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2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青年是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群体,青年的思想动态也直接映射出社会的前沿思潮。

从改革之初的迷茫,到满怀对高物质生活、高社会地位的向往和奋力拼搏的精神,再到对职场的厌倦、对竞争的排斥,到今天寻找化解时代困境的途径,追求世俗眼光之外的人生价值,这一过程展示出青年正走向创新与变革,也从单纯的抱怨走向了对文明的传承和发展,进一步融入了国家发展大局。从表面上看,这是青年在面对激烈社会变迁时的应对策略;更深层次地分析,这些变化展现了中国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其面临的社会挑战有直接联系。虽然在一些时期内,青年的集体情绪中出现了躺平”“佛系等逃避心理,还出现了精神内耗的加重、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等不良现象。但纵观整个发展历程,青年对时代的挑战并没有采取消极颓废的行为实践。其实,佛系躺平更多是一种自我嘲讽和心理安慰,通过口头的摆烂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不安。精神内耗的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在应对社会压力、寻求自我实现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突破困境限制的坚韧品质。当今的青年正在尝试平衡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既希望实现物质生活的提升,也很看重个人实现、事业和理想。

集体情绪是社会情绪的一种形式,是指同一世代的社会群体经历了相同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政策引导后,形成共同的、持续的、有价值导向的社会心理反应,尤其是对个人发展、目标追求、人生价值的情绪表达。它与群体情绪的不同之处在于:群体情绪是具有同质性或存在于同一时空环境下的群体,针对某一突发事件或历史事件,在瞬时间爆发出的群体心理冲动,在一个时间段内可能会因不同事件形成多个群体情绪;集体情绪则是一个世代群体的整体心理动态,能够维持较长时间,对孤立社会事件的敏感性更弱。

   (摘编自《改革开放以来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与政策因应——从寻求物质满足到精神满足的平衡》)

材料二:

精神内耗不能简单地跟抑郁、焦虑画等号,但可以说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精神内耗状态,没有及时觉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就很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许多学者都以疾风暴雨期来比喻青春期,步入青春期之后,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其内在世界也开始丰富起来,容易产生自我冲突和矛盾心理。许多青少年对周围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敏感,对师长的言论有自己的判断,对各类社会现象有自己的思考。但这也带来了新问题:他们的一些想法未必符合实际,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自现实的打击会让部分青少年看清自己想法的幼稚性,但也有可能让他们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结果在一次次与现实的碰撞中,灰头土脸地败下阵来,从而陷入自我怀疑,步入精神内耗的循环。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与超越》中写道:内耗体质的人,无法分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一个人如果分不清这些,就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把别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成自己的情感。而自我发展的标志,是能够分清你、我需求间的差别,通过这种区分建立边界感,这就是课题分离。如果一些孩子过度看重同伴的想法,为了满足同伴意愿而不断猜测、一味迎合,就会让自己小心翼翼,敏感多疑。学会课题分离能帮助人们将认知资源分配在最应关注的问题上,集聚心理能量克服当下面临的压力和困境。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超我包括自我理想,即自我渴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目标的过于理想化,使得部分青少年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脑海中的两个小人不断斗争陷入内耗。处于教育内卷的时代,青少年不但承担着沉重的学习压力,还肩负着父母的高期待,但因为自身兴趣、能力的不匹配,他们或许始终无法满足家长的预期,不少孩子会因此被无用感包围。旁人可以用100%的专注力完成一件事,而他们先内耗了50%,行动力自然随之降低,而后在恶性循环中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疲惫。

反刍思维是一种慢性习惯,可以经由后天培养。积极的反刍思维分为两种情况:遇到开心的事时,享受快乐;面临烦心的事时,积极应对。一些青少年往往由种种原因诱发消极的反刍思维,在脑海中循环播放消极、负面的想法,一遍遍地回想,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懊悔。比如:奋进努力后考试失败的经历,人际关系的不和谐,被父母忽视、不认可等。消极反刍思维会无限放大个体的焦虑、失败,让它们沉湎于过去的痛苦,没有勇气面对现实挑战。

