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11-25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时,少年依旧是指代青春的标准用词。这篇文章暗指清代诗人龚自珍的长诗《能令公少年行》(1821),诗中为青春描绘了一幅光辉、崇高的文学形象。当梁启超追步龚自珍,决定将自己的笔名从哀时客改成少年中国之少年时,他同样召唤着少年的蓬勃力量,希望以此摆脱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带来的幻灭感。《少年中国说》在晚清进步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把少年中国变成了一个世所公认的,用于推广民族复兴之理念的新名词。少年一词也在晚清政治话语和文学写作中流行开来。

民国初年,青年渐渐取代少年,成为指代年轻人的标准语汇,少年则慢慢被窄化为特指青少年的符号。触发这一变化的,无疑包括《新青年》的崛起,以及这份杂志所吸引,塑造的特定青年群体(尤其是学生)的成型。新一代的青年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追寻自身的理念,拥抱《新青年》所倡导的启蒙思想。在这一语境中,当青年被用作现代学生或新青年的专有代名词时,它就成了民国以来之新名词,而尊重青年亦成为民国以来之新风气。这意味着一种全新类型的青年的出现,他们与先前的世代截然不同,不像梁启超的晚清少年依旧先在中国的旧学传统中得到训练。自新文化运动起,青年代表了一种比少年更激进的现代身份。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青年中如火山爆发般的政治激进行动很快使新文化运动升级为全国性现象,新青年也逐渐成了一个集体名称,指向了力量正不断增长的进步青年,他们抛弃儒学传统,追寻更富个人自由的生活方式。作为一个集体身份,新青年的形象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话语实践和政治实践的产物,后者为前者抹上了激进的政治色彩。在这一时期的新文学中,新青年常常指的是启蒙知识分子,他们或是教育者,或是革命者,拥抱民主与自由的新思想。自1920年代起,这种青年主人公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出现,并主导了它的情节发展。

(摘编自宋明炜《少年中国:国族青春与成长小说》)

材料二:

青年与国家现代化之间存在着密切而深刻的关系:青年群体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能为国家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撑;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能为青年成长成才拓展广阔空间。

在物质文明层面,青年在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变革中发挥引领作用。现代化离不开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而青年既是新兴行业与新技术的主要受众,也是其核心使用者与创新者。只有更好激发和呵护青年的创造热情,一个国家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优势。

在精神文化层面,青年为文化与思想更新提供持续创造力。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经济与技术层面的革新,也涉及观念与价值体系层面的转型。青年处于人生的成长期和探索期,少受思维定式束缚,往往乐于拥抱新思想、新观念,勇于进行前沿探索。青年所具有的文明、进步观念,既是现代化的生成结果,又是其个性才干得以全面发展的深层动因。

在社会参与层面,青年的改革实践有助于推动制度创新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相较于其他群体,青年更具理想主义倾向,勇于探索,能够为国家治理注入先进理念和创造性思维;青年敢闯敢干,善于运用新方法和新技术解决问题,是推动治理模式创新和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力量。

可见,青年在物质、精神和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实践活动,是驱动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摘编自廉思《中国式现代化与青年发展》)

材料三:

人类学问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当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们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毕竟窄狭。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不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现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课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预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入手。

(摘编自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少年”“青年”等词语在不同时期得以流行,与知识分子借助文章和杂志的宣传密切相关。

B. 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抛弃儒学传统,这表明他们追寻与晚清“少年”截然不同的理念。

C. 青年群体是驱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在物质,精神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主导作用。

D. 青年时期养成读书习惯可以尽早培养一种正当的嗜好,从而使人更有能力抵抗恶习惯的引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提及龚自珍的长诗,意在证明梁启超文章中的“少年”有其文学渊源。

B. 材料二可用来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奋斗中变为现实”。

C.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青年”展开论述,但各自聚焦的时间阶段并不相同。

D. 材料三采用书信形式,将严肃读书指导转化为贴心建议,更易被青年接纳。

3. 如果给材料二拟一个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青年与国家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B. 青年群体的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

C. 青年现代化的程度决定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D. 青年是现代化的“动力舱”

4. 材料三中两个画线句都使用了反问,请简要分析它们各自的作用。

5. 有人认为,高中生课业压力大,而课外阅读不在考试范围内,应减少课外阅读时间。请根据三则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 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子坝  顾子墨

