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陕西省西北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25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分。

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9分)
材料一:
  2022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物理学家阿兰
阿斯佩、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克劳瑟以及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塞林格,以表彰他们“使用纠缠光子进行实验,建立了验证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基础以及开创了量子信息科学”。
  爱因斯坦除建立相对论外,还因对现代物理学的另一个支柱即量子力学的质疑和反对而闻名。 1935年,他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发表了一篇论文,质疑了量子力学的完备性,提出了一个思想实验:如果有两个粒子在相互作用后分开,那么对其中一个粒子的测量会影响另一个粒子的状态,这样一来,两个粒子的相互感知似乎是超距瞬时的。这种超光速的作用违反了当时公认的狭义相对论中光速最快的结论,因此爱因斯坦将其称作“幽灵般的超距作用”。1964年,物理学家约翰
贝尔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了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贝尔不等式这一试验检验方法。如果贝尔不等式成立,则爱因斯坦的理论正确;反之,则爱因斯坦是错的。因此,贝尔不等式的意义在于,把涉及量子力学的争论从有关因果性的哲学问题转化为可以通过实验进行检验的科学问题。
  从 1972年到1998年,克劳瑟、阿斯佩、塞林格等科学家接续对贝尔不等式进行了测试,证明其不成立,但直到塞林格才给出了决定性的证明。三人的工作展示了研究和控制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的潜力,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目前,量子信息、量子计算已经成为备受各个主要科技大国瞩目的重点科研领域。可以预见,人类未来的生产和生活,将会因此深刻地发生改变。

(摘编自《从否定爱因斯坦到发展量子信息: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解析》,《南方周末》)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末,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物理学家安东
塞林格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储存、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其中塞林格的博士生、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当时的研究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潘建伟回国工作后,继续进行量子信息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领衔的团队研制的“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22年5月创造了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新纪录。
  量子通信基于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克服了经典加密技术内在的安全隐患,是迄今为止唯一被严格证明是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国防、金融、政务、商业等领域的信息安全问题。量子通信通常采用单光子作为物理载体,最为直接的传输方式是光纤或者近地面自由空间信道。但是,这两种信道的损耗都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指数式增加,近地大气信道还会受到地球曲率的影响。此外,由于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量子通信的信号不能像经典通信那样被放大,这使得之前量子通信的世界纪录只有百公里量级。而外太空几乎真空,对于光信号的吸收损耗几乎为零,因此通过卫星的辅助可以极大扩展量子通信距离。 2003年,潘建伟团队提出了利用卫星实现星地间量子通信、构建覆盖全球量子保密通信网的方案;2012年,潘建伟领衔的中科院联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实现了首个百公里的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充分验证了利用卫星实现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6年8月16日,该团队成功研制的“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正式开展科学实验。此后,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一系列星地量子科学实验。其中包括首个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以及星地量子态远程传输,证明了在地星千公里距离上能够完成量子比特的传输,为全球化量子信息处理网络奠定了基础。
  “墨子号”的成功掀起了国际空间量子科学的研究热潮,美国、日本等国际上的各方力量随后皆开始探索自己的广域量子通信之路,提出或加速了一系列空间量子科学布局。 2017年,美国宇航局发布了关于未来空间量子物理发展方面的白皮书。同期欧洲航天局也发布了空间量子技术的白皮书。“墨子号”系列实验开启了利用空间平台开展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前沿研究的广阔天地。

(摘编自《“墨子号”何以激起空间量子科学热潮》,《光明日报》)

