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20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三年脱贫、七年小康,兰考县委县政府2014年作出的这个庄严承诺,始终是兰考各级党员干部拼搏进取、务实苦干的动力源泉。3年多来,兰考始终把党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法宝,通过抓党建实现抓各级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因素,为脱贫攻坚实现小康提供了强大支撑。

在兰考,县级党员干部认识到,实际行动是最有力的号令。2016年8月,脱贫百日攻坚期间,兰考54名县级党员干部坚持一线工作法,每周至少在联系的贫困村住上一天,白天入户走访摸情况,晚上与乡村干部深入探讨整理思路。一些因地制宜的扶贫措施相继出台,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兰考县把充分调动乡科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脱贫攻坚的磨刀之功。紧紧抓住市县乡换届的重要契机,把那些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业绩突出、善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进乡镇领导班子,充实扶贫一线力量。在换届后的141名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中,35岁以下的年轻干部56名,占乡镇领导班子成员的40%;40岁以下的党政正职8名,占乡镇党政正职的31%,乡镇领导班子的结构进一步优化,执行力进一步增强。

兰考县把返乡创业者、专业大户、退伍军人中的优秀党员,选拔为村党支部书记,有效改善了村党支部书记队伍的整体素质。对全县450名村党支部书记采取小班额分批培训方式,由评选出的驻村扶贫工作标兵每人负责辅导5~7名村党支部书记,逐一过筛子强化培训效果。按照健全便民服务网络、拆除围墙大门、统一场所标识、建设文化广场、实施绿化亮化、配齐文体器材、设置诊所超市七项标准,县乡财政拿出4700多万元,改造提升272座党群服务中心。

同时,兰考依托技师学院等开展订单式培训,2025年技能人才总量增长31%,形成覆盖种植、电商、非遗等领域的乡土人才矩阵。这种精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兰考的链式拓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在绿色发展方面,兰考积极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探索零碳发展新路径。

(摘编自王胜昔《河南兰考:以党建为引领决胜脱贫攻坚》)

材料二:

泡桐郁郁葱葱,道路干干净净,村落整洁有序,人们笑语盈盈……初秋时节,行走在兰考大地,感受到的是兰考人民在脱贫后丝毫不减的创业激情。兰考城市会客厅以图片和文字记录了几十年来兰考的沧桑之变。在率先脱贫之后,近年来兰考着眼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拓展,进一步提质扩面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开封市委常委、兰考县委书记李明俊介绍。

焦桐,不仅让乡村大地绿起来,让百姓家园美起来,还让农民群众富起来。焦裕禄当年种下的泡桐在兰考扎根,锁住风沙、制伏洪水,改变了兰考土壤地力,农桐间作改善了小气候,盐碱地逐渐变成了吨粮田。同时,当地依托板材粗加工业壮大现代家居业,产业链产值突破300亿元、带动就业8万人;利用泡桐资源培育民族乐器产业,年产值20亿元,从业人员近2万人。

受特殊气候、土壤的影响,兰考的泡桐透音、透气性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发现是制作乐器音板的最佳材料,由此在兰考堌阳镇有了第一家民族乐器加工厂。作为乐器人,不会弹是一大缺陷,咱们村两委每人要能弹两曲、会两手。54岁的徐场村支书徐顺海说话间,轻拢慢捻来了一曲,原先村民只会做琴,做成了不知道琴好赖,现在家家户户不光能制琴,还会调音、弹琴。

从最初的古筝到琵琶、二胡、古琴等20多个品种30多个系列,徐场村乐器产品链不断拉长;从乐器制作到乐器展示、销售、电商、物流、演艺、培训等,快速衍生形成全产业链条。这种链式拓展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更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多元就业,徐场村人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

与此同时,兰考还在全县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零碳乡村。在张庄村,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支书申学风介绍说:我们正探索光伏+农业’模式,上面发电,下面种植,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去年全村光伏发电收入就达到80多万元。这种零碳探索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成为兰考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

(摘编自王胜昔、崔志坚《河南兰考:拼搏创新再出发》)

材料三: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就是在这样的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一幅多么严重的灾荒的景象呵!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

焦裕禄想: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说完就背着干粮,拿着雨伞,和大家一起出发了。

每当风沙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查风口、探流沙的时候,雨最大的时候,也就是他带头下去冒雨涉水,观看洪水流势和变化的时候。他认为这是掌握风沙、水害规律最有利的时机。

