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中册语文教材重点字词
《屈原列传》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闻:学识。志:记。
治:指国家安定。乱:指国家动荡。娴:熟练、熟悉。辞令:应对的言辞。
2.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图议:谋划计议。
3.王甚任之。 任:信任。
4.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列:朝列、班列。害:嫉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宪令:国家法令。 属(zhǔ):撰写。
6.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夺:强取为己有。 与:给。
7.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自夸,炫耀。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痛心。聪:明察。
9.谗谄之蔽明也谗谄: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蔽:蒙蔽。
10.邪曲之害公也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害:损害。
11.方正之不容也方正:端方正直的人。
12.“离骚”者,犹离忧也。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
13.人穷则反本穷:困窘没有出路。反本:返回根本。
14.故劳苦倦极倦极:疲倦困苦。极:疲困。
15.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惨怛:忧伤,悲痛。
1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信而见疑:诚实不欺却被怀疑。见:被。
17.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盖:大概,表推测。
18.《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淫:过度、无节制。怨诽:怨愤发牢骚。不乱:不失分寸。
19.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刺:讥刺。
20.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理。
21.靡不毕见。 靡:无,没有。见:同“现”。
22.其文约,其辞微。约:简约。 微:含蓄隐晦。
2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文:文辞描写。 指:同“旨”。
24.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列举。 类:事物。 迩:近。
2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疏:远离。濯淖污泥:污浊。
26.蝉蜕于浊秽 蝉蜕:像蝉脱壳那样。
27.不获世之滋垢 获:辱、被辱。滋:黑。
2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皭:清白、洁净。泥:同“涅”,染黑。 滓:污染。
29.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推:推赞,推许。
30.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
31.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
32.乃令张仪佯去秦。佯:同“佯”,假装。
33.厚币委质事楚。厚币:丰厚的礼物。委:呈献。 质:同“贽”,见面礼。
3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诚:如果。绝:断绝
35.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使使:派使者。如:到,往。
36.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明年:第二年。
37.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因:趁机。 用事者:当权者。
38.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说假话。
39.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顾反:回来。
40.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咎:怪罪,责怪。
41.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嫉:恨。
42.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存:思念。反覆:回归。
4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三致志: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44.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自为(wèi):帮助自己。
4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相随属:接连出现。
46.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治国:安定太平的国家。
4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短:诋毁。
48.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放逐。
49.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被:同“披”,披散。 形容:外貌,模样。
50.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是以:因此。见放:被放逐。
51.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聪明通达的人。凝滞:拘泥、执着。与世推移: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52.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随其流而扬其波:随从世俗,与之同流。
53.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餔:吃。啜:喝。 醨:薄酒。
5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美玉。
5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56.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浑浊的样子。
57.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皓皓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皓皓:皎洁的样子。温蠖:尘垢。
58.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辞:文辞,指文学。
59.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祖:效法,继承。
60.太史公曰:“余读《离骚》……,悲其志。太史公:司马迁的自称。
61.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适:到某地去。
62.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吊:凭吊。彼其材:他那样的才能。
63.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同:将……同等看待。
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
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苏武传》
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并:都。
2.稍迁至栘中厩监。稍:渐渐。 监:管事的官员。
3.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数:屡次。通使:互派使者。窥观:窥探观察。
4.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 十余辈:十几批。
5.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相当:相抵。
6.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7.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行:辈。
8.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嘉:赞许。义:做事合乎情理。
9.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节:旄节,使者所持的凭证。
10.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厚赂:赠送丰厚的礼物。
11.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士:士卒。 斥候:侦察兵。
1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置:备办。 遗:送给。
13.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益:渐渐。
14.方欲发使送武等。方:正要。发使:派遣使者。
15.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会:适逢。
16.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没:陷入而不能脱身。
17.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将:率领。 阴:暗地里。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18.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相知:相熟识,有交情。私候:私下拜访。
19.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伏弩:暗中用弩弓。
20.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幸:希望。蒙:蒙受、得到。
21.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货物:财物。