材料三:
  《三体》三部曲没有贯穿始终的真人主角,只有一位贯穿始终的非人主角,就是智子,到了第三部,智子还化身为了一位美女。智子是三体人制造出来的随时可以展开成包围地球的大网的微观粒子。它除了可以做低维展开,还是三体人送到地球来的“信使”。它可以监察人类的一切活动,有时也会变身成一个不大不小的球状体和地球人沟通。在三体文明那边,还有对应的一个智子,两个智子构成一个量子纠缠态。如果这边的智子看到了什么,那边的智子也会看到相同的东西,还可以将这个信息交给三体人。这样,瞬时量子通信就完成了。这种设定,刘慈欣一定借用了量子通信,且假设量子通信是瞬时的,不会有普通通信的时间延迟。我认为这种设定是不可靠的,到目前为止,量子通信的手段都涉及普通的通信,而目前普通通信的速度都为光速所限,所以肯定有时间延迟。
(摘编自李淼《<三体>中的物理学》)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爱因斯坦的思想实验验证了两个粒子超距瞬时的相互感知超越了光速,以此来质疑量子力学。
B.2022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三位科学家都通过实验给出了贝尔不等式不成立的决定性证明。
C.
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地表量子态传输,创造了1200千米地表量子态传输的新纪录。
D.
《三体》中两个智子在地球上监察人类活动,与人类沟通,还能通过量子纠缠完成瞬时量子通信。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贝尔不等式被三位科学家证明不成立,由此证明了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不完备性的论断是正确的。
B.
此前国防、金融、政务等领域的信息存在的安全隐患,在量子通信出现以后,将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C.
由于量子通信信号的特殊性,加之传统传输方式和地球曲率等因素的影响,量子通信发展曾受制约。
D.
量子技术研究不断出现新进展、新成果,掀起了各主要科技大国的研究热潮,或将改变人类未来。

3.(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科学研究过程,介绍科学知识,但又未过多引用专业术语,符合通俗报刊的语言要求。
B.
材料二打破时间顺序,先介绍20225月我国“墨子号”卫星实验取得的卓越成绩,以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兴趣。
C.
材料三虽没有介绍《三体》的完整情节,但对小说中幻想的内容作了科学阐释,能加深读者对这部小说的理解。
D.
前两则材料介绍科研现状,并展望未来,材料三提及科幻小说的内容,又落脚现实,可见科学与幻想相辅相成。

4.(4分)《<三体>中的物理学》是一部对科幻小说《三体》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进行阐述的科普类作品。请根据材料三的相关内容,简要概述科幻小说与科普文的不同。

5.(6分)科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一般包含哪些环节?请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分析。

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6分)
文本一:

