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 2025-11-2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孟子》说,源泉混混,不舍昼夜。《中庸》说,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本立方能道生。正是依靠深根固蒂,源头活水,中华文明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具连续性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固本在于对文明根本的坚守。在我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这样一些重要元素:以道法自然顺天应时的心态敬畏天地,以万物一体中和位育的理念看待环境,以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方式利用自然的宇宙观;天下为公、海纳百川、和而不同、亲仁善邻的天下观:民为邦本、九州共贯、革敌鼎新、为政以德的社会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经世致用的道德观……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深植于这些要素之中,构成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所一直秉持坚守的根本。

    中华文明的开新在于不断开拓文明的新境界。生生之谓易  “穷则变,变则通,中华文明是主动求变、与时俱进的文明。在制度层面,治理体系持续创新,从先秦分封到秦朝郡县,再到元朝行省,不断优化大一统国家治理。人才选拔机制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演进至科举制,有效促进社会流动。经济制度如唐代两税法到清代摊丁入亩,持续适应社会发展。技术领域同样彰显创新精神。中国先民早在史前时期就培育水稻、制作玉器、生产丝绸。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令人惊叹。尤其冶铁技术,虽源自西亚,但中国在春秋时期突破性地发展出高温冶炼生铁技术,并在汉代演进为炒铜、灌钢等工艺,长期领先世界。这些制度与技术的数千年连续创新,展现了中华文明非凡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

    中国哲学强调变易与不易的统一,中华文明始终在固本中开新。今天,从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从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到迈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硕果: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扬帆起航……正是通过固本开新,守正创新,使得中华文明亦古亦新,焕发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材料二:

    中国的文明观基于一个广阁的地理空间与超大规模共同体,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总的来说展现的是开放包容的姿态,有海纳百川、兼牧并蓄的襟怀和气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中华文明的起源满天星斗而又内在统一,经历长期发展,内在自成一个世界,内部异常多元丰富。主体是广土众民的农耕定居文明,又有游牧文明、海洋文明,  “混一戒夏,华夷一家。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汇聚成中华文化,我们既有汉民族经史子集的文化经典,也有少数民族文化经典,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经典文化体系。

    中国并没有因为内部辽阁而封闭,而是形成了内外通达、和平合作的外部世界观。张骞凿空西域,法显等绵延数百年西行求法,元代混合宇内外为一,中国人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和绵延万里的欧亚大陆观,中华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借鉴吸纳外来文明。同时,中华文明的器物、制度、文化都对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在于能够将外来文化内化为自身文明有机组成部分。中华文明如同一个大熔炉,将外来文化汇聚到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中。唐代工匠吸收中亚釉料技术,创制出青花瓷,随后元代来自西亚的苏麻离青料将青花烧制推向巅峰,行销海外,成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之一:唐代僧一行吸收印度历法中的优点,编订《大衍历》:明代徐光启更以化西为中的胸怀,将西方数学、天文与中国传统科技结合,编纂《崇祯历书》。这些创新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以中华文明主体性为根基,主动转化外来成果,实现文明的自我超越。

    对于与外部世界打交道,中国的历史经验不是文明冲突,而是文化融合。正是通过融合,从而实现了互补和创新。佛教自印度传入,经魏晋玄学与唐宋禅宗的改造,最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佛教的传入也促使儒家、道家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大道相通、相融、相成的格局由此而形成。马克思主义发源于欧洲,却能在中国深深扎根,长成参天大树,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彼此契合、互相成就,二者结合之后产生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材料三:

    中华文明是兼县连续性和创新性的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这两个特性也决定了固本开新是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中国式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只有扎根于我们自身的文明根基推进现代化,才能够创造不同的现代化模式,为西方路径之外的其他文明提供启发和借鉴。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国的文明传统,例如,天下为公的胸怀、大同社会的理想、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大一统的国家观、选贤任能的人才观等,都为当代实践提供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此同时,固本是为了开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近,在国内外引发热潮的游戏和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哪吒等形象鲜明的传统文化符号被打造成为超级lP,就是显著的成功样例。

    中华文明在具备突出的统一性的同时也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这些特性也决定了开放包容是我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前提。这与优胜劣汰、弱内强食的规则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类文明的百花齐放真正成为可能。