精神内耗者要学习使用观察者心态处理内心的自我冲突,知道自己面对的问题很多都是被允许和接纳的。教育者也要提供相应支持,及时倾听青少年心声,帮助学生调整状态,引导其快速走出寒冷冬季,迎接春日暖阳。

(摘编自《精神内耗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以青少年群体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迷茫到今天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这一过程体现了青年集体情绪的转变。

B.躺平”“佛系精神内耗,青年经历了由消极摆烂到努力突破困境限制过程。

C.青年集体情绪的形成与特定世代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社会结构等宏观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持续性和价值导向性。

D. 根据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观点,精神内耗者常常难以清晰界定自我与他人的边界,易受他人情绪和期待的影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A.“精神内耗即等同于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若长期得不到有效干预,会对个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B.青少年因其敏感和固执的特性,在现实中败下阵来,就容易陷入精神内耗,如若不采取应对方法,就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

C.“课题分离是指能够分清自己与他人的需求与责任,建立心理边界,这对于减少精神内耗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D.消极的反刍思维表现为反复思考负面事件,这会强化个体的挫败感,是导致精神内耗的根本的心理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要准确理解当代青年的集体情绪,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躺平这类说法,表面上看似颓废摆烂,                。深入分析会发现,这种现象的产生有两个层面原因:在客观层面,年轻人面临社会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的现实背景;在主观层面,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年轻人嘴上说着躺平                  ,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努力追求着自己的目标。

4.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青少年群体精神内耗的原因。(4)

 

5.刚刚升入高二的李华同学常常会陷入拖延——自责——拖延的怪圈,对生活和学习都提不起兴趣;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感到很累;做完某件事后,又会反思自责,觉得自己很差劲,辜负了父母的期待。请结合材料给李华同学的精神内耗指出破解之道。(6分)

 

 

(二)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疙瘩叶儿

陈年喜

疙瘩叶儿,有些地方也叫黄叶菜,但它既不卷疙瘩,也不发黄,哪怕是到了深秋,一场场苦霜落下来,它依旧是一片一片绿着凋落在地上。 

峡河这地方,能吃的野菜,就属疙瘩叶儿最早。疙瘩叶儿藤生,不过这藤,也不完全要攀附别人而生,顺着坡势、岩头也能长。藤如果年头久,有拳头粗,能半立起来,像一顶努力支撑的帐篷。

三月一到,家家青黄不接,大人孩子背起篓,上山打菜。年轻力壮的人爬上树,把藤砍下来,供下面的人采摘。不用担心,到了第二年,新的藤又攀上了树,比上一年更旺盛。摘菜的人,有的手快,有的手慢。手快的人摘满了家什,就帮手慢的人摘,最后都满载而归。

好吃的野菜叶儿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有一定的厚度,有肉感,这样才能含住水分,有柔性,有口感,但疙瘩叶儿没有,它薄,比所有的叶子都薄。因为薄,没有重量,如果篓口没压实,风一吹能飞一面坡。疙瘩叶儿的另一个特点是经络纤细,像织在叶子里的丝线,像不存在,也因此,它比任何野菜的口感都柔和得多。 摘回来的疙瘩叶儿在开水锅里打一滚,就熟了,捞出来,一锅绿水也有用,能当茶水,有一种特别的清香。焯过水的疙瘩叶儿通常的吃法是拌入盐、香油、蒜末、葱花,如果有条件,再拌以核桃仁若干。

最好的,还是搭配面叶儿。面叶儿要擀得薄,要透不透,滚水尖上撤下去,紧接着把生疙瘩叶儿撒一把,打一浪,面和疙瘩叶儿都熟了。白的面叶儿,绿的疙瘩叶儿,无章而有章地漂在淡绿的汤上,像绘上去的。