(摘编自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考在脱贫攻坚中注重党建引领,通过优化乡镇班子、培训村支书、改造服务中心等措施,为脱贫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B. 兰考通过选拔优秀党员任村支书、开展“小班额”培训等方式加强基层队伍,旨在提升基层执行力与便民服务水平。

C. 焦裕禄带领群众种植泡桐改善土壤环境,探索的“农桐间作”模式为兰考后续的“零碳探索”直接奠定了生态基础。

D. 兰考依托泡桐资源进行“链式拓展”,形成了涵盖制作、销售、演艺乐器产业链,有效带动就业并促进村民增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聚焦党建如何引领脱贫攻坚,材料二展示产业发展与零碳探索新貌,两者从不同侧面呈现了当代兰考的脱贫实践。

B. 兰考县开展的“订单式”培训成效显著,其带来的技能人才总量增长,已基本覆盖全县需要技能提升的农业劳动力。

C. 徐场村村民从单纯制琴到学会调音、弹奏,体现了人才技能提升对产业链延伸的带动作用,形成产业与人的良性互动。

D. 从焦裕禄深入一线查风口探流沙,到如今干部驻村走访、“订单式”培养人才,都凸显了当地干部重视实践调研的工作作风。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兰考的发展实践,系统地呈现了一条从脱贫攻坚迈向全面振兴的进阶之路。其核心在于构建了多元协同的驱动模式:首要是筑牢组织根基,通过干部下沉、优化班子、建强阵地,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根本在于激活产业引擎,深度开发________,推动主导产业从单一制造向文化、电商等领域延伸融合,并配套实施________,为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关键是探索永续路径,积极布局新能源项目,创新土地立体化利用模式,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这一历程深刻表明,乡村的全面振兴,必须依靠内部活力的持续迸发,通过________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民富村强的目标。

4. 材料一提及“订单式”培训培育乡土人才,材料二强调民族乐器产业“从制作到调音、演艺的链式拓展”。对于乡村振兴,这两种路径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5. 材料三中焦裕禄“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思想与兰考后续发展中的“链式拓展”“零碳探索”有何内在联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我现在只需要干一件事,就是把那件事干好,他想,这些事情我来想已经够了。他往船梢看去,看见那鱼在水里留下的宏大踪迹,和它那巨大的胸鳍。在昏暗的光线中,他仍看得见那鱼露出在水面上,还有它背上那深紫色的宽条纹。和煦的风在吹,云块在积聚。

老人这时在冒汗,但不光是因为太阳。鱼每回拐回来时,他总收回一点钓索,所以他确信再兜上两个圈子,就能有机会把鱼叉扎进去了。

可是我必须把它拉得极近,极近,极近,他想。我该扎进它的心脏。

要沉着,要有力,老头儿。他说。

又兜了一圈,鱼的背脊露出来了,不过它离小船还是太远了一点。再兜了一圈,还是太远,但是它露出在水面上比较高些了,老人深信,再收回一些钓索,就可以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早就把鱼叉准备停当,叉上的那卷细绳子给搁在一只圆筐内,一端紧系在船头的系缆柱上。这时鱼正兜了一个圈子回来,只有它的大尾巴在动。老人竭尽全力把它拉得近些。

我把它拉动了,老人说,我刚才把它拉动了。

他又感到头晕,可是他竭尽全力拽住了那条大鱼。我把它拉动了,他想。也许这一回我能把它拉过来。拉呀,手啊,他想。站稳了,腿儿。为了我熬下去吧,头。你从没晕倒过。这一回我要把它拉过来。

但是,等他把浑身的力气都使出来,拉着,那鱼却侧过一半身子,然后竖直了身子游开去。

照这样下去是会一事无成的,他想。他嘴里干得说不出话来,但是此刻他不能伸手去拿水来喝。我这一回必须把它拉到船边来,他想。它再多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在兜下一圈时,他差一点把它拉了过来。可是这鱼又竖直了身子,慢慢地游走了。

你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保持头脑清醒,要像个男子汉,懂得怎样忍受痛苦。或者像条鱼那样,他想。

清醒过来吧,头,他用自己也简直听不见的声音说,清醒过来吧。

鱼又兜了两圈,还是老样子。

我弄不懂,老人想。每一回他都觉得自己快要垮了。我弄不懂。但我还要试一下。

他又试了一下,等他把鱼拉得转过来时,他感到自己要垮了。那鱼竖直了身子,又慢慢地游开去,大尾巴在海面上摇摆着。

我还要试一下,老人对自己许愿,尽管他的双手这时已经软弱无力,眼睛也不好使。他又试了一下,又是同样情形。原来如此,他想,还没动手就感到要垮下来了,我还要再试一下。

他忍住了一切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挣扎,于是它游到了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小船的船壳板,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了,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他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这胸鳍高高地竖立着,并齐老人的胸膛。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去。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斜截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魆魆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让我的头脑保持清醒吧,他靠在船头的木板上说,我是个疲乏的老头儿。可是我杀死了这条鱼,现在我得去干辛苦的活儿了。

