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写作专区 >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

(必修上)第七单元课文“自然情怀”作文素材

分享:杨老师 11-21 单元主题

【课内素材挖掘】

郁达夫《故都的秋》

【素材概括】

郁达夫是一个慷慨激昂的歌者,又是一个蕴藉含蓄的文人,他正因为有心、用心,所以对故都秋景的描绘,才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秋的意象,这些意象都是作者富有个性特质的激情的物化。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表现出了“秋”独特的风姿,独特的色彩,独特的音响,独特的韵味,独特的意境。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脉搏中感觉到,触摸到

【适用主题】热爱自然 诗意生活 人生体验 心灵空间

【运用写作】

1.心灵的家园。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情有独钟。在颠沛流离中,在饱受迫害时,他来到北平,饱尝故都的秋的滋味,故都的秋就像是一碗醇香的陈年老酒,使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灵魂的归宿。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他感觉到全身充满了力量,不再害怕孤寂,不再恐惧前途。

2.诗意地生活。《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的秋色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当生活中有烦恼时,我们也可以像郁达夫那样,用心感受生活,感受大自然中小小的诗意,让那颗浮躁的心,安静下来。

3.忧国忧民。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作为一个五四时期的前沿作家,他的一生中充满了忧郁,充满了离愁,充满了对明天的向往和对昨天的不堪回首。在他浓重深沉的笔法之下,流露出的是一颗赤忱的爱国忧民之心。

朱自清《荷塘月色》

【素材概括】

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常有一种寄情山水的倾向。同样,朱自清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到自然中看美景,并进入到联想和想象中,观荷塘,想采莲,找寻精神的家园。如果说荷塘是自然景物的话,采莲的事就是主观想象,这种美景是情感的外在体现,而这种想象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精神追求方式,就好比我们小时候每个人心里面有很多在别人看来莫名其妙稀奇古怪的东西,而今早就寻不见了,成了一种美好的寄托。但是我们必须在现实中学会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让疲惫的心灵得以憩息。

精神家园是人类心灵深处最真最纯的所在,是人类应该坚守的一方净土。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的心灵就会变得清澈;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将得到最真诚的回报;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你就不会迷失自我。人生之树因其而常青,国家之魂因其而傲立于世界之林。

【适用主题】感悟自然 精神家园 心灵寄托 环境与心境

【运用写作】

1.给心灵一片空间。荷塘月下,朱自清先生秉一支心烛,驻足荷塘,静观游鱼拨动水的涟漪,轻闻荷花细瓣上的幽香,聆听小草休憩时的呼吸,还有那里星月的私语……而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总是迈着疾驰的脚步去追求物质的享受,其实心灵也需要沐浴阳光,也需要觅得一处宁静。所以,当埋头苦干至深夜时,我们也可以给自己的心灵一个自由的空间,去月下独步,去感受心灵的轻松。每个人都需要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自由天地,给心灵一片空间,你会收获许多美丽。

2.超然的态度。在《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生用超然的态度来看待外在事物。无论荷塘里多么热闹,但当他隔着不能朗照的月色看过去时,却不觉得吵闹得无法忍受,也不去禁止蝉噪和蛙鸣,只是这么远远地观看,居然还看出了美。朱自清先生在这么嘈杂的荷塘旁,仍能感受到和谐,这种心态是超然的。

3.感悟自然,感悟人生。朱自清先生的笔端流淌过父子离别之泪,绽放过月色下的荷花,书写过光明的到来。他的至真至情之作,树立了文质并茂的散文典范,带领我们感悟人生的真谛和价值,领会情感的忠诚和自然。

史铁生《我与地坛》

【素材挖掘】

史铁生的经历很特殊。初中毕业就到陕西延安农村插队,三年后因病回到北京。他跟地坛结缘,就是在这个时候—双腿瘫痪。在这种情形下,他“走”进地坛。在这里,他徜徉了十五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园子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这园子的感受更丰富。

也许每个人的心中都该有一个“地坛”,如同陶潜的桃花源、梭罗的瓦尔登湖,若心烦、痛苦、遭遇不幸,但仍要走下去的时候,就去“地坛”转转,听听冗长的蝉歌和古殿檐头的风铃声,看看浑身挂满绿锈的铜钟和将熄灭的太阳。

史铁生在遭遇瘫痪的厄运时,从无法面对到不再逃避,直至坦然,地坛彼时成了他灵魂的休憩地,接受苦难,独自去感受生命的悠远浑厚,自此,他心中便有了安生之处,不再去关注身体上的残缺,而转向精神上的丰盈,“我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只要心安处,哪里都可有地坛,人生并非轨道,人生是旷野,是太阳的另一面,是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热烈。

