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7-2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大众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也得到普遍提升,文学创作已经逐步挣脱圈层化和专业化的束缚,进入到人人皆可写作的时代。自媒体平台应运而生,渐次收拢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成为大众文艺的新阵地。这些文学爱好者往往有着作者和读者的双重身份,冲破了专业和业余、高雅与通俗的藩篱。那么,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媒介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

首先,基于自媒体平台本身即时性的优势,新媒介文学天然形成了个性化的特点。新媒介文学作品常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发布,作品面世不再局限于传统出版渠道,这就让更多有写作热情的人能够自由地发布作品。得益于自媒体创作与传播的即时性,文学作品可以迅速触及大量受众,在传播速度和受众覆盖面上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

第二,基于自媒体平台兼容的社交属性,新媒介文学更具有社交性和交互性。与传统文学相比,新媒介文学不仅仅是创作者向读者单向度地输出内容,还强调读者的参与和反馈,读者可以通过评论、点赞、转发等方式与作者互动。许多新媒介文学作品是连载性质的,创作者能够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建议调整书写策略,社交平台和网络社区为创作提供灵感、方向和支持,形成交互式的创作模式。

第三,由于自媒体平台内容的多模态属性,新媒介文学呈现出一种跨媒介态势,并天然具备了跨媒介跨业态改编的优势。新媒介文学打破了以单一文字文本为载体的局限,采用跨媒介手段进行创作和呈现,形成了具有互动性和沉浸感的文学作品。

总之,新媒介文学作为大众文艺的一种新兴形式,正在逐步构建起一个崭新的文学生态,其创新性、多元性、交互性、跨越性等优点使其成为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突破了传统文学的局限,适应了当代人的阅读需求和习惯。然而,由于流量导向和注意力危机,新媒介文学也面临着碎片化、媚俗化、功利化等挑战,这可能影响其文学深度、思想性和艺术性。

(选自雷勇《新媒介文学:新大众文艺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删改)

材料二:新媒介环境为文学传播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助力文学出圈,可以让文学在更广泛的公共空间为大众所知,甚至是熟知。但是,文学需要时间沉淀和深入思考,而媒介传播追求的是热闹和流量。文学一旦过度沉溺于花样翻新的传播路径,醉心于热闹场,会引发一系列的严重问题。比如,在宣传上过于依赖话术噱头,语言表达夸张,完全以吸引眼球为目的,与作品本身相距甚远;把文学作品等同于普通消费品,片面强调物质属性,而将更为重要的精神属性搁置在一旁不问不顾;一味迎合市场营销,萝卜快了不洗泥,助长了浮躁的风气,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这些情况对文学创作本身必定带来伤害。

与一般商品传播依靠泛流量”“曝光率等不同,文学传播必须处理好的关系,更为仰仗有文化、有内涵、有营养的内容。显而易见,好的传播手段不会让差的作品突然变得好起来,只会让好的作品流传更广,更加深入人心,正所谓如虎添翼。作家需要用心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道创作的来路;沉潜到生活深处,熟悉和理解人民群众投身伟大实践的心路历程,将他们创新创造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审美转化;并且以更高的智慧把脉时代,在社会大潮中寻找创作的原点和支点,下足硬功夫与笨功夫,以作品立身,尽心尽力奉献精神食粮。

文学传播的形式可以很热闹,追求生动活泼、新颖别致、创意迭出,但一切都要以作品的思想力量、精神容量和情感含量为出发点。只有作品格调雅致、品位纯正、质量过硬,多样化传播才有底气和根基。

当然,在坚定守正的基础上,对出新的内在逻辑也需要有充分的认知。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数字平台正日益成为文学传播重要阵地,不仅涉及文学内容的创新呈现与表达,也深刻影响与变革文化产业的运行路径。文学不能狭隘理解为单向度的创作,而是处在创作、传播和接受的一个有机体系中。有必要将视听传播作为结构要素嵌入文学的发展链中,重组运营模式,为文学真正融入百姓生活提供动力支持。正如印刷时代纸质媒介对于书籍的重要性一样,视听传播是文学在数字时代的重要载体。视听传播的动态交互连接有助于打破文学固有的线性出版模式,新的文学传播发行场景为文化产业上下游协同合作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与社会现实生活深度融合,促使文学创作与人民群众日常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匹配。

