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我们有些同志欢喜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要群众看。因为长而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只好去欺负幼稚的人,在他们中间散布坏影响,造成坏习惯。去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进行那么大的反侵略战争,斯大林在七月三日发表了一篇演说,还只有我们《解放日报》一篇社论那样长。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现在是在战争的时期,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延安虽然还没有战争,但军队天天在前方打仗,后方也唤工作忙,文章太长了,有谁来看呢?有些同志在前方也喜欢写长报告。他们辛辛苦苦地写了,送来了,其目的是要我们看的。可是怎么敢看呢?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但是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把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赶快扔到垃圾桶里去。或者有人要说:《资本论》不是很长的吗?那又怎么办?这是好办的,看下去就是了。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又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我们反对的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八股调,不是说任何东西都以短为好。战争时期固然需要短文章,但尤其需要有内容的文章。最不应该、最要反对的是言之无物的文章。演说也是一样,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的演说,是必须停止的。
(摘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材料二:
“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
“修辞立其诚”应是端正学风的首要准则。汉代经师所尊崇的是儒家的原则,我们今天则应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揭示客观真理确非容易,但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应该并非难事。然而,千百年来,由于世事的错综纷繁,说真话、讲实话,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思想感情隐藏起来。这是复杂的不正常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人心的扭曲。然而,把自己的真实见解表达出来,这应是“修辞立其诚”的起码要求。
(摘编自张岱年《修辞立其诚》)
材料三:
作家想在作品里,表现一个思想,创造一个人的形象,他的最基本的工具,便是语言(文字)。
有人把文学家的语言和画家的颜色相比,画家把一个颜色盆放在面前,红的、黄的、蓝的,画家又调配着这些颜色,画出五光十色的画。鲜艳夺目的,阴沉浓重的,愉快的人,或是悲愁的景物。但不会画的人,不会调配颜色的人,便连一个常见的萝卜也画不成功。
文学上的语言工作也是这样。生活里有无数的语言,各种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人把这些语言放在自己的心里,把它们巧妙地真实地连接起来,便能表现人性、时代。也有人组织不好,语言贫乏,便连眼前一只猫捕住了老鼠的事,也说不清楚。
(摘编自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用“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来比喻党八股的冗长空洞,鲜明表达了对党八股的憎恶。
B. 材料一“要是我们的老爷写起来,那就不得了,起码得有几万字”这句话诙谐、幽默,对那些喜欢写长而空的文章的人进行了讽刺。
C. 材料二强调写文章要坚持真实性,从为文的道理引申到做人的道理,并把它作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这些都和材料一相同。
D. 材料三中写到了画家调配各种颜色的问题,目的在于说明作家只有组织好、运用好语言,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
2. 下列对材料有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文章的长短不是一定的,而是服务内容的需要,就如俗语说的“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B. 材料一主要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战争时期需要简短和精粹的文章。
C. 材料二逻辑严密,层次清晰。对“立其诚”的含义深入分析阐述,采取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D. 材料二语言平实,文风质朴。文中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 下列语句与三则材料的观点都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袁枚《随园诗话》)
B. 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班固《汉书·儒林传》)
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D.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夏元鼎《绝句》)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文章,完成小题。