【适用主题】此心安处是吾乡 爬上山巅 精神丰盈 母爱与亲情

【素材运用】

1.生命这一程长路,不能指望孩子一天长大,也很难让生活中的所有误解马上消除,从冲动到冷静,从狭隘到宽容,缓一缓,等一等,冷却原因不明的是非计较,母亲去世后,史铁生恍然惊觉,母亲之所以干涉他的人生,是希望他能幸福,希望他不要因为病痛沉沦、迷失。——曾经他太年轻,不懂得父母有时候干涉孩子,不过是害怕孩子钻牛角尖——那些年少时不明白的东西,在时光的推进中,豁然有了答案。

2.在苍茫荒凉的地坛,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们,前一秒欢笑,下一秒流泪。他们被粗粝的生活百般摩擦的心酸模样,像极了在尘世间打转的你我。史铁生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复杂真相,我们也从史铁生描写的人生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们看到了那些平凡的没有名字的人即便梦想破碎、举步维艰,依然有人坚强、乐观、勇敢地活着。

把苦闷放在心底,把微笑挂在脸上。这或许是史铁生在评价了他人的生活之后,给自己最大的启示,于是他在《我与地坛》最后写道:“我什么都没有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放。”

苏轼《赤壁赋》

【素材挖掘】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失意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多么开阔的胸襟!多么旷达的精神!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跨,不如“笑傲江湖”,把目光放长远些。苏轼本在朝中做官,因政治风波被贬至黄州挂个闲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乐观旷达的情怀,也可供我们借鉴。

【适用主题】坦然面对挫折 永远保持乐观的心态 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 选择 笑对人生

【运用写作】

 1.看问题要全面。大凡世间事物都有两面性,所以要全面地看问题。如果片面看问题,不只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还会闭塞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成为愚人。苏东坡便深知这个道理,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可看出。这也是东坡能成为智者的原因。

2.悲伤与旷达。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一生的处世态度。从古到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屈原的忠心与节烈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却让人不能苟同。而苏东坡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当两者结合时,它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乃真君子也!

3. 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4. 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姚鼐《登泰山记》

【教材定位】

【素材挖掘】

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人生的重要节点,站在了人生的岔路口,究竟往哪条道走呢?登泰山取道问题其实就是暗示自己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是走古人走的路?还是常人走的路?姚鼐都没有走,他选择了自己的这条路。交代“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以及东谷这条“余所不至”之路,实则有象征意义。

放弃仕途、辞官归故里的姚鼐选择登泰山,似乎有意忽视其在政治上的象征意义。泰山是历代帝王曾亲登泰山封禅祭祀之地,乾隆皇帝曾6次登上峰顶,留有众多诗篇和御笔碑碣,令时人趋之若鹜,姚鼐却只在行文中以“有”“又有”轻轻带过, 与“观道中石刻”形成明显反差。作者与挚友观日出是感自然之气韵,观石刻是品古人之遗风,而帝王将相的行宫、万众景仰之庙祠圣地,则恰好是姚鼐刻意要疏离的地方。

【适用主题】自然之美 快乐人生 直面磨难 精神滋养

【运用写作】

自然是那么美丽,生命是那么蓬勃。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以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对生活的爱;山川湖海、森林草原,都以最旷达的胸怀包容着世间的一切。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在欣赏万物创造的美的同时,也会生发出深沉的感触。泰山之美,冠绝天下,因此有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慨叹,有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攀登泰山,成为多少有志之人一生的梦想。

清代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便是一个攀登者,他的《登泰山记》记录下了他的整个登山经历。看,在他笔下,日观峰那雄浑的气势,泰山日出时那壮美而又柔和的色彩,那顶风登山的动人经历,以形象而准确的描摹展示出来,美不胜收。这种美,只有亲身体验过,才能真正体会到。

【课外素材】

装入山川美景的“语文课本封面”何以刷屏?

2024年3月,关于“不小心拍到了语文课本封面”的话题走红网络,各地网友纷纷以家乡美景为素材进行二次创作,设计出颇具地方特色的“课本封面”。教科书是一代代学子的集体记忆,当印象中的课本封面跨越时空,鲜活又真实地出现在眼前,那段天真烂漫的求学时光也在脑海中逐渐清晰,藏在课本里的记忆被唤醒。有人说,语文课本是宝藏景点的最强推介官,特别是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很多人在课本中“游览”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瓜果飘香的吐鲁番……“被语文课本‘种草’了”“早晚有一天要游遍课本上的所有美景”……“课本+旅行”的“混搭”,是“诗和远方”的深度链接,是对“知行合一”的实践。

论证句速写

山川美景被拍摄制作成语文课本封面,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对自然的向往与渴望、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土地深深的眷恋。