当文学传播效果由的传递转向服务的体验,做好新媒体形态的文化服务成为关键性增长点。需要从用户文化体验出发激活新的价值需求,深耕用户的细分市场,利用关系网络进行精准传播,完善并优化个体的文学消费体验。更需要完善文化产业的审美逻辑,超越仅仅以视听符号为主导的视觉感官美学,注重以文学的精神能量和价值内涵引领用户的审美取向,用文学的思想力量驱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文化功能与经济价值的相互交融。

(选自鞠宏磊《新媒介语境下文学传播呈现新图景》,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媒体平台聚拢了众多文学爱好者,他们兼具作者与读者身份,打破了专业与业余、雅与俗的分界。

B. 新媒介文学依靠自媒体创作与传播的即时性,突破了传统出版限制,具有了传播快、读者多的优势。

C. 与普通消费品强调其物质属性不同,文学作品更强调其精神属性,文学传播也更要关注作品的内涵。

D. 数字时代视听传播与纸质媒介具有同等重要性,有助于打破文学固有的出版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自媒体时代,创作者如果遇到了创作瓶颈,可以从读者的反馈中寻找灵感和方向,进而完成创作。

B. 对文学创作来说,新媒介环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陷入过度的热闹和流量,势必给文学创作带来伤害。

C. 文学传播既要守正也要出新,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听传播嵌入文学发展链条,符合传播的出新逻辑。

D. 只有优化服务,才能提升文学传播效果,因而文学传播要关注用户的消费体验,引领用户审美取向。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新媒介文学跨媒介态势的一项是(   )

A. 某著名作家在网络论坛上连载小说,定期与读者互动,交流创作思路。

B. 某网络小说融合数字插画与动态音效,给予读者视听结合的沉浸式体验。

C. 某悬疑作品在连载时嵌入互动投票功能,读者可选择解锁不同故事结局。

D. 一篇散文通过微博发布,配以插图和话题标签,引发多形式传播热潮。

4. 材料二在论述文学创作问题时,引用俗语“萝卜快了不洗泥”,请分析其论证效果。

5. 你的好朋友在微信平台创建了一个文学公众号,经常发表一些原创作品,但关注度一直不高。请根据材料内容,给他提出合理建议。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北街

徐向林

一条大河,穿镇而过,将古镇分成了南北两条大街。

起初,古镇上是没有南街的。这个因河码头而兴起的集镇,只有一条沿着河码头向北伸展开的街巷,街巷两侧,布满了竹器行、杂货铺、米面店、绸缎庄、酒家、茶楼、药房,大多是为南来北往的行船人提供服务的。

小镇的历史有好几百年了,在以水运为主导的时期,小镇一度市声鼎沸、喧闹繁华。改革开放后,陆路逐渐取代了水路,失去交通优势的小镇也因此繁荣不再、沉默不语。直到小镇人勇敢地跨过横亘在街巷尽头的大河,在南岸圈地重建新镇,与县城联通起来,小镇才重新焕发了活力。

年轻的南街时尚、新潮,各项功能一应俱全。北街的人纷纷举家抢滩南街,一时间,南街爆满了人,而古老的北街越发空荡荡的,留下了一大排关门闭窗的空房子。

北街上的人大多搬走了,顾阿婆却不肯搬。那年,顾阿婆七十多岁了,她生在北街,长在北街,嫁在北街,谋生在北街。虽然她的男人死得早,膝下又无儿无女,但北街上的人都很尊重她,从没人说过她的不是。

当年,有个开发商看中了北街,准备推倒北街建个水上乐园。可顾阿婆在北街上有好几间店铺,且处于中间位置,她不肯搬,北街的改造计划就无法实施。开发商动员了不少人去劝顾阿婆,只要她肯让出店铺,南街的好房子任她挑选,可顾阿婆就是摇头不答应,她说北街就是她的根,她哪儿都不去。

渐渐地,小镇上的人淡忘了北街,也淡忘了北街上的顾阿婆。只有到了夜晚,有些人到河滨去散步,隔河看着黑漆漆的北街,再回望灯火闪烁的南街,这些人就摇摇头、咂咂嘴道:唉,这个孤僻的顾阿婆啊……”

