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辽宁省县域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 2025-07-23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还有媒体报道有家长用人工智能当家教的案例故事,有人觉得AI真省心,诗词解题样样行,有人觉得AI很称心,画画PPT分分钟搞定,但是也有人感到AI难放心,一道题五个AI软件全做错。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人工智能呢?

树立正确的AI观。回首历次技术革命与科技创新,距现在比较近的有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人类发明创造了新的工具,新工具随之带来了信息爆发、生产力提升。但新工具从来没有替代人类,相反,它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更加便捷,更改变了教育的方法与形态。

AI这个新工具有用,但不是全能的。目前,AI的智能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将其置于更长的时间坐标来看,AI将如同计算机一样成为普及工具。AI在教育中的应用正在快速迭代,AI甚至还可以成为有问必答的助教、学伴。然而,逻辑、思维、情感和创新等仍然是AI的短板。

新工具新科技的到来和普及,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因此,我们应接纳AI,正确地使用AIAI的使用者应具备与工具对话的能力。根据目前AI的交互特点,使用者需要具备提问和追问的能力,能够管理好使用工具的时间、目的、方式等,并且合理处置使用工具过程中的意外和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抵御不良信息。这也意味着,只有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使用者才能让AI真正发挥功效。

AI必然改变教育的形态当下已成为共识,如何应变成为重要的课题。例如,学生可以利用AI直接获取试题答案,因此,考试作业必须留存过程性证据,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解题过程,确保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大量虚拟仿真场景、模型、学习对象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应对各种复杂场景的处理能力。AI既能做学生24小时的学伴,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为广大师生提供大规模个性化的服务。为了不被AI替代,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与AI竞争的差异化思维,形成更加开放的心态。

AI提供的信息也是学习、综合和搬运来的,AI并不对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负任何责任。AI存在提供错误、颠倒、空洞信息的可能性。因此,AI使用者必须时刻保持批判意识,提高对AI信息的怀疑和质疑。随着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AI应用,使用者可以在不同应用之间进行比较,验证答案的正误,琢磨不同答案之间的区别,并加以合理利用。

使用AI最终还要超越AI。在教师知识图谱的体系性引导下,学生向AI的提问和追问甚至可以超越现有教材的内容,获取更广阔的知识资源。这也意味着,正确地使用AI可以超越使用者自身认知的局限,突破更多的边界,打开更多的可能。使用AI最终应该超越AI,或是发明创造更好的工具,或是在AI的帮助下,画出更美的画、唱出更动听的歌,或是在某一细分领域,发现了AI都不知道的事情,打开新的未知领域。

在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养成方面,应该更好地利用AI,而不是退缩回避。未来我们将生活在各种工具共存的世界。解决各类问题也将存在多种技术路线。跨时代的各种工具各有优势,能为我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掌握、用好、用对工具。

(摘编自王铭《建立科学的人工智能观》)

材料二: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给教育带来多层面、多向度和多样态的影响,必须立即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加快推进数字教育研究,建构新的教育形态。

尽快开展有组织的人工智能认知教育。面向中小学生开展普及教育,一是采取丰富有趣的科普手段,讲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二是提示人工智能的缺陷风险,如缺乏基本道德判断能力,有可能输出错误的或片面的结果等。三是培养学生正确驾驭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力,包括通过高效率的提问来引导人工智能辅助自己完成任务,交叉验证人工智能输出结果的准确性,合理合法地训练和使用人工智能,等等。

针对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开展有组织科研。作为教育研究者,首先要用教育的眼光看技术,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背后的科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科学研判新兴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影响。尤其要密切关注超人智能或类人智能的人工智能,为教育各领域的变革提供扎实的研究支撑。

培养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师队伍。2022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全国教育科研战线应主动深入研究并助力落实,开展系统化、高水平、全覆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依靠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提升智能时代课堂教学的整体水平。

加强校长培训。校长是学校的第一责任人,强化校长培训对确保在中小学安全规范地使用人工智能十分必要。应通过一系列培训课程,使校长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熟悉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相关理论,了解使用人工智能的各项要求,等等。

严防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意识形态风险。一是要使用数据真实和价值导向积极正面的数据训练模型,这项工作必须由政府主导,由权威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二是要使用尽可能全面的数据训练模型,避免忽视弱势人群,避免形成价值偏向,妨碍教育公平。