有如候鸟(节选)
周晓枫

  在马赛马拉草原,她第一次乘坐热气球。看天地辽阔,壮丽奔行的动物生生不息。
  迁徙,不可思议的旅程。驱使伟大行动的,可能出自基础乃至卑微的目的。多是出于食物和气候的现实原因,动物们才遗弃曾经繁茂的聚居所。但她依然心怀激荡,深信有多少迁徙的脚步,就有多少流浪不羁的灵魂。
   在云端,在大地上,在海洋里——迁徙铺开古老而壮阔的朝圣之路。斑马穿过博茨瓦纳的草原与狮子的阻击,抵达盐沼,去舔食岩块上的矿物质。出生在夏威夷的座头鲸,要从温暖的出生水域,滑动桨叶般的鳍肢,前往寒冷的阿拉斯加。重量小于一毫克的蝴蝶,以远比婴儿拇指柔弱得多的肉身,扇动亮橘色的翅翼,麋集着,抵达千里之遥。奔跑有如舞蹈的瞪羚,虹膜和鳞片映照彩虹的鲑鱼……从最柔弱的到最强悍的,都义无反顾,踏上征程。
 随着热气球高度的上升,无论是数量磅礴的角马,还是集体围剿的鼠狗,都变成微弱的斑点。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她也小得近乎斑点吧,像只飞高的候鸟。
  鸟类,有着远比人类飞行员更丰厚有力的胸肌,凭借着光线、星宿、气流和磁极组成的地图高飞。在勺形的头颅里,每只鸟都藏好一根忠诚的指南针。即使长在两侧的眼睛未必能看到多远的前方,即使优雅前伸的脖颈后面是一双苦力的翅膀,只要终点和希望不灭,候鸟就会出发,密集的翅膀就像移动的花季。
从出发到回归,候鸟的死亡率很高,能够返乡的只是幸运的少数,衰老成为一种巨大的奖励。候鸟中的许多,死于跋涉的中途,死于沙漠、森林、滩涂、积水或极地,死于天敌的追杀和自身体力的衰竭,死于变幻的云层和气流……履行诺言,需要昂贵的成本,所以,它们以命相抵。
  热气球越升越高,已经难以区别有条纹的斑马和泥浆色的角马。在奇妙的出神之中,她错觉自己可以像一只鸟般飞得那么宁静,有如禅定……她想起和外婆共同生活过的村庄。天空阴沉,蓄满了水的水库淹没了村庄的一切,甚至改变了四周的远山。她相信,记忆,就藏在开阔水面的雾气里,如同鸟翼藏在云层之间。
  天上是飞鸟,它们迁徙自己的生活,使之更靠近自由。地上是刚刚降生、还围裹湿漉漉胎衣的角马,它们尝试用颤抖的腿站立,以躲避巡行的狮子、有着哀悼泪线的猎豹和凶悍的鳄鱼,尽快加入迁徙的漫长之路。天上和地下,它们一同被召唤着,出发。
  她习惯了肉身和精神一起流浪和迁徙,习惯了它们为此遭受疼痛和伤害。肉身就是故乡,灵魂能够远游,甚至带领肉身迁徙。多少年来,她总是被远方蛊惑与召唤,因为若无梦想,整个生活不过是一个庞大的惩戒之所。她仰头看到天上的飞鸟,低头开始路上的行走。
文本二:

鱼群(节选)
周晓枫

 歌手周云蓬曾在《世界的气息》里这样写道:“海的腥气来自海沟深处的大鱼。”
 什么是经典的海洋景象?聚集的鱼群。
  没有指挥,但数量惊人的鱼好像共享头脑,它们行动整齐,始终维护着内在秩序,不会彼此冲撞。它们沉默而一致地,在大海的咸涩里漫游,无声,却是宏伟壮阔的合唱。受到袭扰,鱼群会像礼花一样炸开……仿佛预感危机来临,它们要最后展现谢幕的辉煌。
   细想,让人感慨。鱼,缺乏表情的鱼,这种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像标本,冷冰冰、没有独立手脚的动物,如何被召唤成内聚力惊人的群体?它们不需要照镜子就知道谁是同类。游动在鱼群里,随时有兄弟姐妹替它们抵抗死亡;正如某天,它们自己也将替代兄弟姐妹去死一样。哑言的不会讲述的鱼,或许天然就懂得斑驳的真理——我常常觉得真理就像鱼鳞:闪耀,零碎,易于剥落,弥散腥气又难以食用。
  有时月色丰盈,大海像撒开一面有着金色绳结的网。有时星星密布,如鱼群。
  站在礁岩上,听夜晚的波浪。向上是细密的星空,向下是磷光的大海,我像站在魔镜的边缘。辐射对称性在许多海洋动物身上均有表现,比如海星、海葵和水母。而更伟大的对称,存留天地。明亮光线下的大海和星空难觅相似,但夜晚,你会认出那种孪生的关系。沙床上,海星沉睡,组成与夜空对称的史诗般的星座;星星真美,似一颗颗发光的海胆。
  有一年冬天,我去看海。气温很低,喧哗的游客早已不见踪影,我走在空旷如荒漠的海岸,尽管裹紧毛茸茸的厚围巾,还是觉得冷。这里的夏天曾热闹非凡:晒太阳的,游泳的,吃烧烤的,捡贝壳的……短暂栖居的候鸟游客,尽情挥霍着假期。快艇的噪声始终环绕,导游员热情介绍着象形的礁石:像马,像龟,像情侣,像贝多芬。人类尽可以在这些巨石前轻慢地描述他们的想象,而它们,听任岁月的风蚀雨剥——如同此时的冬日之海,它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沉静。我望着海面,几乎可以看到波浪凝固的瞬间——海通过放慢自己的节奏,来放慢整个世界的运行。我一点也不寂寞,因为很快,不期而至的美,从天而降。
  没有过渡,帷幕直接拉开:下雪了,不像盐晶那样小粒,一开始就是盛大的。天地和海,青苍一色,我站在这个以最简洁元素构成的世界里,看鱼鳞般晶莹闪亮的雪,降临。它们沿着同样的倾斜方向,以同样的下降速度,每片都有着同样精湛的六角形图案;它们密集,又隔着均匀的等距。在与海水相似的低温里,我有瞬间的幻觉,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鱼群。天地之间的界线不再分明,我的脸颊水湿一片,空气中的大海已将我包围。放任想象,跟着银鱼群落漫游,我体会到其中秘密而安详的暖意。越下越大的天使羽毛般的雪,引领我,飞升到玄想的国度。
  天,地,海,人,兽。更大的自由没有界限。夜晚时分,人类只是沉睡在更深的海沟,他们头顶之上是稠蓝的洋流。而星空,一如闪耀光斑的夜海。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文本一卑微目的与壮丽奔行的反差,赋予动物迁徙伟大的生命力量,也使得“她”那被“远方蛊惑与召唤”的灵魂产生了强烈共鸣。
B.
作者描绘候鸟对返乡诺言的坚守,将迁徙之路升华为生命的壮歌,认为候鸟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较人类而言更为坚定。
C.
文本二开头引用周云蓬的作品,通过“海沟深处的大鱼”营造神秘深邃的氛围,以嗅觉联想引发读者对鱼群的好奇。
D.
鱼群相互依靠、相互保护,以群体的力量来抵御外界的危险,鱼群的无私互助精神,体现出天然的生存智慧。