谁也没想到,前些年,孤寂的北街突然火了。事情是这样的,一个从大城市来的年轻女孩,在小镇南街逛了几圈后,没逛出感觉。她就信步走进空荡荡的北街,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面,逼仄街巷里挤挨着的青砖小瓦老房子,紧闭院门里探头探脑的野生茅草……这一幕幕场景让女孩心里一动,她用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发到网上,一下子成了爆款,这个鲜为人知、原汁原味的古老小镇,也成为各地游客争相前来的打卡地。

此时,已是九十多岁高龄的顾阿婆,作为唯一留守的北街人,也成为游客们的聚焦点,他们请顾阿婆出镜讲述北街的历史,讲述亲身的经历。她的出镜,更增添了北街的历史厚重感,涌向小镇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南街也因此人气爆棚,各个店铺,各个民宿,各个饭店,都充溢着南腔北调的声音,即使把时光倒回到小镇最繁华的时期,也赶不上这般热闹。

小镇人开始重新审视起南、北街的关系,大家都对顾阿婆当初的坚守感恩戴德。有人说:要是当年真的推倒了北街,弄个不伦不类的水上乐园,恐怕早就黄了。这话并不虚,环顾小镇周边的几个小集镇,开发商打造的所谓人造乐园、人造景点,要么关门倒闭,要么惨淡经营,确实没一个风生水起的。

饮水思源。于是,南街上的人陆续跑到北街去感谢顾阿婆,有的要给顾阿婆送钱送物,有的要给顾阿婆雇保姆。对于这些,顾阿婆一口回绝。有人问:顾阿婆,只要您想要的,我们一定给您办到。

顾阿婆笑笑说:我想离开北街,到南街找个小房子度过余生。

这句话,倒把南街人给难住了。北街能火,不仅仅是北街有难得一见的老房子,也有老古董般的顾阿婆啊。

有人好奇地问:顾阿婆,当初动员您去南街您不去,现在为啥要去南街了?

顾阿婆依然面露微笑道:这北街是大伙儿的北街,不是我顾阿婆一个人的北街。

这话很耐人寻味。

大伙儿商量来商量去,还是答应了顾阿婆,把她接到了南街。北街上,有人在显眼处安装了一个电子大屏,滚动播放着顾阿婆讲述北街历史的视频,以此填补顾阿婆离开北街的遗憾。

北街依然很火,依然填满了游客。

顾阿婆不再见游客了,她在南街上深居简出。偶尔在黄昏时,顾阿婆会一个人悄悄走上南街的河滨,静静地看着河对岸的北街,她的脸上会露出不易察觉的笑容,但笑着笑着,她的眼眶里又不知不觉地盈满了泪水……

(选自《小说选刊》,2025年第1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介绍古镇发展历程,南岸新镇的出现打破原有格局,直接引发顾阿婆与小镇人不可调和的观念冲突。

B. 顾阿婆以北街为根,拒绝搬迁,表明她对北街的商业价值有清醒认知,后文故事的发展印证了她的判断。

C. 周边人造景观文化内涵的缺失导致景点经营困难,凸显北街原生态的价值,文章借此批评盲目开发的行为。

D. 小说结尾写顾阿婆笑与哭的矛盾神态,既表明她对北街重获生机的欣慰,也暗示她对南街生活的不适应。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南北街发展为线索,通过两条街在不同时代的兴衰对比,串联起小镇的历史变迁,结构紧凑且富有层次。

B.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排比,突出强调顾阿婆与北街的血脉联系,暗示顾阿婆对北街的坚守具有必然性。

C. 文中青石板路面、青砖小瓦老房子、野生茅草等景物描写,营造了古朴宁静的氛围,展现了北街的历史底蕴。

D. 小说两次写到小镇人的议论,既讽刺了小镇人的前后不一和逢迎善变,也通过侧面描写丰富了顾阿婆的形象。

8. 文中写顾阿婆的回答“耐人寻味”,请分析其中的意味。

9. 小说中,“突发事件”指故事进程中突然发生的意外事件。请结合文本,分析年轻女孩拍摄北街视频爆红这一突发事件的作用。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微之足下:自足下谪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每诗来,或辱序,或辱书,冠于卷首,皆所以陈古今歌诗之义,且自叙为文因缘与年月之远近也。仆既受足下诗,又谕足下此意,常欲承答来旨,粗论歌诗大端,并自述为文之意,总为一书,致足下前。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至元和国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谓之讽谕诗。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谓之闲适诗。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百韵者,谓之杂律诗。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异时相见,当尽致于执事。微之,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故览仆诗者,知仆之道焉。微之,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仆不能远征古旧,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人始贵之。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所爱者,并世而生,独足下耳。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故自八九年来,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小穷则以诗相勉,索居则以诗相慰,同处则以诗相娱。知吾罪吾,率以诗也。