一个电话打了过来,老李掏出套着发黄壳子的手机,屏幕上贴的钢化膜满是划痕,边缘早已碎成渣。屏幕亮度不高,老李盯着看了许久,终于看清来电显示:110。

清晨。李子坝站外面,老李挑着棒棒,两头的竹筐子里装着各种小玩意儿。老李算瘦的,倒不至于骨瘦如柴,弯腰时的脊骨却如同一根老藤。他的头上戴着一顶有些发黑的黄布帽,鼻梁上架着一对满是划痕的镜片,②眼睛里充满了某种倔强又淡漠的神色,像渐渐沉淀下来的泥水。老李的皮肤上有着重庆的烟雨气息,长年在湿气中浸泡,微微泛着湿漉漉的光。

老李,今天生意好不嘛?”旁边卖糖葫芦的黄大姐凑过来,笑问道。她的稻草把子上插满了一串串鲜艳的果子,泛着诱人的光泽。

就那样,凑合着过日子。”老李无奈地耸了耸肩,脸上浮现出宽慰而又略显无奈的笑容。这种不温不火的状况,他早已习以为常。“今儿个希望多卖些。太阳不错,估计出来耍的也多。娃儿高兴,我也高兴。”

老李每天都重复着他近二十年来的活计。李子坝站外,他总是坐在路边,守着自己的货筐。这里是一处著名的地标,因为轻轨从楼房中穿过而成了游客的“打卡”之地。然而,来来往往的旅客中,很少有人驻足在老李的摊位前,仔细打量那些满是怀旧味道的童年玩具。

老李左手抓着黄布帽的帽檐,轻微地压低了一下,似乎是为了挡住朝阳透过轻轨桥缝隙洒下的刺眼阳光。他的面庞深深埋入帽檐的阴影,眼神却时不时越过人群,望向不远处一幢刚翻新的大厦,那是他心底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痕。

空气中弥漫着重庆的辛辣味道,还有前一天夜里烤串摊留下的炭火气。这些味道与街头的湿润气息交杂着,让老李感受到一种熟悉的安心。直到中午,太阳开始透过云层,勉强驱散了部分阴霾。人流开始增多,游客们举着手机拍照,有的人拍老李和他的小摊。

一个小孩从母亲的手中挣脱,跑到老李面前,伸手去够放在最显眼处的变脸熊猫。老李微笑着俯下身,用他那带着浓重川音的乡话说道:

来,随便玩哈,没得事,喜欢就拿去耍。”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按下熊猫头。随着轻轻的“咔嗒”声,熊猫的脸上瞬间换了一副面具,那是川剧变脸中常见的怒目金刚脸谱。男孩惊呼出声,转头对不远处的母亲喊道:

妈妈,你看,它会变脸!”

哦哟,成都的变脸娃娃哦。”

母亲走过来,低头细看,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她探手从钱包里取出二十元递给老李,老李笑着接过钱,示意男孩把剩下的一个也一起拿走。“二十两件噻,娃娃玩高兴点。”他这样说着,轻轻拍了拍男孩的肩膀。目送他们渐行渐远,他的思绪又不禁回到了自己的儿子身上。

那也是一个曾经满心欢喜玩着这些简单玩具的孩子啊!

日光渐渐变得温柔,游人越来越多。他们购买明信片和冰箱贴作为纪念品,偶尔也有人会在老李的摊位前驻足,流露出一丝好奇。有些家长看到熊猫娃娃,会买下来作为孩子的旅途小伙伴。在交易时,老李与这些素不相识的人分享只言片语。日复一日,他用这种最简单的交流与世界保持联系。

在热闹而纷杂的环境中,时间似乎流逝得快些。③无论是城市的巨变还是生活琐事,都仿佛成了那川流不息的人流中的一部分。老李坐在摊位后面,看着人来人往,思绪总是不可避免地回到十七年前。

老李的儿子是在李子坝走丢的。

老李和妻子遍寻不见,于是一路奔波到派出所报案。印在纸上的孩子的黑白照片,成了他和妻子心头无法拔出的一根尖刺。

在那无数个彻夜难眠的夜晚,他和妻子一起凝望着那间空荡荡的儿子的小屋。时光在他们脸上刻下深深的沟壑,也让那间小屋成了装满哀思的容器,每一件遗留的玩具都成了一颗压在他们心头的石块。

去年,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中不甘地死了——胃癌。

老李静静地蹲在台阶上,等着日落,也不吆喝。

渐渐地,夕阳从大厦背后露出,余晖洒在轻轨的金属车厢上,反射出温暖而柔和的橘色光芒。

老李盯着警察的来电。

带着一种模糊的预感,老李颤抖地接通了电话。

电话那头,一位警官给他讲述了一个他一直想象而不敢相信的故事:他的儿子找到了,如今他已是一个成熟的青年,收养他的家庭很富足,他过着与老李家截然不同的生活。

警官说,他们可以安排见面。

老李把摊子丢给了黄大姐,自己匆匆去了警局。老李被命运之手推向了一场迟到的重逢,一场他曾无数次幻想的重逢。他在儿子的近照中看到了曾经熟悉的纯真气息,却又被那眼神中陌生的高傲与成熟所挡住。