7.(3分)关于文本加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文本一“斑点”包蕴视角转换,人既是观察者也是被观察者,体现个体在广袤自然中的渺小,人与动物在自然的尺度下归于平等。
B.
文本一“移动的花季”用词精妙,点出鸟群的动态性和迁徙的季节性特征,赋予艰辛的迁徙以绚烂美感和生命张力。
C.
文本二中“波浪凝固的瞬间”以动写静,突出冬日海洋的静态美,并与前文夏日海边的热闹相正衬,共同展现出海洋的多面性。
D.
文本二连用三个“同样”,强化雪花的整齐划一,展现自然规律的精密与和谐,后文又将雪花比作鱼群,画面美丽、梦幻。

8.(4分)文本一画横线部分从哪些角度来展现迁徙的“壮阔”?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9.(6分)评论家说,周晓枫能“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在以上两则文本中,人与自然之间有哪些“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
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 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 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 ,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诏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 “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节选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材料二: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
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徒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注]①薛公:孟尝君的封地为“薛”,即薛邑,故孟尝君又被人称为“薛公”。
[导读]材料一节选自《史记
孟尝君列传》,材料二选自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这篇文章比较了《史记》和王安石对孟尝君的不同评价,呈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观点。材料一塑造了孟尝君”广纳天下人才“的豪杰形象,重点描写了他”鸡鸣狗盗“这种注重实效的用人方式;而材料二则批评他”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认为真正的人才应该具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两则材料对照,既体现了历史叙事的多元性,也折射出宋代士大夫对人才标准的思考。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世皆称A孟尝君B能得士C士以故D归之E而卒F赖其力G以脱于虎H豹之秦。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下划线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倾,使……倾慕,使动用法,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的“舞”用法相同。
B.
直,同“值”,价值的意思,与《促织》“昂其直,居为奇货”的“直”意义相同。
C.
传,指古代过关津的符信,与《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传”意义不同。
D.
以,表递进,与《齐桓晋文之事》“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的“以”用法不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孟尝君出身齐国王族,齐威王是他的祖父,齐宣王是他的伯父。血统高贵的他大肆招募门客,门客多达几千人,其中不乏有罪之人。
B.
秦昭王很看重孟尝君的才能,曾经想让他担任秦国丞相,后来又因怀疑他的忠诚,而打消了这个念头并且囚禁了他,还计划杀掉他。
C.
孟尝君被囚禁后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姬求助,宠姬以索要狐白裘为救助条件,而此时狐白裘已经献给了昭王,孟尝君只得靠盗裘脱困。
D.
鸡鸣狗盗之徒刚被孟尝君收归门下时,被其他宾客轻视,后来两人在帮助孟尝君逃离秦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此后众人都心服口服。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②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