(选自白居易《与元九书》,有删改)

【注】①唐朝诗人元稹的字。元稹因排行第九,也被称为元九。②指唐朝诗人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仆虽不肖A常师B此语C大丈夫D所守者EF所待G者时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或辱书”的“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敢”均为谦辞。

B. 遇,遭遇,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重念蒙君实视遇厚”的“遇”字意思相同。

C. 仆之所轻”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故民之从之也轻”的“轻”字用法不同。

D. 率,全都。与《子路、曾皙……侍坐》中“子路率尔对曰”的“率”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写此信,既是回应元稹,探讨诗歌的创作原则,也是陈述自己写作的心得。

B. 白居易的讽喻诗多是关注社会现象,表达褒贬,他担任拾遗以来的诗作收录其中。

C. 白居易始终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原则,并用诗歌将其表达出来。

D. 韦应物的诗歌以讽喻著称,自成一体,无人能及,但他在世时诗歌并未被众人认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贵耳贱目,荣古陋今,人之大情也。

2)然百千年后,安知复无如足下者出,而知爱我诗哉?

14. 对白居易诗歌,元稹和当时人们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注]①诗歌作于元和九年,此时作者接连被贬。②玉幢:即玉楼,传说为神仙的居处。③西江:指长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在岳阳楼上透过窗户欣赏落日斜照的宁静之景,“衔”字增添了画面的动感。

B. 将楼的倒影比作赤玉幢,“赤”字再现夕阳下光影交汇的壮景,表达诗人惊叹之情。

C. 第三句融情于景,“怅望”和“万般意”含蓄传达出诗人面对暮春复杂愁绪。

D. 同样写于仕途坎坷时,本诗与张孝祥《过洞庭》的意境特点及情感心境并不相同。

16. 诗歌结尾句写景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诗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晚露营时,月光透过松林照在营地上,远处传来清澈的水流声,你不禁想起王维《山居秋暝》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堂上讨论秦朝灭亡的教训,当说到不吸取历史教训的后果时,你想到了《阿房宫赋》中的警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心岛公园举行诗歌纳凉会,要求吟诵带有“江”的诗句,以表现江水的雄阔。小明先吟出“____________,小方马上诵出“____________,博得众彩。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精典的一种开法。厉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一大丛一大丛的。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晋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明片。因而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①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②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③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④与乡人各不相扰。

18. 第二段中有三个错字,请找出并修改。

19.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这句话在第三段中的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B.                                               C.                                               D.

20. 二、三段中分别把菊花比作“篱笆家养的女儿”和“过去人家小脚的妻”,请分析其修辞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要描写一群很聪明而富有才情的儿女们赋诗填词已非易事,再要把各人之所作拟写得诗如其人,都符合他们各自的身份、修养与性格特征,那必然加倍的困难。海棠诗社诸芳所咏,黛玉的风流别致,宝钗的含蓄浑厚,湘云的清新洒脱,都各有个性,互不相犯。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不但是咏白海棠的佳句,而且完全符合她为人寡语罕言、安分从时,喜欢素朴淡雅、洁净无华,遇到旁人会见怪的事情她能浑然不觉,因而博得贾府上下夸赞的个性特点。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当然是赞好花处处相宜,但好像也借此道出了她面对自幼在绮罗丛中受到娇养,如今却来投靠贾门、寄人篱下的环境改变,而满不在乎的那种阔大宽宏的气量风度。被评为压卷之作的《咏菊》诗说,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大有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味道,只是已女性化了而已,这样幽怨寂寞的心声,自非出自黛玉笔下不可。

21.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对“按头制帽”进行解释。不超过25字。

茅盾认为,《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都是“按头制帽”,即________________,这一理论成为红学界评价《红楼梦》诗词的共识标准。

22. 画波浪线处指出了人物的诗歌特点,也映射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任选一人,根据材料提示,概述其典型事例并简要分析。注意:避开材料现有内容,不超过100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有玩物丧志一说;也有人认为,爱好和娱乐可以丰富人的生活,活泼人的精神。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山东省威海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