母亲的牙齿
徐则臣
小时候我总担心母亲丢了,或者被人冒名顶替。每次母亲出门前我都盯着她牙上的一个小黑点看,看仔细了,要是母亲走丢了,或者谁变了花样来冒充她,我就找这个小黑点,找到小黑点就找到了母亲,找不到她就不是我母亲。那小黑点是两颗牙齿之间极小的洞,笑的时候会露出来。我们生活在一个村庄里,念高中之前,除了偶尔走亲戚,我的活动范围只在方圆五公里以内。五公里处是镇上,我常跟爷爷去赶集。世界对我来说就这么大,所以世界外面的世界对我来说就很大,大到我不知道有多大,大到想起来我就两眼一抹黑,心生恐惧,大到每次母亲出门我都担心她会在无穷大的世界里走丢了。
母亲每年要去一两次外婆家。外婆家离我家也就四五十公里,但因为跨了省,让我倍觉遥远;即使不跨省,四五十公里的距离也不近,走丢一个人不成问题。所以我担心。母亲出门前我就盯着她牙上的小黑点看,努力记忆到最完整全面,一旦该回来时母亲没回来,我就到全世界去找她;如果回来的是另外一个人,就算她长得和母亲像极了,我也要看她牙上的小黑点在不在。
过年前母亲也常出门,卖对联。很长时间里我家都不太宽裕,为补贴家用,爷爷每年秋后就开始写对联,积攒到春节前让母亲带到集市上去卖,换个年前年后的零花钱。我爷爷私塾出身,教过很多年书,写一手好字,长久不用也怕荒废,所以秋后闲下来,买红纸调焦墨,一门门对联开始写。十里八乡集市很多,年前的十来天里,每天母亲都得往外跑。年集总是非常拥挤,去晚了占不到好地势;天亮得又迟,早上母亲骑自行车出门时天都是黑的,冷飕飕的,星星和月亮在头顶上。我不必起那么早,但如果我醒了,我都要在被窝里伸出脑袋看母亲的牙,那个小黑点。到晚上,天黑得也早,暮色一上来我就开始紧张,一遍遍朝巷口望。如果比正常回来时间迟,我和姐姐就一直往村西头的大路上走,母亲都是从那条路上回来的。迎到了,即使在晚上我也看得清那是母亲,不过我还是要装作不经意,用手电筒照一下她的牙,我要确保那个小黑点在。
很多年后我常想起那个小黑点,我对它的信任竟如此确凿和莫名其妙。那时候我不会告诉任何人,担心说破了,小黑点也可以被伪造;我确信只有我一个人注意到它,它是证明一个人是母亲的最可靠、最隐秘的证据。我的确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
后来我年既长,事情完全调了个个儿,总在出门的是我,念书、工作、出差,到另外一些地方去,而母亲却是常年待在了家里,小黑点陪着她也常年待在家里。她不必再卖对联,去外婆家可以搭车,去和回都可以遵循严格的时间表,不必再经受安全和未知的考验——我离我的村庄越来越远,进入世界越来越深;我明白一个人的消失和被篡改、替换,不会那么偶然与轻易,甚至持此念头都十分可笑;但是每次回家和出门,我依然都要盯着那个小黑点看一看,然后头脑里闪过小时候的那个念头:这的确是母亲。这成了习惯。
与此同时,母亲开始担心我在外面的安全和生活。我在哪里读书、工作和出差,她就开始关注哪里的天气和新闻,一有风吹草动就给我打电话,最近如何如何,要当心。我在国外她也是如此。那些这辈子她都不会去的国家,那些此前半生她都没听说过的城市,母亲都尽力在电视上搜索它们的消息,只要见到一个和她儿子此行有关的信息,眼睛和耳朵就会立马警醒起来。过去,电视里所有絮絮叨叨的新闻节目她都要跳过去,现在养成了看新闻和天气预报的习惯;我在国内她就关注国内,我在国外她就关注国外。我现在在美国中部的一个小城市待几天,她连白宫的新闻也顺带关心上了。我不知道她是否像我小时候那样,需要以牙齿上的小黑点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母亲总是比儿子担心母亲更担心儿子;我同样可以肯定,在母亲的后半生里,我和姐姐将会占满她几乎全部的思维。
我长大,那个小黑点也跟着长,我念大学时小黑点已经蔓延了母亲的半颗牙齿,中间部分空了,成了龋齿。我不再需要通过一颗牙齿来确认自己的母亲,我只是总看到它,每次回家都发现它好像长大了一点儿。我跟母亲说,要不拔掉它换一颗。母亲说,不换,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换它干吗?乡村世界里的一切事情似乎都可以将就,母亲秉持这个通用的生活观;我似乎也是,至少回到乡村时,我觉得一切都可以不必太较真,知足而乐。于是每年看到小黑点在长大,一年一年看到也就看到了,如此而已。
前两年某一天回家,突然发现母亲变了,我在母亲脸上看来看去;小黑点不在了,换成一颗完好无损的牙齿。母亲说,那颗牙从黑洞处断掉,实在没法再用,找牙医拔了后补了新的。小黑点不在,隐秘的证据就不在了,不过能换一颗新的毕竟是好事。只是牙医技术欠佳,牙齿的大小和镶嵌的位置与其他牙齿不那么和谐。在众多牙齿里,它比小黑点还醒目。我说,找个好牙医换一颗更好的吧;母亲还是那句话,这样挺好,不耽误吃不耽误喝,换它干吗?能将就的她依然要将就。别的可以凑合,但这颗牙齿我不打算让母亲凑合。它的确不合适。我在想,哪一天在家待的时间足够长,我带母亲去医院;既然小黑点不在了,应该由一颗和小黑点一样完美的牙来代替它。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曾经,每次母亲出门,“我”都会紧盯母亲牙齿上的小黑点看,“我”担心母亲走丢了或被顶替。
B. “我”曾经的世界就局限在村里方圆五公里内,“我”对这之外的世界不了解,心生恐惧。
C. 关于小黑点的“秘密”,“我”从没有告诉过任何人,因为担心别人觉得“我”莫名其妙。
D. 长大后,“我”不再需要通过一颗牙齿来确认母亲的身份,主动劝说母亲换掉那颗坏牙。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母亲的牙齿”可以理解为文章的线索,它串起了文章的内容,也见证了“我”与母亲之间的至爱亲情。
B. “一遍遍朝巷口望”的动作体现了“我”内心的紧张与担忧。夜归的母亲,张望的孩子,这样的情景真切动人。
C. 文章语言通俗质朴,没有华丽绚烂的词语,也没有复杂难懂的句子,娓娓道来,情感细腻,能引发共鸣。
D. 长大后的“我”与母亲形成对比,家里的母亲变得担心在外面的“我”,而“我”却不再担心家里的母亲。