    我们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要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秉持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同时,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外部世界,推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吸收各种先进的文明成果来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同时也为人类的共同文明作出中国贡献。

    (摘编自《求是》2025年笫11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中庸》中关于源泉的论述,印证了源远方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的道理,也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提供了思想依据。

  B.中华文明的根本在于其制度与技术的持续创新,如人才选拔机制、唐代两税法等治理体系的演进。

  C.佛教传入中国后,经魏晋玄学与唐宋禅宗改造成为中国化佛教,这一过程是中华文明主动改造外来文化的体现。

  D.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包容性并不矛盾,而是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而非用单一文化替代多元文化。

2.下列关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表述,与材料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冶铁技术源自中国,在春秋时期突破发展出高温冶炼生铁技术,汉代工艺进一步演进  

并长期领先世界。

  B.唐代青花瓷的创制,是工匠以中华文明主体性为根基,吸收中亚釉料技术后主动转化的创新成果。

  C.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扎根,核心原因是其发源于欧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本质上的差异互补。

  D.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只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坚守中华文明的根本,就能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3.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5个字。  3分)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而绵延不绝,其核心在于固本开新的辩证统一。所谓固本  ①    如敬畏天地的宇宙观、民为邦本的社会观等。而开新则体现在多领域的突破,从先秦分封到元朝行省的制度调整,②    ,都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创造力。如今,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     ,让中华文明在当代焕发生机。

4.请为材料二拟写一个标题并说明拟题理由。  4分)

5.有人认为中华文明的固本开新开放包容,是其历久弥新的两大核心密码。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新时代应如何践行这两大密码,助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  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 9题。

    文本一: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自从他出海抓到这条鱼以来,这是第三次出太阳,这时鱼打起转来了。

    他仅仅感觉到钓索上的拉力微微减少了一些,就开始用右手轻轻朝里拉。钓索像往常那样绷紧了,可是拉到快迸断的当儿,却渐渐可以回收了。

    “这圈子可真大,他说,它可总算在打转啦;

    跟着钓索就此牧不回来了,他紧紧拉着,竞看见水珠儿在阳光里从钓索上迸出来。随后钓索开始往外溜了,老人跪下了,老大不愿地让它又渐渐回进深暗的水中。

    “它正绕到圈子的对面去了。他说。我一定要拼命拉紧,他想。拉紧了,它兜的圈子就会一次比一次小。也许一个钟点内我就能见到它。我眼下一定要稳住它,过后我一定要弄死它。

    但是这鱼只顾慢慢地打着转,两小时后,老人浑身汗湿,疲乏得入骨了。老人看见眼前有些黑点子,已经有一个钟点了,汗水中的盐分沤着他的眼睛,沤着眼睛上方和脑门上的伤口。他不怕那些黑点子。他这么紧张地拉着钓索,出现黑点子是正常的现象。但是他已有两回感到头晕目眩,这叫他担心。

    “我不能让自己垮下去,就这样死在一条鱼的手里。他说。

    就在这当儿,他觉得自己双手攥住的钓索突然给撞击、拉扯了一下。来势很猛,有一种强劲的感觉,很是沉重。

    它必须跳出水面来呼吸空气。但是每跳一次,钓钩造成的伤口就会裂得大一些,它可能把钓钩甩掉。别跳,鱼啊,他说,别跳啦。

    鱼又撞击了铁丝导线好几次,它每次一甩头,老人就放出一些钓索。

    我必须让它的疼痛老是在一处地方,他想。我的疼痛不要紧。我能控制。但是它的疼痛能使它发疯。

    过了片刻,鱼不再撞击铁丝,又慢慢地打起转来。老人这时正不停地收紧钓索。可是他又感到头晕了。他用左手舀了些海水,洒在脑袋上。然后他再洒了点,在脖颈上揉擦着。

    他巴不得在船头上歇一下,让鱼自顾自兜一个圈子,并不回收一点钓索。但是等到钓索松动了一点,表明鱼已经转身在朝小船游回来,老人就站起身来,开始那种左右转动交替拉曳的动作,他的钓索全是这样收回来的。