小时候,家里最常做的,是将疙瘩叶儿与玉米糁同煮,因为玉米糁总是不够,要用疙瘩叶儿充数。一半玉米糁,一半疙瘩叶儿,熬出来的粥特别黏,特别香,也特别绿,但不顶饥,需要吃三碗。我们从三月一顿一顿吃着疙瘩叶儿粥,熬到五月麦熟。

关于疙瘩叶儿,有两件事,我记忆特别深。

生产队集体土地少,就要修地,那时年年春天都在修地,给自己修,也支援邻村修。有一年,村里规划在松树垴上修地。松树垴有些远,没有人烟,自然就没有地方做饭,所以家家户户到饭点要送饭。我还没有上学,弟弟还小,就由我给父母送饭。

奶奶有一只瓷罐儿,白底蓝花,有盖。上面的画是两个人在水边钓鱼,戴着斗笠。奶奶给它拴了麻绳,送饭用,再加一只碗,两双筷子,两人分着吃。瓷罐儿很保温,我在路上不用赶,而有的人家,是一口缸子,没有盖,或者一只海碗,人到了,饭也凉了。饭,不是疙瘩叶儿面,就是疙瘩叶儿糊糊,上面放一勺辣酱,红红的辣椒在饭菜上沉浮。

送饭的时候,我喜欢走一阵,打开盖儿看一眼。因为一路晃荡,有时候疙瘩叶儿浮在上面,有时候面叶儿浮在上面,有时它们共同浮在上面。我最大的愿望是,饭送到父母手里时,面叶儿都浮在上面,这样就能证明奶奶对他们的好,证明我对他们的支持和功劳,可结果常常不遂人愿。

虽然每次送饭前已经吃过了饭,打开盖,一股饭菜气味扑出来,我就又饿了。我想打开盖儿看,又不敢打开盖儿看,怕自己忍不住,偷嘴。有一个人,送饭到半路,实在太饿了,偷吃了一半,结果干活的人没力气,偷懒,最后被队长追问出了情况,把送饭的人批评了三场。那人羞愧不过,扑了崖,虽然最终无碍性命。我不怕饿,我怕批评,虽然我还不到挨批的年龄。

父母吃过了饭,去干活了,我把瓷罐儿拿到河边去洗。松树垴上有一股泉水,又干净又清凉,从垴上一直流到谷底。我先往罐里装进少量的水,盖上盖儿拼命摇动,让水把每个角落都冲刷到。然后,把罐儿举起来,仰头把稠浓的水喝掉,这样,相当于肚里又添了半碗饭。有一回,父亲正好到水边洗手,看见了,抱起我,哭了一场。一个老男人的哭没有声音,只有泪水。 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哭。  

疙瘩叶儿还有一种吃法,卧浆水菜。它和任何浆水菜的做法并无不同,区别是疙瘩叶儿的浆水特别好喝,能解暑,更能解馋。在外面干活的人累了,回到家,舀一碗疙瘩叶儿浆水一口气喝下去,别提有多舒坦。

毛毛怀孕七个月。毛毛对铁棍说,铁棍,我想喝疙瘩叶儿浆水。铁棍说,行,你等着。

铁棍背起竹篓,上山去找疙瘩叶儿,从东山找到西山,终于找到了,好大一架疙瘩叶儿攀在一个岩头的大树上。

铁棍爬上了树,这是一棵青冈树,年龄很大了,一些树枝都死了,疙瘩藤儿攀在上面,让它们再次年轻。他没有带刀,只好一枝枝折了,丢下去,然后再下树摘叶儿。

从树上可以看到很远,看到远处的山,远处的河,远处的人家,远处的公路和山路曲曲绕绕,拥抱又分开。树下面是一片野竹林,竹子指头粗细,又青嫩又老辣。村里人年年来砍,它是扎扫帚的好材料。但从这里就是看不到自个的村子和家,山在这里折了个弯,把村子遮住了。铁棍想,毛毛在干什么呢,是不是挺着肚子准备烧浆水。这时,他脚踏的一根树枝突然断了。 