7. 请简要谈谈你对结尾画横线处句子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5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夫骥一日而千里,驽马十驾则亦及之矣。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其折骨绝筋,终身不可以相及也。将有所止之,则千里虽远,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相及也?不识步道者,将以穷无穷,逐无极与?意亦有所止之与?夫“坚白”“同异”“有厚无厚”①之察,非不察也,然而君子不辩,止之也;倚魁②之行,非不难也,然而君子不行,止之也。故学曰:“迟彼止而待我,我行而就之,则亦或迟或速、或先或后,胡为乎其不可以同至也?”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厌③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一进一退,一左一右,六骥不致。彼人之才性之相县④也,岂若跛鳖之与六骥足哉?然而跛鳖致之,六骥不致,是无它故焉,或为之,或不为尔。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
(节选自《荀子·修身》)
材料二:
观其立言指事,根极理要,敷陈往古,掎挈⑤当世,拨乱兴理,易于反掌,真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又其书亦所以羽翼六经,增光孔氏,非徒诸子之言也。盖周公制作之,仲尼祖述之,荀、孟赞成之,所以胶固王道,至深至备,虽春秋之四夷交侵,战国之三纲弛绝,斯道竞不坠矣。
(节选自杨倞《荀子序》)
【注】①“坚白”“同异”“有厚无厚”:战国时期名家学说中的一些命题。②倚魁:怪异。③厌:堵塞。④县:同“悬”。⑤掎挈:掎摭,指摘。
8.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礼A然B而然C则是D情安礼也E师F云G而云H则是I知若师也。
9.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折骨绝筋”与《劝学》“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意思不相同。
B. 故,缘故、原因,与《论语》“温故而知新”的“故”意思不相同。
C. 所以,用来……
,与《师说》“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
D. “非徒诸子之言也”与《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之”用法相同。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无止境地追求无法穷尽的不切实际的目标,荀子是否定的,他认可君子之行有所止。
B. 再小
事,不去做就不会成功,如果一会儿前进一会儿后退,时而向左时而向右,也是不利的。
C. 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儒家学说,杨倞认为荀子学说有助于巩固王道,其地位高于孟子。
D. 荀子强调了礼和老师对修养身心的重要作用,修身应遵循礼的准则,重视老师的示范引领。
11.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
②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正月二十四日晚至湖上
叶梦得
三日疾风吹浩荡,绿芜未遍平沙。约回残影射明霞。水光遥泛坐,烟柳卧欹斜。
霜鬓不堪春点检,留连又见芳华。一枝重插去年花。此身江海梦,何处定吾家。
1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日的春风带来了春的消息,但毕竟时令尚早,还不能看到盛春的美景。
B. 题目明确词人是在傍晚到湖上游览,词中“残影”“明霞”对此也有照应。
C. 湖中景色见于词人的顾盼之间,水面波光粼粼,岸边暮色中的垂柳朦朦胧胧。
D. 面对美景,词人找出去年佩戴过的花饰插到头上,掩饰鬓边的斑斑白发。
13.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小题,12分)
14. 完成默写。
(1)《劝学》中“________”一句指出蚯蚓能以泥土、地下水为食的原因;“________”一句指出了螃蟹用心浮躁的表现。
(2)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解释。
(3)形容洞箫的尾音婉转悠长,连绵不断,可引用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
(4)在《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
(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四)课内知识点考查(本题共5小题,15分)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C.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D.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 望美人兮天一方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17. 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天津市部分区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沧州市多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11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河北省保定市四县六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山东省德州市九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