他的心被无穷无尽的思绪与情感撕扯着

十七年零五个月过去了,儿子或许已不再需要他,也不再属于过去那个家。他望着儿子光鲜亮丽的生活,忽然质疑自己是否还有资格继续做那个“父亲”。

老李的屁股轻轻搭在派出所的铁椅子边缘,低着头,双手握着手机,时不时点亮屏幕,又不知所措地熄屏。

玻璃门被推开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依次写到“刺眼阳光”“日光渐渐变得温柔”“柔和的橘色光芒,标示时间的推移,推动情节的发展。

B. 小说叙事节奏富于变化,讲述老李一天经历时节奏舒缓,叙述老李夫妇十七年寻找儿子的历程时节奏较快。

C. 小说与《百合花》都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方法塑造人物,使老李与通讯员的形象生动鲜活。

D. 小说把“玻璃门被推开了”作为结尾,戛然而止,开放性结局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与艺术再创造的空间。

7. 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细致描绘老李手机的陈旧,展现出老李生活的拮据,暗示他沧桑的人生经历。

B. 句子②用比喻形象表现老李的复杂心理,有寻子的坚持,与热闹的外部世界的疏离。

C. 句子③表明在日复一日繁忙琐碎的生活中,老李的丧子之痛和丧妻之悲已基本平复。

D. 句子④写老李在警局等待的复杂心情:曾经的期盼,痛苦与现在的紧张,担忧交织。

8. 文章设置小男孩购买玩具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浓郁的地域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图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B.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C.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D.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后世记诵辞章之习起        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 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②作《师说》以贻之

C. 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    ②蟹六跪而二螯

D. 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②木直中绳,柔以为轮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应专注于孝悌忠信等道德培养,而今人却违背先王教读之法,轻视歌诗,习礼。

B. 王阳明以草木生长为喻,强调教育应尊重儿童喜欢游乐的天性,让有的枝条舒展茁壮,有的摧折枯萎。

C. 王阳明强调的“习礼”益处颇多,既能培养儿童的庄严气象,又能通过行礼动作活动血脉,强健筋骨。

D. 王阳明认为,学生可能因不当施教而厌恶学校,师长,进而逃避,掩饰,作伪,最终沦为品性恶劣之人。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2)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

14. 材料和《师说》都言及童子学业中的“句读”,请问各有何不同用意。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喜(其八)①

陆游

今年端的是丰穰,十里家家喜欲狂。

俗美农夫知让畔,化行蚕妇不争桑。

酒坊饮客朝成市,佛庙村伶夜作场。

身是闲人新病愈,剩移霜菊待重阳。

[注]①作此诗时陆游乡居山阴,时年74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语言通俗浅近,“端的”以口语入诗,“喜欲狂”则直白表达百姓心情。

B. 颔联写因为丰年,农夫“让畔”,蚕妇也“不争桑”,表现丰收带来的和谐。

C. 颈联选择酒坊“成市”与佛庙“作场”两处场景,渲染出乡村生活的繁荣景象。

D. 本诗充满生活气息,不同于陆游金戈铁马的爱国诗作,体现诗人多样诗歌风貌。

16. 诗题为“书喜”,诗人因何而喜?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北同学最近沉迷于手机短视频,学习敷衍,而他的弟弟却专注于学习,成绩稳步上升。他们的父亲引用《劝学》中的话感叹道:“这正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不同呀!”

2)在入学典礼上,校长引用《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勉励同学们在未来的三年里努力进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虞美人》中糅合了李煜对过往帝王生活的怀想与物是人非的感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的社会格局好像是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连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①不尽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只是没有一个网所照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现代的保甲制度是团体格局性的,但是这和传统的结构却②格格不入。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③固若金汤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④树倒猢狲散,成为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缭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   )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

18. 将下列词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伸缩                                 B. 变化                                 C. 应变                                               D. 转换

19. 文中画横线四处熟语有一处使用错误,请找出错误熟语进行修改,并陈述修改理由。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街坊”使用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些同志写的文章又长又空洞,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

B. 过去,古人类学上常把早期智人化石统称为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C. 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

D. 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21.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1)材料中,费孝通用“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来比喻“差序格局”,请分析其手法效果。

(2)请另写一个比喻句来描述“差序格局”。(不超过2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劝学》有言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说过:用好外力,激发内力是必须把握好的一对重要关系。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借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