(节选自海明威《老人与海》,有删改)

文本二:

问:你说好的创作与坏的创作有区别,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好的创作是真正的创作。如果某人创造一篇故事,忠实于他所了解的生活的知识,而且写得有意思,那么,他创造的东西会是真实的。《老人与海》讲的就是我的朋友老渔民富恩特斯的故事。如果作者不知道人们怎么思想、怎么行动,他运气好也许会解救他于一时,或者他可以幻想。但如果老是写他不了解的东西,他会发现自己在说假话。

问:同样是真实,创作同报道有什么区别呢?

海明威:报道的东西虽然及时,但叙述没有味道,过时了,就忘记了。创作不是描述,还要想象,真实到什么程度,要看你的创作能力。

问:你说《老人与海》描写了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如果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是什么意思?

海明威:一部好的作品,就像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隐藏在水下。读者能感受到这八分之七,虽然它没有被直接写出来。

问:作家应该怎么训练自己?

海明威:你看今天发生的事。如果我们见了一条鱼,你要看准了,看每个人是如何反应的。找到产生感情的东西,找到使你激动的行动。然后写下来,要写清楚,叫读者也看得见,能产生与你同样的感觉。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要听全。别想你自己要说什么。对于一个人来说,事情总有该如此和不该如此两个方面。你得下一个判断,付之实行。作为一个作家,你不应当不判断,你应当明白这一点。

(节选自董衡巽《海明威谈创作》,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通过“把身子倚在上面”“用全身重量把它压下去”等细节描写,层层递进地展现出老人捕捉大鱼时竭尽全力的拼搏过程。

B. 文本对大鱼的形象刻画细致入微,如“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旨在通过老人眼中鱼的形象展现其内心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受。

C. 捕鱼过程中多次出现“兜圈子”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循环往复的叙事节奏,艺术地再现了斗争的漫长与艰难,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D. 本文语言采用电报体,如“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等句子短促有力,既增强搏斗现场的紧张感,又为文本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

7. 根据文本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明威认为创作要基于真实的生活知识,如果作者总是书写自己不了解的内容,即使运气好能一时应付,最终也难免会说假话。

B. 在海明威看来,报道的东西虽然及时,但若叙述缺乏味道,时过境迁便易被遗忘;而创作则需要想象,创作能力会影响真实的程度。

C. 海明威认为如果《老人与海》能写得足够逼真,其中的人物与环境便能代表许多其他事物,这说明文学形象可能具有象征功能。

D. 海明威建议作家在训练观察力时应保持绝对客观,避免对人物和事件作出个人的价值判断,以确保作品呈现纯粹的事实真相。

8. 文本一中,老人与大鱼搏斗的过程多次穿插其内心独白,请分析这些独白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9. 文本二中海明威用“冰山理论”来阐释自己的创作,即作品的内涵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之下。请从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说明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理论的,并分析其效果。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有删改)

材料二: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君曰: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

材料三:

子墨子见齐大王曰:今有刀于此,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多试之人头,倅然断之,可谓利乎?大王曰:利。子墨子曰:刀则利矣,孰将受其不祥?大王曰:刀受其利,试者受其不祥。子墨子曰:并国覆军,贼杀百姓,孰将受其不祥?大王俯仰而思之曰:我受其不祥。

(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

材料四: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上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

(节选自韩愈《读〈墨子〉》,有删改)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天之兼有A天下也B亦犹君之有C四境之内也D今举兵E将F以攻郑G天诛H其不至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本来,与“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中的“固”意思相同。

B. 使,如果,与“若使天下兼相爱”(《墨子·兼爱》)中的“使”意思相同。

C. 伐,动词,攻打,与“自伐者无功”(《〈老子〉四章》)中的“伐”意思不同。

D. 贼,动词,残害,与“贼爱其身”(《墨子·兼爱》)中的“贼”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墨子假意请公输盘杀人,在其拒绝后,转而指责他造云梯助楚攻宋是更为不义行为。

