,紧扣在脑门上,这时勒得他的前额好痛。他还觉得口渴,就双膝跪下,小心不让扯动钓索,尽量朝船头爬去,伸手去取水瓶。他打开瓶盖,喝了一点儿,然后靠在船头上休息。他坐在从桅座上拔下的绕着帆的桅杆上,竭力不去想什么,只顾熬下去……
(节选自《老人与海》,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通过老人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鱼“个头挺大”,旨在为下文这条鱼拖着小船向大海游去做铺垫。
B. 文中多次提到地点,如“在离岸这么远的地方”“朝西北方驶去”等,表明文中老人与环境存在某种矛盾。
C. 钓索“上面竟蹦出水珠来”这一细节中的“蹦”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钓索两头受力时瞬间绷紧的情形。
D. “一桩好事……”一句中“好事”具体指的是“鱼会吞饵”这个动作,“说破”一词则展现出老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综合运用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一位捕鱼技术高超、经验丰富渔夫形象。
B. 作者采用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这条鱼的体型巨大、力大无穷、体力充沛等特点。
C. 小说节选部分使用了大量的对话,这些对话干净有力,明快自然,引领读者进入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文章语言颇具特色,如风格简约、准确,重视视觉、听觉、触觉上的表达效果等,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 小说中多次出现“钓索”,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钓索”的用意。
9.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是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节选部分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节选部分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辨,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
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
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举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改)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国之俗A功臣二世B而爵C禄D唯孙叔敖独存E此F所谓损之G而益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衣冠,意为“穿衣戴帽”,与“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五石之瓠》)中的“树”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B. 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
C. 知,通“智”,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相同。
D. 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让”字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 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
C. 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
D. 孙叔敖让儿子“请封寝丘”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且名声不好,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
(2)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
14. 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简要分析。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小题。
杂诗
王赞①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胡宁久分析,靡靡忽至今?
王事离我志,殊隔过商参②。昔往鸧鹒③鸣,今来蟋蟀吟。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师涓④久不奏,谁能宣我心!
【注】①王赞,西晋文人,官至侍中、征虏将军等职,长期参与晋惠帝与永嘉年间的军事行动,转战青州、陈留等地。其征战经历直接影响了诗歌创作。②商参:二十八宿之中的商星与参星,不会同时在天空中出现。③鸧鹒:又作仓庚,指黄莺。④师涓:先秦时代卫国的著名乐师。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二句以兴起笔,不仅写出了悲凉肃杀的时令特点,也流露出“思归”意绪。
B. 三至六句自述战事不断导致自己与亲人阴阳相隔,强烈控诉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C. 第十句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使用的手法相似,都是以物作比,写自己思归之情。
D. 诗歌最后四句通过战士的视角,批评朝廷不恤边卒的政策,态度婉转,讽喻尖锐。
16. 小学六年级学过的《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表面写战士出征和归来时的两种景致,背后却衬托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心境。本诗“昔往鸧鹒鸣,今来蟋蟀吟”两句与之相似,但二者又有所区别。请结合诗句,比较它们在表现手法方面的相同之处,以及在内容情感方面的不同之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论语〉十二章》中曾子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
(2)厦门大学、福耀科技大学校训中均有“_______”一语,这是大学之道最高宗旨,希望学子志存高远,因为“_______”,明确志向是安心向学的起点。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文学作品需不需要逻辑?②人们常说,文学是感性的艺术,③是情感的宣泻与想象的驰骋,④似乎与讲究条理的逻辑扯不上关系。⑤但如果仔细琢磨那些作品打动人心,⑥就会发现,逻辑从未真正缺席————它不是数学公式般的刻板规则,⑦而且是作品内在的“气脉”。
文学的“逻辑”藏在人物的行为轨迹里。哪怕是最荒诞的故事,人物的选择也应符合其性格逻辑。鲁迅笔下的阿Q, ,恰恰源于他长期被压迫却无法反抗的生存处境。如果阿Q突然变成( a )的革命者,读者只会觉得突兀,( b )这违背了人物设定的内在逻辑。
情节的推进离不开“因果逻辑”的( c )。即便有些作品采用碎片化叙事或非线性结构,内在的因果关系也依然存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充满魔幻色彩,马孔多的兴衰、布恩迪亚家族的命运,始终围绕着“孤独”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奥雷里亚诺上校反复熔铸小金鱼,是对战争虚无的逃避;蕾梅黛丝乘床单飞升,是对世俗规则的彻底超脱。这些看似离奇的情节,都在为“孤独”的不同形态做注脚,形成了( d )的主题逻辑。
逻辑是文学的地基,摩天大楼可以造型独特,但必须建立在稳固的地基上。当然,强调逻辑并非否定文学的创造性。有时候,文学作品会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看似不合逻辑,实则蕴含深意。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从不会为了逻辑而牺牲灵气,而要让逻辑成为灵气的助力。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一处错别字和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书写没有错误,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对于表述不当之处的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处于社会底层却总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这种行为看似矛盾
B. 明明处于社会底层却总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
C. 他的行为充满矛盾,明明处于社会底层,却发明了“精神胜利法”来麻痹自己
D. 他那“处于社会底层却用‘精神胜利法’麻痹自己”的矛盾行为
20.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振振有词 因为 支持 严谨
B. 振振有词 因而 支棱 严密
C. 振臂一呼 因为 支撑 严密
D 振臂高呼 因此 支持 严厉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生动形象,这样的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简要分析。
22. 文中第四段说“有时候,文学作品会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这句话和鲁迅的《祝福》,简要分析下面画横线的句子。
(祥林嫂)“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三、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庄子《五石之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现实生活中,有人活得紧张焦虑,也有人活得轻松愉悦。其实,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境遇。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沧州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四县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西省运城市运城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