2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发:发动,动手。 亡:逃跑。告:告发。
23.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生得:被活捉。
24.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治:审理。
25.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发:暴露、泄露。状:情状、情况。
26.事如此,此必及我。及:牵连。
27.见犯乃死,重负国。见犯:受到侮辱,被侮辱。 重:更加。
28.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29.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即谋:即使谋杀,假使谋杀。何以:以何,用什么。
30.宜皆降之。宜:应该。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1.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受辞:听取供词。
32.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虽:即使。何面目以归汉:即“以何面目归汉”,宾语前置句。
33.凿地为坎,置煴火。坎:坑。 煴(yūn)火:没有火焰的微火。
34.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蹈:同“搯”(tāo),叩击,拍打。
35.武气绝,半日复息。绝:断绝。复息:又能呼吸。
36.惠等哭,舆归营。 舆:车,名→动,用车载送。
37.单于壮其节。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38.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候问:问候。 收系:逮捕监禁。
39.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使使:派使者。晓:通知。 论:判罪。
40.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判处。
41.副有罪,当相坐。 相坐:相连坐(治罪)。
42.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本无谋:本来没有参与谋划。 何谓:谓何,说什么。
43.复举剑拟之,武不动。拟:比画。
44.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空:白白地。膏:滋润。
45.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通过。
46.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同“叛”。背:背弃。
47.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何以汝为见:即“何以见汝为”,要见你干什么。
48.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斗:使……相斗。观祸败:有幸灾乐祸的意思。
49.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若:你。
50.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胁:威逼而致屈服。白:禀告。
51.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幽:囚禁。
52.天雨雪,武卧啮雪。雨:动词,下。 啮:咬,嚼。
53.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54.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羝:公羊。 乳:生子。
55.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别:分开、离析。
56.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 廪食:官府发给的粮食。
57.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同“弆”,收藏。
58.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杖:执、拄。
59.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 弋(yì)射:用绳系在箭上射猎。
60.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 檠:矫正弓弩的工具。名→动,用檠矫正(弓弩)。
61.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穷厄:困顿。
62.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求。
63.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空:白白地。 亡:同“无”。安:哪里。
64.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辇:皇帝的车子。除:殿阶。 劾:判决。
65.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后土:地神。
66.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67.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更嫁:改嫁。
68.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女弟:妹妹。
69.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 负:对不起。
70.加以老母系保宫。系:关押。
71.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过:超过。
7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春秋高:年纪老。 亡常:没有定规。
73.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
74. 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成就:栽培,提拔。
75.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肝脑涂地:形容死亡的惨状,这里指以身许国。
76.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自效:愿献出自己的生命。
77.子卿壹听陵言!壹:一定。
78.自分已死久矣!分(fèn):料想,断定。
79.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效死于前:在您面前死去。
80.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通:达。
81.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去:告别离开。决:同“诀”,辞别、告别。
82.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具:完全、详尽。陈道:陈述说明。
83.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让:责备。
84.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召会:召集会见。以:同“已”。物故:死亡。
85.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以:在。
《过秦论》
1.过秦论。过秦:指斥秦的过失。
2.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崤函:崤山和函谷关。
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并吞。
4.外连衡而斗诸侯。 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再各个击破。
5.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6.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蒙:继承。因:沿袭。
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要害之郡:(政治、经济、军事上都)非常重要的地区。
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削弱。
9.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爱:吝惜。致:招致,招引。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同“纵”,合纵。 相与:互相。一:一体。
11.约从离衡。 约:结。离:离散。
12.有甯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属:类、辈,指某一类人。与下文的“徒”“伦”意思一样。
13.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制:统领、统率。
14.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叩:攻打。
15.秦人开关延敌。延敌:迎击敌人。
16.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逡巡(qūn xún):有所顾虑而不敢前进。
17.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镞(zú):箭头。
18.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弊:弱点。 北:败逃,这里指败逃的军队。
19.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奋:振兴。 余烈:留下来的功业。
20.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振:举起。策:马鞭子。 御:驾驭、统治。
21.履至尊而制六合。履(lǚ):登上。六合:天地四方。
2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敲扑:行刑用的棍杖,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2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俯首系颈:愿意降服。系颈:颈上系绳,表示投降。