    鱼兜到第三国,他才第一次看见它。

    他起先看见的是一个黑乎乎的影子,它需要那么长的时间从船底下经过,他简直不相信它有这么长。

    “不能,他说,它哪能这么大啊。

    但是它当真有这么大,这一圉兜到末了,它冒出水来,只有三十码远,老人看见它的尾巴露出在水面上。这尾巴比一把大镰刀的刀刃更高:是极淡的浅紫色,竖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它朝后倾斜着,鱼在水面下游的时候,老人看堡见它庞大的身躯和周身的紫色条纹。它的脊鳍朝下牵拉着,巨大的胸鳍大张着。

    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晒了太阳,还有别的原因。鱼每回沉着、平静地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又扎进去了。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千万不能扎它的脑袋。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既沉着又美丽,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有那么一会儿,鱼的身子倾斜了一点儿。然后它竖直了身子,又兜起圈子来。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趁鱼还没来到船边,还很远时就动手,使出全力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鱼啊,老人说,鱼,你反正是死定了。难道你非得把我也害死吗?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威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要把我害死啦,鱼啊,老人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

    你现在头脑糊涂起来啦,他想。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一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鬲,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又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高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又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有删改)

文本二:

现代主义与海明威(节选)

徐葆耕

    《老人与海》带有浓重的宿命色彩。茫茫莫辨的大海涌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把老渔夫诱入远离陆地的海洋深处,让他捕到大鱼又失去大鱼,让大鱼在同老人搏斗时又让鲨鱼吃掉,让鲨鱼在吃掉大鱼的同时又被老人所杀死,这一切都是在冥冥之中命定了的。然而震撼心灵的力量却在于老人在强大的宿命力量压力下所表现出来的风度。老人与大鱼的搏斗,展示了这样的思想:不在于谁弄死谁,而在于搏斗本身是庄严而美丽的。他终于抓到了一条最大的鱼,但拖回时,鲨鱼几乎把大鱼撕光了,他只带了光秃秃的鱼骨架回来,那补缀满面粉袋的帆像一面失败的旗帜,然而老人的全部行动证明了一个辉煌的真理: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

    这种明知命运必然如此而又不甘如此的反抗精神,使我想起了推石上山的天神的无产者(加缪语)——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明知把巨石推上山顶,它还将滚落下去,每一次劳苦都是为下一次劳动准备条件,然而他依然朝着不知尽头的痛苦,迈着均匀而沉重的脚步走下山去。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论荒谬》中所阐释的西西弗斯形象,包含着现代主义者对于未来的深刻的悲观心理,同时又洋溢着人类永不停歇的战斗精神。

    (选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写大鱼沉着又美丽”“崇高,而老人与之搏斗时头晕目眩、双手受伤,这样写的目的是凸显人类在自然伟力面前的渺小。

B.“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为了我熬下去吧。你从没晕倒过此处内心独白表现出圣地亚哥与大鱼搏斗时的镇静与顽强。

C.文中反复提及老人看见的黑点子和感到的头晕,这些细节既渲染了搏斗的极限强度,也为后文老人感到要垮下来了做铺垫。

D.结尾处鱼仿佛悬在空中的定格描写,充满画面感和仪式感,将生命的陨落瞬间诗化,赋予其超越胜负的悲壮色彩。

7.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鱼缓慢打转时采用细腻的心理描写,鱼猛烈挣扎时则转为紧凑的动作描写,这种节奏把控增强了故事的史诗感与悲剧性。

B.文本一的语言简洁、精准,如最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的描写,克制的客观性蕴含巨大的情感张力,体现了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C.老人形象的核心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他既视鱼为必须征服的对手,又由衷地欣赏和赞美它,这种复杂情感塑造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D.两个文本共同揭示,《老人与海》并非宣扬宿命论,而是礼赞人在认识并接受命运必然性的前提下,所展现出的人格尊严与生命激情。

8.文本一画线部分画面丰富,请简要分析。(4分)

9.文本二认为,《老人与海》展现了明知命运必然如此而又不甘如此的反抗精神。请结合文本一中老人与鱼搏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句话的理解。  6分)

(三)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团: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节选自《札记·儒行》

材料三:

    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

    童子曰:华而吭,大夫之箦与?子春曰:  “止!曾子闻之,瞿然曰:  “呼!曰:  “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日: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幸而至于旦,请敬易之。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被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节选自《札记·檀弓上》

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尔之爱A我也B不如被C君子之爱人也D以德E细人之爱人也F以姑息GH何求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家族,与《兼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含义不同。

  B,指像瓦一样,与《论语十二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用法相同。

  C,指第三人称代词,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用法不同。

  D大夫,是古代官名,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属于贵族阶层,这体现了古代的等级制度。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在提出八条目时,作

    者运用了正反相成的推演逻辑。

B.材料二以并列的句式描绘了儒者在不同境遇下的品格和风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兼具社会性与主体性的完整人格理想。

C,曾子病重时,拒绝使用季孙赏赐的大夫之箦,坚持更换竹席以符合自身身份,最终在换回普通竹席后离世。

D.三则材料均体现儒家对内在德性与外在行为的统一要求,这正是儒家知行合一思想在礼文化中的重要体现。

13.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4分)

   (2)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  4分)

14.结合《儒行》选段和《檀弓上》中曾子的事例,简要分析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格包含哪些核心内涵。(5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本诗选自《杜工部集》,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将滚西草堂借给昊郎居住,得知昊郎插篱防妇人打枣,便写诗劝告。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字开篇,直抒胸臆,表达对西邻扑枣的放任,是因为妇人可怜。

B.颔联以反问语气强调妇人扑枣的无奈,并劝吴郎对她亲切一点。

C.颈联直接批评吴郎插疏篱的举动过于刻意,而防远客一词则暗指妇人多心敏感。

D.尾联指出征求”“戎马的社会现实,暗示当时百姓的处境。

16.有学者认为此诗通篇议论,是律中最下乘,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全诗阐明理由。  (6)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将进酒》中李白运用曹植狂欢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的诗句是:       

(2) 《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        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红楼梦》中,林黛玉在《葬花吟》里写道: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借花来表达悲凉的情感,这在唐诗宋词里也多次出现,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小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十四五期间,移动支付持续深化普及和创新,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方方面面。支付行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创新驱动。一是数主人民币试点迈出坚实生伐。其研发推广成为十四五布局中的一大亮点。经过多轮试点,数字人民币已经在20多个省区市落地,逐步向交通、政务、医疗等各领域渗透,提升了支付系统的包容性和安全,还为全球数字货币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样本二是生物识别与新一代安全技术广泛应用。十四五期间,生物识别、数据加密、区块链、人工智能风控等新技术落地,使得移动支付安全性与便捷性同步提升。刷脸支付、指纹支付、声纹支付等新体验不断丰富,为用户带来更为高效、安全的支付方式。三是(    )。移动支付广泛融合于智慧出行、无接触医疗、智慧零售等生活场景。公交地铁、医院、校园、景区、政务服务等均支持移动支付,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现代化和便民服务数字化升级。

    移动支付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擘。近年来,二维码支付广泛覆盖农村集市、农产品进城和扶贫消费场景。数字普惠金融使农村居民、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主能够便捷获得支付、理财、信贷服务,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责问题,进一步激活了农村市场活力和创业热情。有了支付行业的有力支撑,数字付能实体经济,大大促进了产业数字化。眼下,移动支付日益成为企业数字化经营、财税合规管理的重要底座。无论是传统制造、电商零售还是新业态,借助移动支付衍生的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创新服务,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移动支付数据成为弘观调控、消费洞察、市场预测的重要资源,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选自《光明日报》2025925日刊)

18.文中画横线处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9.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中国方案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B.是他发现了贫下中农革命的硬骨头精神。

  C.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

  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人的菜肴。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多元场景创新引领消费升级

  B.多领域实现移动支付广泛覆盖

  C.新场景和新服务亟需与之配套的支付方式

  D.便民服务数字化升级得以有效推进

21.文中第二段有三个词语存在错别字,请找出两个并改正。  2分)

22.文章第二段在论述移动支付的意义时,其论证过程是如何逐步推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三、写作(60)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可以被毁灭,却不能被打败。一一海明威《老人与海》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一庄子《庄子·内篇》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加缪《西西弗斯的神话》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浙江省台金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