铁棍回到家,把疙瘩叶儿洗了,煮了,卧进了缸里。过三天后,浆水菜就能吃了,毛毛就能喝上浆水了。他感到腿脖子那儿更痛了,有处伤口一直在渗血。铁棍找了一块纱布、一疙瘩棉花,在盐水里煮了,把伤口捆扎起来。他不知道,有一根竹茬顺着骨头扎进了腿里。

十几天后,铁棍找到了村医梁子,梁子用一把老虎钳子从他腿里拔出来一根五寸长的竹茬子,也拔出了一串脓血,但可能拔得太晚了,铁棍从此再也没有正常走过路。

两个月后,毛毛生下了一个女儿,只有五斤重,清秀轻飘得像一片树叶子。铁棍说,就叫她青叶儿吧。

十八年后,青叶儿考上了大学,再也没有回来。回来也没有意思,毛毛和铁棍也走了,连村子也没有了声息。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全文以疙瘩叶儿这一普通而独特的野菜为线索,串联起作者记忆中的生活片段与深情往事,生动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纯朴与艰辛。

B. “送饭给修地的父母、铁棍为毛毛采摘疙瘩叶儿这两部分内容,情感氛围压抑,着重体现了作者对于家庭、亲情以及生活的思考。

C. 作者对疙瘩叶儿的采摘、烹饪、浆制等场景进行了细腻的描绘,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和场景来生动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D. 文中的”,既作为亲历者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又作为回忆者站在现在的角度回溯故事,使故事的叙述兼具真实感和沧桑感。

7.对文中画线句的分析和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写疙瘩叶儿的形色蕴含顽强的生命力,映射出作者对于生活的坚韧态度。

B.以比喻形容叶片的经络,既科学又富有诗意,给人以直观而深刻的印象。

C.不仅写美食诱人,更通过色彩与形状的对比,展现了生活的多彩与和谐。

D.没有交代树枝断了的结果,意在暗示铁棍的命运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8.文中画波浪线处,作者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哭。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哭的原因。(4)

 

 

9.作者曾说:再低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对此,请结合文本,谈谈文中有哪些体现。(6)

 

 

(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鱼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大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修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鱼曰: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与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修武以助之取,吾修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去,以法仕秦。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余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余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余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余,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注】子鱼:孔鲋(前264年?208年),字子鱼,鲁国曲阜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绵蕞: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群臣A饮酒B争功CD或妄呼E拔剑F击柱G高帝H患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乐,指以……为乐,与《师说》不耻相师用法相同。

B.如,指比得上,与《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含义不同。

C.进取,文中指进攻、夺取,与现在所说的积极进取意思不一样。

D.辞,指告辞,与《鸿门宴》中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季则认为子鱼修习于世无用的学业对自己、对百姓都无益,子鱼却认为天下最终会趋于安定,自己修习文事可以稳固前人所取得的功业。

B.叔孙通不推荐跟随自己的儒生弟子,却推荐那些旧时的盗贼壮士,这让他的弟子很不满,在叔孙通的劝说下,他们最终理解了叔孙通。

C.叔孙通知道皇帝越来越讨厌朝廷上群臣的放诞无礼,准备帮助皇帝制定朝廷上的一些礼仪,但部分儒生认为叔孙通办事方式不合古法。

D.各诸侯王及朝廷群臣参加十月大典时,从朝见到宴会的全部过程,没有敢大声说话和行动失当的人,汉高帝对此很满意,赏赐了叔孙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

                                                                                                                                                                        

2)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

                                                                                                                                                                                   

14.叔孙通哪些方面体现了子鱼对他能见时变的评价?(5分)

 

 