2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25.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26.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百家之言:各学派的著作。黔首:百姓。
27.隳名城,杀豪杰。隳(huī):毁坏。
2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销锋镝:销毁兵器。 锋:兵刃。 镝:箭头。
29.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践:踏。因:凭借。
30.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信臣:可靠的大臣。谁何:盘诘查问。
31.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 金城:坚固的城池。金:比喻坚固。
32.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边远的地方。
3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牖(yǒu):窗户。氓隶:下层百姓。
迁徙之徒:被征发的人。
34.才能不及中人。中人:平常的人。
35.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蹑足:置身,参与。倔起:兴起。
36.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揭:举。
37.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赢:担负。景:同“影”。
38.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山东:崤山以东,代指东方诸国。
3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自若:像是原来的样子。
40.锄櫌棘矜,非铦(xiān)于钩戟长铩也。铦(xiān): 锋利。
41.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谪戍(zhé shù):因有罪而被征调去守边。 抗:匹敌,相当。
42.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乡时:先前。 乡:同“向”。
4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xié)大,比权量力。絜(xié):衡量。
44.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
45.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序:安置使有序。同列:指六国诸国。
4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作难:起事。七庙:古代天子的宗庙。
47.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攻:秦兼并六国时处于攻势。守:秦统一天下后处于守势。
《五代史伶官传序》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的作为。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原:推其根本。
3.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4.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泛指一般属官。
少牢:羊、猪各一头。牢:祭祀用的牲畜。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5.请其矢,盛以锦囊。请:敬辞,表示恭敬、慎重。恭敬地取出。
6.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系:缚。组:泛指绳索。函:匣子,名→动,用匣子装。
7.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仇雠:仇人。
8.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抑:或者,还是。本:考察,探究。皆自于人欤: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逸豫:安乐。
10.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整个。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极小的事。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
《燕歌行并序》
1.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元戎:主将。
2.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和: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
3.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
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残贼:残忍暴虐的敌寇。
4.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纵横驰骋。赐颜色:给予褒奖恩宠。
5.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摐:撞击。 伐:敲击。 旌旆:旗帜。
6.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羽书: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瀚海:大沙漠。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
7.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凭陵:逼压。
8.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前:战场。 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
9.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穷秋:晚秋,深秋。腓:枯萎。
10.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当:承受。恩遇:天子的知遇之恩。
1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
12.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 那可:“哪可”。绝域:极远的地方。
1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时:早、午、晚。 刁斗: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14.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为气节献身。
《李凭箜篌引》
1.吴丝蜀桐张高秋张:弹奏。 高秋:深秋九月。
2.空山凝云颓不流。 颓:下垂、堆积的样子。
3.江娥啼竹素女愁。 江娥:指娥皇、女英。
4.李凭中国弹箜篌。 中国:即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
5.昆山玉碎凤凰叫。 玉碎:美玉碎裂(声音清脆悦耳)。
6.芙蓉泣露香兰笑。 泣露:滴露。
7.露脚斜飞湿寒兔。 寒兔:玉兔。
《锦瑟》
1.锦瑟无端五十弦。无端:无缘由。
2.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指青年时代。
3.沧海月明珠有泪。珠有泪:传说海中有鲛人,其泪化为珍珠。
4.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模糊不清的样子。
《书愤》
1.早岁那知世事艰。 早岁:早年。那:同“哪”。
2.楼船夜雪瓜洲渡。 楼船:有楼的高大战船。
3.铁马秋风大散关。 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
4.塞上长城空自许。 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
5.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世:名显于世。
6.千载谁堪伯仲间。 伯仲间:不相上下。
其他单元课文书下重点注释
1.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 《改造我们的学习》
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2.据《汉书·儒林传》记载,齐诗的经师辕固曾对公孙弘说“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修辞立其诚》阿世:迎合世俗。
3.因为我不但现在奉行,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是听从道理,凡是经过研究见到无可非议的道理我就拳拳服膺。—— 《人应当坚持正义》
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拳拳:诚恳的样子。服膺:牢牢记在心里、信服。膺:胸。
4.如果我们在现在的情况下不能说出更强的道理来,我是肯定不会对你让步的,哪怕众人对我施加更大的恫吓,如同以妖怪吓儿童那样,声称要监禁、处死、没收财产等等。 —— 《人应当坚持正义》
恫吓(dònghè):威吓,吓唬。 恫:恐吓。
5.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记念刘和珍君》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来当作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
6.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记念刘和珍君》
羽翼:指党羽、帮凶。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7.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记念刘和珍君》
喋血:形容杀人多而血流遍地。喋:借作“蹀”,踏、踩。
8.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记念刘和珍君》
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
9.后来他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为了忘却的记念》人心惟危:指人心险恶,难以揣测。
10.同时被难的四个青年文学家之中,李伟森我没有会见过,胡也频在上海也只见过一次面,谈了几句天。——《为了忘却的记念》 被难:遇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