“公园20分钟效应”:开启一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

“公园20分钟效应”引发都市人强烈共鸣。研究表明,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是不做运动,只是每天到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让状态更好。这就是“公园20分钟效应”。也因此,越来越多人选择在休息时去公园逛逛,在长椅上坐坐。

大自然所具有的治愈功能自不必说。事实上,在“公园20分钟效应”提出之前,已经有许多研究证实,经常到自然环境中走一走,对人体有诸多好处。自然环境有助于使大脑的控制中心得到放松和休息,可以显著降低人体内皮质醇(压力荷尔蒙)的水平。“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古至今,这颗“自然药丸”都是治愈我们身体与精神的良方。对于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城市公园提供了一个接近自然的出口:这里的绿意和生机,让那些在城市生活中积聚的压力得到释放,个体得以获得精神上的休养调息。

论证句速写

“公园20分钟效应”让我们意识到,亲近自然是人的天性。绿意环绕的自然之美,市井繁华的街头烟火,城市的呼吸和脉动,让钢铁水泥的建筑不再冰冷,人与城市的距离也不断拉近。

【作文链接】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鸢尾》说:“这都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啊,这样的爱,已经足够我们保持对每一个日子的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是的,不止小小的鸢尾花,“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爱”丰富而深厚,也足够令我们对生活保持“热烈而长久的渴望与向往”。

心随山水动,情随人生转

在广袤的自然中,山水以其独特的风貌吸引着每一探寻的目光。于我而言,这山水不仅是大自然的馈赠,更是人生百态的缩影。每个人对山水的情感与态度,无不映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紧扣“人与自然”话题,由人及己,直捷了当地亮明观点。)

有人得利于山水,他们欣赏山的高峻与水的柔媚,从中汲取力量与智慧。他们懂得如何在山的峻峭中锤炼意志,如何在水的波澜中洞察世事。对他们而言,山水是人生的导师,教会他们坚韧不拔、随遇而安。正如弘一法师所言:“涵容是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这些人在山水的深邃与隐逸中,实现了自我之勃发。他们往往能够在生活的风雨中稳步前行,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挑战(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对“山水是人生的导师”的看法表示首肯。)

然而,也有人困于山水。他们或许被山的险峻所吓倒,或许被水的深邃所迷惑,从而失去了前行的勇气。他们眼中的山水,是生活的阻碍与困境,让他们感到迷茫和无助。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借鉴古蜀道家的智慧:“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他们应该学会从山水中寻找出路,以勇气和智慧去克服内心的恐惧和困惑。(批评将山水看成是“生活的阻碍与困境”的人,并给他们指明走出困惑的途径。)

更多的人则寄情山水。他们向往山的宁静与水的澄澈,将心灵寄托于这片自然的怀抱。在山水之间,他们找到了灵魂的归宿,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他们用心去感受山水的韵律,用情去体会山水的情怀。人生路途正如陆游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然而他们却能在山水的旷达与深沉中找到前行的方向。这样的人,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滋养和升华。(寄情山水的人,找到了与世界和解的方式,这就是“心随山水动”。)

当然,也有人选择逃离山水。他们或许厌倦了山水的平淡与单调,或许渴望逃离现实的束缚和压抑。然而,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对山水的逃避,而是来自内心的觉醒和成长。如王所说:“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逃离山水并不意味着解脱,而是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寻找真正的自我。(逃离山水的人,并不意味着解脱,而是在寻找真正的自我,这就是“情随人生转”。)

在我看来,山水之境与人生之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对山水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态度。得利于山水者,能够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困于山水者,需要学会自我救赎;寄情于山水者,能够在心灵的深处找到安宁;逃离山水者,则需要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是我们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对前面四种态度进行总结、剖析,得出“对山水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态度”这一结论。)

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山水的美丽与魅力,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与力量。同时,我们也要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境,用勇气和智慧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在山水之境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更能够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与意义。正如培根所言:“深窥自己的内心,而后发觉一切奇迹在你自己。”让我们用心去感受山水的韵律,用情去体会山水的情怀,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前行、不断成长(结尾解决问题,指出正确路径:学会欣赏山水,汲取智慧与力量,勇敢面对挑战和困境。)

范文思路拆解

心随山水动,情随人生转

提出观点:每个人对山水的情感与态度,映射出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正面论述:有人得利于山水,在山水的深邃与隐逸中,实现了自我之勃发。

反面论述:有人困于山水,失去了前行的勇气。

广泛联系:有人寄情于山水,也有人选择逃离山水。

总结重申:我们对山水的态度,其实是对自己人生的态度。该学会欣赏山水的美丽与魅力,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与力量。


阅读全文
 (必修上)第七单元课文“自然情怀”作文素材

微信扫码分享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