(四)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吕本中

子来今几时,岁月忽已晚。

今当别我去,道里初不远。

家山霜正浓,马草寒更短。

何以奉亲欢,一笑和气满。

迩来游学士,已见如子罕。

读书要躬行,俗事不厌简。

故乡多老儒,归日正可款。

时能寄余论,尚足起我懒。

两州多便人,自可数往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一、二句询问友人到来的时间,不觉又到岁末,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B. 、四句表达即将分别的不舍之情,虽然路途不远,但离别总是令人伤感。

C. 诗人以家乡霜冻正浓,马儿啃食草料使草短小,营造离别的凄凉氛围。

D. 诗人赞赏友人,认为近来游历求学的士子中,像他这样的人已经很少见。

16.本诗除表达送别之情外,还寄托了对友人的哪些期盼?请简要概括分析。(6)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强同学做事比较拖沓,说话比较轻率,还不善于向优秀的同学学习来改正自己的缺点。请你用《〈论语〉十二章》中                                           两句来劝导他。

2)班长面对因期中考试失利而情绪低落的同学,举起拳头朗声道:大家别忘了李白《将进酒》中那句                                         ’!咬紧牙关往前冲,属于我们的辉煌迟早会来!

3)小明踏春时拍摄了一幅作品(下图),请你帮他配两句契合的古诗文,可以是:

                                               

图片1.png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的精华,很多本来    A   的地方经由文学作品而广为人知。这些地方或者是作品描绘的地方,或者是作品创作的地方,随着优秀作品的广泛传播而得以同步传播。

典型的如元代王恽提到的两个例子:赤壁,断岸也,苏子再赋而秀发江山;岘首,瘴岭也,羊公一登而名垂宇宙。赤壁不过是江边陡峭的山崖,甚至并不是赤壁之战真正发生的地方,却因为苏东坡写了前后《赤壁赋》而在名山大川中    B    。岘首即岘山,就是一个平常的山头,可是因为羊祜在这里发了一番感慨而千古留名。不说是化腐朽为神奇吧,至少是变平常为经典,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的伟力所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称为我国四大名楼的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鹳雀楼,其之所以有名,最主要的原因不仅是楼修得有多么漂亮,而且是《岳阳楼记》《黄鹤楼》《滕王阁序》《登鹳雀楼》等经典名篇的宣传。事实上,这些楼都是后来重建的,有的甚至是最近几十年才重建的,并不是作者当时登临的地方。

文学作品对地方文旅的传播不是简单地因为这些地方跟随作品的传播漏了个脸,而是由于优秀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极大地丰富了游客在这些地方的文化体验。游客到一个地方,观光是最基础的活动,但不止于此,如果他在景观欣赏之余还能得到一些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启迪、情感的共鸣、精神的慰籍,其满意度将更高,获得感将更强。游赤壁,你既可以陶醉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自然风光,也可以体味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稠然。登鹳雀楼,你既可以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奇观,也可以生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情。这样的旅游比单纯的看山看水让人更加难以忘怀,受益更加久远。

18.请模仿文中第四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句子。要求:和画波浪线的两个句子构成排比, 使用引用的手法,语意完整,表达流畅。(5)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A:               B:                            

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21.文中第四段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4

 

22.下列句子中的一番与文中加点的一番”,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A.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红楼梦》)

B. 没奈何,且看赵员外檀越之面,容恕他这一番。我自明日叫去埋怨他便了。(《水浒传》)

C. 王公所与和者,息人锋镝间耳。况继奉天子诏和解,能无一番纸坠北路乎?(《新唐书》)

D. 读书不在贪多,未能读从后面去,且温习前面已晓底。一番看,一番别。(《朱子语类》)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红楼梦》第42回中,薛宝钗在指导惜春绘画时提到绘画构思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其一,肚子里头有几幅丘壑供参考借鉴;其二,要根据纸张的大小和布局,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减的要减,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起笔后斟酌,才能成就一幅佳作。

以上看法,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启示?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