鼓励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实验。可以开展一校一区多校多区的整体性教育实验。通过推广优秀案例和组织成果交流会等形式,鼓励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新。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果,理论上讲,人与人工智能间智慧竞逐的胜利必然属于人类。然而,人类文明进步从来不以胜利为目的,我们研究人工智能、推动教育变革和重构教育形态,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文明更好地向前发展。教育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这是我们永无止境的征途。

(摘编自李永智《教育如何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长用AI当家教时出现“五道题全错”的现象,反映出AI在教育应用中存在信息准确性不足的问题,印证了AI有用但非全能”的特点。

B. AI在教育中可作为助教、学伴,但无法替代人类的逻辑思维、情感交流与创新能力,这要求教育需培养学生与AI竞争的差异化思维。

C. 为防范AI输出错误信息,使用者需具备交叉验证不同AI应用答案的能力,同时政府应主导数据训练以确保模型价值导向积极正面。

D.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物化结果,其与人类的智慧竞逐中,人类的胜利是必然的,因此教育变革的核心是战胜AI而非与之为友。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计算机—互联网—智能手机”的技术演进为类比,论证AI作为新工具终将普及且不会替代人类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B. 材料二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指出AI对教育的多维度影响,再从认知教育、科研、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策略,最后升华至人类文明发展。

C. 材料二在论述“教师数字素养培训”时,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例,采用对比论证的方式,突出传统教师与智能时代教师的能力差异,论证逻辑严密。

D. 两则材料均运用举例论证:材料一以学生用AI获取答案为例,强调教育需关注过程性证据;材料二以《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为例,论证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举措与应对AI教育挑战的策略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策略分类

具体举措

A

认知教育

向中小学生讲解AI基本原理,提示其输出错误信息的风险,培养提问与验证能力。

B

科研支撑

教育研究者深入分析AI发展趋势,重点关注超人智能对教育各领域的潜在影响。

C

师资建设

落实《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开展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运用AI优化教学的能力。

D

安全规范

鼓励学校自主开发AI训练数据模型,避免数据偏向以维护教育公平

 

A. A                                       B. B                                              C. C                                              D. D

4. 根据材料一,请简要阐述“AI观”的核心内涵。

5. 材料一提到“使用AI最终还要超越AI,材料二强调“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类文明更好地向前发展”。谈谈作为学生应如何提升自身能力,以更好地驾驭AI并实现“超越”与“发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泪  教

刘庆邦

在我们村的西南地里,种有一大片豆子。头天下午,生产队的社员们把豆子割完了,运到了场院里。当天夜里,天下起了雨。雨是秋雨,哩哩啦啦下了一夜,直到天快亮时,雨才停了。

天下了雨,地上起了软泥,社员们不能下地干活儿,可以休工一天。那天正赶上星期日,我也不用去村东的学校里上早自习,可以赖在被窝儿里睡懒觉。母亲喊我、大姐、二姐起床,让她们去下过雨的地里拾豆子。父亲去世后,全靠母亲养活我们,家里的一切事情都由母亲当家,母亲让我干什么,我一点儿都不能打别。

母亲递给我一只掉了把儿的大号搪瓷茶缸子,让我把拾到的豆子放进茶缸子里,说如果能拾满一茶缸子豆子就算不错。茶缸子掉瓷掉得斑斑驳驳,露出了黑色的内胎。我跟二姐去河坡里放羊时,母亲曾让我用这个茶缸子盛过羊屎蛋子,这天,母亲又让我拿这个茶缸子去拾豆子。羊屎蛋子虽说也是颗颗粒粒,跟豆子的形状有些类似,但前者毕竟又臭又脏,只能当肥料,不能吃。而豆子是往嘴里放的东西,怎么能用盛过脏东西的茶缸子再盛豆子呢!可家里没有别的可以盛豆子的东西,有什么办法呢!