B. 墨子借鲁阳文君对内部纷争的态度,推及其对外战争的不义,指出这将招致上天惩罚。

C. 墨子以试刀之利为话引,层层递进,最终使齐大王承认发动战争者将承担不祥之后果。

D. 韩愈借孔子言行指出儒家主张与墨家有相似之处,强调二者思想内核不同,难以相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2)孔子上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

14. 墨子在劝阻战争时展现出高超的辩论才能。请结合材料一至材料三,简要说明其辩论策略。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元

郭利贞

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

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

烂熳惟愁晓,周游不问家。

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九陌”“千门”描绘了皇都的宏伟格局,再以“灯影”“月华”勾勒出节日的华光,奠定了全诗明朗华美的基调。

B. 倾城”“宝骑”“香车”令人想见城中游人之众与场面之盛,而“不问家”则巧妙暗示了欢庆背后隐藏的人情淡薄。

C. 惟愁晓”三字以彻夜尽兴、唯恐天明的微妙心理,展现人们对佳节良辰的沉醉与留恋,使情感表达更显真切饱满。

D. 尾联以“清管”之声收束全篇,其清越悠扬的韵律与前文热烈的视觉场景相映成趣,为诗歌增添了绵长深远的韵味。

16. 本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都描绘了普照天下的月色,但选取的月下之境与抒发的月夜之情迥异。请以郭诗全文与张诗中的“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部分为例,简要说明。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两句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价值取向上的本质差异,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指明了重义轻利、彰显高尚品格的方向。

(2)语文课上,老师请同学们用古诗文来表达不慕奢华、追求精神自由的人生态度。小明立刻想到了李白《将进酒》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学习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时,被其中刻画人物形象的词句深深打动,尤其“______________两句,寥寥数字,写尽人生的沧桑与疲惫。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①射箭这门技艺从来不只是武术技能。②从商周时期开始,③它就与礼仪、音乐紧密配合,④发展成为以用来培养君子品德的礼射,⑤成为古代六艺中特别有教育意义的组成部分。

礼射之基,在于内志正,外体直。习射者立于射位,需先(       ),使心志如松柏般端正,身体若山岳般挺拔。每一次引弓,都是对自身的深刻审视;姿态是否从容?呼吸是否沉静?心神是否专注?这一过程,与现代射箭紧盯靶心的取向形成鲜明对比。礼射的核心在于修身,在于反求诸己,将外在的箭靶转化为观照内心的明镜。若箭未中的,不责外物,不怨胜者,而是反躬自省。在信息纷扰的现代社会,青年常陷于外界评价与目标的追逐中,心神外驰,迷失自我。礼射所倡导的先正其心,后正其身的修习次第,恰是矫治此弊的良方。在追求任何外在成就之前,必先建立内心的中正与安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急于求成、心神不凝成为普遍现象。礼射要求习射者在每个环节都保持清醒的觉察:从站立、执弓到瞄准、发矢,每个动作都需要心志与身体的完美谐调。这种将心神从结果收归于过程、从外在收慑于内在的训练,正是培养定力、克制浮燥的根本方法。

孔子所赞叹的揖让而升,下而饮君子之争,展现了一种始于礼、终于敬的竞争观。在礼射中,竞争的本质不是对立与压制,而是在共同规则下,于技艺上较高下,于风度上见高低。胜负之外,重在精神的交融与人格的互敬。

通过一套严谨的进退周旋仪轨,习射者学会在竞争中保持优雅,在较量中体现尊重。这种始于射场的相互敬重,很自然地延展到日常交往中。当每个人都秉持这份揖让之风,人际间的摩擦得以减少,团队的和谐得以涵养,从而构建起真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

18.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填入文中第二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沉心静气                         B. 凝神定气                         C. 泰然自若                                       D. 安心定志

20.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反复的“内志正,外体直”的训练,在纷繁变化中保持定力,涵养从容中道的气度。

B. 通过反复的“内志正,外体直”的训练,在纷繁变化中涵养从容中道的气度,保持定力。

C. 在纷繁变化中保持定力,涵养从容中道的气度,需要反复的“内志正,外体直”的训练。

D. 在纷繁变化中涵养从容中道的气度,保持定力,需要反复的“内志正,外体直”的训练。

21.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依据本文后四段写出四个问句,作为该部分的写作提纲。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医院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则喜报,内容是热烈祝贺我院 9月份门诊人数突破7500人,手术台数超400台。此举引发广泛争议:一方引用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的古训,批评此举违背医者仁心;另一方认为,医疗数据增长反映了服务能力的提升,是发展的必然指标。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湖南省名校联考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