14.(3分)王安石认为孟尝君未能真正“得士”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后赠斯远

赵蕃

已是霜凝更雨湿,春其渐起但无痕。

莫嗟草色有垂死,定有梅花当返魂。

小驻要须穷日日,细寻无惜遍村村。

揩摩病目从兹始,并待君诗洗睡昏。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首联通过“霜凝”“雨湿”的早春实景,暗示友人斯远所处环境的艰难。
B.
颔联“莫嗟”“定有”以强烈语气否定消极情绪,凸显对生机必至的信念。
C.
颈联“穷日日”“遍村村”的叠词运用,强化了诗人探求春意的执着姿态。
D.
尾联“病目”“睡昏”隐喻诗人精神困顿,借期待友人诗歌重燃生活热情。

16.(6分)全诗情感从“困顿”逐渐转向“期待”,请结合具体诗句,梳理这一情感变化的过程。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17.(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韩愈在《师说》中说,老师和学生相比,也不一定谁比谁贤能,因为“______,______”,这也可以解释孔子为何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 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无生命意识的植物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3) “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诗词中作者常借助鸟叫声直接或间接将其描绘出来,让读者能在想象中真切感受到浓浓的“愁”意,如“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文论中谈到的语言形式美,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对偶,第二是声律。对偶古称“丽辞”,中国古典文论中对于文章的对偶,特别是诗的对偶是有许多讲究的。
甲_______,以为只是字数相等,上下联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就是了。实际上远不止此。
  《文心雕龙》提出了著名的对偶原则:“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对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拿今天的话来说,言对就是不用典故,事对就是用典故,反对就是反义词或意义不相同的词相对,正对就是同义词或意义相近的词相对。
  刘勰轻视言对,提倡事对,这是跟骈体文的体裁有关的。从艺术观点说,这个提法有待商榷。许多大诗人的著名的对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都是言对,不是事对。
 “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倒是一条很宝贵的艺术经验。在这个问题上,刘勰的理论是高明的:

乙__________,是用不同的道理来达到同一的意趣,表面上是相反,实际上是相成,这样的对偶是内容丰富的对偶;他又认为正对是“事异义同”,因为两个句子从字面上看来虽然不同,实际上只表示了同一的意思,这样的对偶是(  )的对偶。
  ①因此,关于对偶,②不单我们要看见古人求同的方面,③还要看见古人求异的方面。④后者比前者更加重要。⑤古人在对偶中特别强调相反,强调对立,强调不同。⑥这个现象同样适用于声律方面。⑦《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有很重要的两句话:“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8.(4分)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表意完整清晰,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3分)填入文中第四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平淡无奇
B.
言不尽意
C.
索然寡味
D.
乏善可陈

20.(4分)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3分)下列诗句中不符合刘勰“反对”一说的是( ______
A.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B.
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
C.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D.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2.(6分)请结合材料内容,完成以下思维导图,每空不超过15个字(③处填写2个字)。

图片1.png

六.作文。(60分)

     有段某学校的家长群的对话引起了哗然,A家长说:“你家孩子放了中秋节,错过了985,你后悔不”B家长说:“你家孩子没放中秋节,也错过了985,你后悔不”对此,你怎么看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陕西省西北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