去地里拾豆子的不止我们姐弟三人,还有不少小孩子和妇女,大约有几十个人。拾豆子不能扎堆儿,一到地里,我和大姐、二姐就分开了,各拾各的。天气阴冷,一到地里,我身上就直打哆嗦。我光脚穿了一双浅口布鞋,双脚一踏进豆子地里,往下一陷,鞋底就沾了两坨泥,每拔一次脚都很费劲。光着脚蹅泥巴行不行呢,万万不行。因为用镰刀割过的豆茬相当尖利,跟锥子差不多,光脚若是踩在豆茬上,不把脚板扎破才怪。我只能拖着两坨泥,跋涉一样在地里寻觅。

那时生产队收庄稼的口号是颗粒归仓,社员们把豆子收割得很干净,要拾到一点儿豆子很不容易。好在豆子是在豆荚里摇铃时才开镰收割,总会有一些豆荚在收割过程中炸裂开,将里面的豆粒撒落在地上。地上有浮土,小小的豆粒一落到地上,就被浮土盖住了,很难被人们发现。黄豆粒大概也不愿意被埋没,它们盼着:给我雨,给我水!雨下来了,雨水剥开了浮土,淋在豆粒身上。豆粒如鱼得水,很快膨胀起来,变得又白又胖,身上闪着光亮。我们拾的就是这样的豆粒。我低头寻觅着,有时眼前一亮,会在一个泥窝里发现好几粒豆子。我赶紧蹲下身子,把豆粒一一捡起,放进茶缸子里。

我捡到的豆子不多,当村子里升过炊烟,该回家吃早饭了,我捡到的豆子只有小半茶缸,连半茶缸都不到。我把茶缸摇了摇,豆子在茶缸子里豁朗豁朗响,好像增长了一些。而我一停止摇晃,豆子就落了下去,恢复到小半茶缸的水平。我记起母亲对我说过的话,说我能拾满一茶缸豆子就算不错。而我拾到的豆子与母亲的期望差一半还多,这怎么办?

一个姓范的同学,伸头往我茶缸子里瞅了瞅,说:你怎么就拾这么一点儿。

范同学提的是一只竹篮,我看到他竹篮子里的豆子确实比较多。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拾的不光有豆粒,还有一些豆角。在收过豆子的地里,除了会留下一些豆粒,还会漏下个别软秧子豆棵,豆棵上结有稀稀落落的豆角。我眼里只盯着豆粒,就把豆角忽略了。与我同班的范同学比我大两岁,在拾豆子方面,比我有经验,灵活。他对我说:你拾的豆子这么少,你娘会吵你的。

我吃不准娘会不会吵我,脸上有些寒。

这时范同学帮我出了一个主意,他让我用豆粒跟他换一些豆角,把带皮的豆角放在茶缸子底部,上面盖上豆粒,豆子就会显得多一些。

范同学的主意让我有些犹豫,我想,这不是作假嘛,不是哄人嘛。母亲多次对她的孩子们说过,为人要实诚,不能作假说瞎话(谎话)。我要是听从了范同学的话,是不是显得不够实诚呢!范同学看出了我的犹豫,不由分说地对我说:来,我帮你弄。

在学校里,我是班里的班长。我理解,范同学并不是为了多要我的豆子,而是在为我着想。在范同学的一番操作下,茶缸里的豆子看上去果然多了起来,超过了大半茶缸。

我端着豆子回到家,刚好被母亲看见了,母亲夸了我,说我拾的豆子不少。湿豆子需要倒在堂屋当门的地上晾,趁母亲眼错不见,我赶紧把豆粒和豆角倒了出来,跟两个姐姐拾到的豆子混在一起。

不知为什么,我弄虚作假的事还是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坐在椅子上,命我站在她面前,把我狠狠地吵了一顿。母亲认为我做下了错事,错得很严重,她说:你从小就这样不实诚,长大了不知道怎么哄人呢!母亲生气了,气得脸都红了,眼睛瞪得吓人。母亲对我从来没有这样严厉过,我吓得一句话都不敢说。我不能把责任推到范同学身上,确实是在我同意的情况下,人家才帮我作了假。

更让我吃惊的是,母亲还提到了我去世的父亲。母亲说:你大(爹)死得早,我还指望你争气要强,将来为这个家撑家立业呢。你这么不争气,怎么对得起你大呢!说着说着,母亲眼眶一湿,就流下了眼泪。母亲没有打我,连动我一指头都没动,但我最害怕母亲流眼泪,见母亲流眼泪,比打我一顿还要让我难过。于是,我的眼泪也流了下来。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再也不做让母亲伤心流泪的事了。

这件事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般的记忆,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事,我都会拿这件事提醒自己,为人一定要实诚。有时宁可自己吃亏,也不能弄虚作假,文过饰非。

我长期从事写作,在写作中,我对自己的要求跟做人一样,也要真诚,真诚,再真诚。

(节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详细描绘了“我”在田地里行走的状态,非常真实地展现了在泥泞的田地里行走时的困难状态。

B. 本文中“豆子:给我雨,给我水!”运用了拟人手法描绘豆子,这样描写表现了“我”此时内心的焦灼。

C. 豆子在茶缸子里豁朗豁朗响,好像增长了一些”,运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我”盼望豆子增多的心理。

D. 本文将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交织在一起,既从儿童视角表现了拾豆的艰难,也从成人视角审视了生活的艰辛。

7. 本文散发着浓郁的乡村气息,针对这一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妈妈让“我”用盛过羊屎蛋的茶缸去拾豆,“我”不愿意,但是又不得不接受,这表现了乡村当时贫乏的物质生活。

B. 我”的脚上的鞋拖着两坨泥在地里跋涉,这处描述表现了下雨后田地的泥泞,让读者体会到田间劳作的辛苦。

C. 范同学的竹篮里不仅有豆粒,还有豆角,可见范同学非常懂得劳动,他更了解如何捡拾豆子,范同学的劳动经验更丰富。

D. 母亲因为作假的事狠狠地批评了“我”,母亲虽然是个妇女,但是她不偏袒孩子,她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

8. 你认为范同学这个人物有没有争议性,你对他帮“我”作假一事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9. 文章围绕捡豆讲述了好几件事情,但是作者却以“泪教”为题目,请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好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张汤者,杜人也。其父为长安丞,出,汤为儿守舍。还而鼠盗肉,其父怒,笞汤。汤掘窟得盗鼠及余肉,劾鼠掠治,传爰书,讯鞫论报,并取鼠与肉,具狱磔堂下。其父见之视其文辞如老狱吏大惊遂使书狱。

武安侯为丞相,征汤为史,时荐言之天子,补御史,使案事。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于是上以为能,稍迁至太中大夫。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干没居利。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其治狱,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上所欲挤者,因而陷之;上所欲释者,久系待问而微见其冤状。

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至前,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汤欲致其文丞相见知,丞相患之。三长史朱买臣等素怨汤,乃共上书言汤阴事,曰:汤决大狱,欲陷人以自为功,皆汤所为。上怒,使使责汤。汤乃为书谢曰:汤无尺寸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为三公,无以塞责。然谋陷汤罪者,三长史也。遂自杀。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上乃尽案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注]①爰书:记录供词的文书。②磔:肢解曝尸。③深文:苛细的法律条文。④干没:侵吞财物。⑤瘗钱:陪葬钱币。

材料二:

义纵者,河东人也。为少年时,尝与张次公俱攻剽为群盗。纵姊义姁以医幸王太后,太后问:有子兄弟为官者乎?姊曰:有弟无行,不可。太后乃言上,拜纵为中郎,补上党郡中令。治敢行,少蕴藉,县无逋事,举为第一。迁长陵令,直法行治,不避贵戚。以捕案太后外孙修成君子女暴横,上以为能,迁河内都尉。至则族灭其豪穰氏之属,河内道不拾遗。

宁成家居南阳,上欲以为郡守,御史大夫弘曰:成治如狼牧羊,不可使治民。乃拜为函谷关都尉。岁余,关东吏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及义纵为南阳太守,闻宁成在郡,纵至,宁成侧行送迎,纵弗为礼。至郡,遂案宁氏,尽破碎其家,成坐有罪。南阳吏民重足一迹

是时赵禹、张汤以深刻为九卿矣,然其治尚宽,辅法而行,而纵以鹰击毛挚为治。后会五铢钱白金起,民为奸,京师尤甚,乃以纵为右内史,王温舒为中尉。纵治京师,至奸邪少禁。

[注]①重足一迹:叠足而立,不敢迈步。②鹰击毛挚:如猛禽捕食,严酷迅猛。③五铢钱白金:指钱币改革。

(以上两则材料均节选自《史记·酷吏列传》)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父见之A视其文B辞如C老狱DE大惊F遂使GH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掠治,拷打审讯,与《种树郭橐驼传》“好烦其令”中“烦”的用法不同。

B. 直,仅仅、只,与《唐雎不辱使命》“岂直五百里哉”的“直”用法相同。

C. 攻剽,指劫掠,与《青玉案·元夕》“玉壶光转”的“转”均非词类活用。

D. 侧行,侧身而行,侧与《石钟山记》“大石侧立千尺”中“侧”的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汤幼年以审理盗鼠案展现司法天赋,成年后因彻查陈皇后蛊案获升迁,却在丞相青翟谢罪时借机构陷,终遭长史弹劾自杀。

B. 义纵早年为盗,后因王太后问及亲属,其姐虽称“有弟无行”,仍被任命为中郎,任上敢于执法,曾查办太后外孙子女的暴行。

C. 张汤与赵禹制定苛细律法,审理案件时按皇上心意定夺生死,表面结交名士大夫,实则内心并不相合,尽显权谋之术。

D. 宁成曾任函谷关都尉,百姓畏其凶暴甚于乳虎;义纵任南阳太守时,对主动迎送的宁成家族毫不留情,彻底查办使其获罪。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赵禹共定诸律令,务在深文,拘守职之吏。

(2)岁余,关东吏号曰:“宁见乳虎,无值宁成之怒。”

14. 张汤与义纵均为酷吏,但执法理念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代人赋[注]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这首词作于辛弃疾被谗罢官以后。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前两句中“破”字极富动态,让人感受到桑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奠定了全词喜悦欢快的情感基调。

B. 上阕后两句融合视觉与听觉两种感官,写牛犊在山岗吃草,乌鸦在林间栖息,构成一幅江南乡村初春图。

C. 本词笔调清新明快、色彩素净淡雅,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富有艺术感染力。

D. 本词题目为“代人赋”,意为代替或模拟他人口吻而作,但其中也隐含作者自身的人生经历及感悟。

16. 在本词的最后两句中,作者借助哪些艺术手法表现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与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都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尺度的关切。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苏轼在《石钟山记》中通过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指出了与之相反的错误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哈尔滨中央大街上的一家奶茶店生意火爆,人们纷纷跟风开店,但很多因为经营不善最终关门大吉,这种现象可以用《种树郭橐驼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形容。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花开花分为花芽分化和开花两个时期,每个时期都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在入冬之后,桂花就开始为来年绽放准备了。需要有一段时间维持在010℃,以促进下一年的花芽分化,并且桂花不耐霜冻低温。从每年的3月开始,不同品种的桂花花芽就已经在开始分化发育了,进入9月份,几乎所有的桂花已经做好了发芽的准备。桂花对温度有特殊的需求,在秋季开花前需要有一段低于24℃的冷凉湿润气候,才能促进桂花开花。特别是,在开花之前1周,最低气温需要维持在18℃以下,这样才能促使桂花进入盛花期。

除此之外,开花前适宜的降水增加了空气相对湿度能促进开花,当降水量过大时,桂花就会延迟开花。桂花生活环境的光照一定要充足,如果长期处在荫蔽状态下,桂花就很难开花;与此同时也不可暴晒,暴晒也会影响生长。

桂花因花朵颜色的不同而分为金桂(黄色),银桂(白色)和丹桂(橙红色),这是因为花瓣中所含的叶黄素和胡萝卜素的含量不同,   ①   。其实这些颜色连同桂花美好的气味,都是为了吸引传粉昆虫而准备的。

桂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②   。在民间,桂花被广泛用于制作桂花糕、桂花酒等美食。

18. 请简要概括桂花开花需要具备的条件,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的诗句“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形象地道出了大气运动的复杂多变。在历史上,人们通过观云看日的方式来预测天气,而今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人们对天气的变化可以(   甲   )。要想准确地预测天气,需要先掌握大量的气象数据,而90%的相关数据是由气象卫星提供的。气象卫星之所以能“望得远”,是因为它们“站得高”。它们的飞行高度从600千米到1500千米不等,可以俯视整个地球的表面,观测到地球表面的任意一点。

如何让气象卫星在太空昼夜不停地“(   乙   )”呢?科研人员为卫星安装了“火眼金睛”——遥感系统。遥感探测所使用的电磁波波段是从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到微波的光谱段,观测到的都是复杂的叠加信号。①这些看似一团乱麻的叠加信号有什么作用呢?②气象卫星获取的叠加信号既然通过人眼无法识别,③但经过计算机的加工、提取和判定,④就可以转化为具体的数字化气象信息。⑤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⑥通过特定的算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就可以预测是山雨欲来还是晴空将至。

20. 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三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张大千先生谈绘画时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已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的画法能够拘束他、限制他。画得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的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

关于“守规与破规”,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辽宁省县域重点高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