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就发生一个了解他们熟悉他们的问题。而为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为要在党政机关,在农村,在工厂,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熟悉各种人,了解各种事情,熟悉各种事情,就需要做很多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需要做自己的文艺工作,但是这个了解人熟悉人的工作却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于这些,以前是一种什么情形呢?我说以前是不熟,不懂,英雄无用武之地。什么是不熟?人不熟。文艺工作者同自己的描写对象和作品接受者不熟,或者简直生疏得很。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许多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摘自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闭幕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会上,他针对延安文艺界的现状和争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明确地指出了当时的革命文艺“为了谁”“怎么为”等问题。此次讲话,与5月2日的讲话合称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不仅指导推动了彼时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蓬勃发展,也为我们今天的文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南。
时隔80多年,为什么一篇文艺战线上的经典著作还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时间追溯到1941年,党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1942年春,文艺界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弊端:有的不熟悉工人,不熟悉农民,不熟悉士兵,不熟悉自己作品中刻画的对象,创作时还习惯以小资产阶级的视角来描写工农兵的生活;有的高高在上,不了解广大基层群众的想法,不懂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还在用自己的主观来描摹现实的客观,导致人物僵化、故事呆板;有的不从轰轰烈烈的革命社会实践中找寻灵感,一味钻到书籍中寻词摘句……凡此种种,都加深了文艺创作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隔阂。
为此,毛泽东同志对延安文艺界的情况作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在广泛听取了当时延安文艺界各代表人物的意见建议后,他对延安文艺界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述,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以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找准了问题和痛点,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一时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适应时代需要,贴近百姓实际生活,创作为人民大众所热烈欢迎的优秀作品,成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共识。正是在坚持正确文艺创作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党领导下的延安文艺事业才真正走出了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孤芳自赏的小天地,广大文艺创作者们创作出了一大批如《白毛女》《兄妹开荒》等脍炙人口、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时代在变,有些初心和使命始终不变。“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①《山海情》《觉醒年代》《大江大河》《人世间》等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屡屡收到好评……事实证明,“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当然,喜闻乐见绝不是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众,甚至是无厘头、无原则、无底线,创作出一些粗制滥造、毫无内涵的文艺作品来。当前,我国文艺创作方面还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如有的创作者盲目跟风,在一些选题上一拥而上,作品的内容和语境同质化倾向严重;有的哗众取宠、牵强附会,用畸形的审美倾向、错误的价值观误导大众;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错位,缺乏出精品的意识,在唯流量论中迷失自我……这些行为显然不是热爱人民、扎根人民的表现,也注定难以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的文艺作品。
(摘编自张禾年《我们应从哪里寻找文艺创作的灵感?》)
材料三:
近来有一种被网民贴上“霸总”标签的微短剧,它们以企业家群体作为故事主角,剧中代表成功、权力、财富的“霸道总裁”角色设定以及“爱上我”的浪漫剧情设定,娱乐性强,情绪价值高,吸引许多网民一边吐槽一边继续追剧。但是,由于市场的追捧和同质化内容的竞争,为追逐流量,一些制作机构争相编排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和现实逻辑的情节,正将此类微短剧推向过度娱乐化的泥潭。为避免低俗和恶趣味内容冲击微短剧向善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要加强对“霸总”微短剧的管理,防止存在刻意通过拜金、炫富、炫权、享乐等制造爽点,以及宣扬不劳而获、一步登天、一夜暴富的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的微短剧上线播出。
(摘编自2024年11月广电总局发布的《管理提示(“霸总”微短剧)》,有删改)
【注】①出自习近平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然文艺工作的对象是工农兵及其干部,那么了解他们熟悉他们是文艺工作者第一位的工作。
B. 许多文艺工作者常常会生造出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词句,是因为他们脱离群众、生活空虚。
C. 如果不懂群众的语言,文艺工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就难以和群众打成一片,就谈不上文艺创造。
D. “英雄无用武之地”道出了文艺工作者夸夸其谈、言之无物,其作品不被群众认可的困境。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创作者要让群众了解自己,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受长期的甚至痛苦的磨练。
B.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作讲话之前,已对文艺界以客观来描摹主观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调研。
C. 材料二既认可“为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又强调“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场和受众”,体现了思考的审慎和辩证。
D. 材料一、材料二都强调文艺作品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都认为要创作为人民大众所欢迎的优秀作品。
3. 下列选项中,不能证明文艺创作应“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这一观点一项是( )
A. 贾平凹的《秦腔》以广阔深远的笔触,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人民的性格。
B. 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塑造了祥林嫂、闰土、阿Q、孔乙己等一批经典人物形象。
C. 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颠覆性改编与多维创新,在角色塑造、创作匠心与文化价值层面实现了突破。
D. 电影《刘三姐》结合了广西壮乡丰富的生活场景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讲述了歌仙刘三姐用山歌反抗地主压迫的故事。
4. 材料一中画线句子体现了发言稿的哪些语言特点?请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微短剧创作者在讲好中国当代企业家故事时,应该如何克服“霸总”微短剧中的不良倾向。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徒步走到终点(节选)
西元
营长树生从橱子里找出背包,认真地装了几样东西。他拿起那只布面文件盒,端详了一会儿,小心地把文件盒一同装进背包里。政委说:“派辆车吧!”树生嘴角动了一下,没说什么,只是摆摆手走出了办公室。树生要到两百多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看看海崽。他徒步走着,不少路过的卡车司机向他招手,他都拒绝上车。
(甲)
海崽的老家在大海边的一个小镇子上。镇子面朝海面,背靠终年郁郁葱葱的小山。海风湿湿的,夏季墙壁上会结出一层薄薄的水珠。初上高原的日子,海崽觉得这里的空气是火辣辣的,肺子、气管、喉咙、舌头、嘴唇统统给风干了,好似晒干的鱼,每呼吸一口气,都像有条锯子在胸腔里拉过一遍。好多次梦里醒来,海崽都觉得不可思议,自己早已离开家乡十万八千里,来到了一个世界上最荒凉的地方。这里的天空蓝得发紫,远处的雪山纤毫毕现,仿佛就在眼前,可实际上却在几百公里之外。
树生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下。那天新兵训练结束后,海崽对班长说,他受不了部队生活,要回家,否则……树生和他谈了好多回,花了很多精力。海崽说自己怕,怕班长,怕战友,怕干部,怕营房,怕黑夜,一切都怕,就是想离开,回海边去。后来有一天,海崽真的跑了。他身无分文,在一百多公里外的长途汽车站被找到了。树生狠狠地在海崽屁股上踹了一脚,关了他三天禁闭。
十月的一天,山脊一线的观察点都走了一遍后,队员们排成一线向一号山口处攀爬。海崽有些犹豫要不要踩在营长的肩头上。树生看了他一眼,鼓励道:“小伙子,放心踩,要踩实了!”接近山顶,山风骤然变大,使得人的身体变得轻飘飘的,像风筝一样歪歪斜斜要飞起来。虽说脚上穿了羊毛防寒靴,但脚还是最脆弱的地方。海崽脚尖开始疼痛,仿佛被锤子砸上了。后来脚掌麻了,渐渐失去知觉。强风夹带着沙子一样的雪粒,打在脸颊上,好似万千钢针刺在皮肉上。外面严寒如刀,防寒迷彩作训服下面却很快涌出一层热汗,蒸汽顺着脖子和手腕向外冒,内层衣物湿漉漉地贴在皮肤上。但海崽知道不能停下来,每次出发前,班长都会重点强调。只要一停下来,这层热汗就会瞬间变成一层凉水,甚至是薄冰,冷冷地覆在身上。钢枪枪身在你拼尽全力攀登时一下一下狠狠撞击着胯骨和屁股,像个脾气暴躁的兄弟。你更不能徒手去摸它,否则会被粘掉一层皮。海崽听说,过去军用水壶必须放在大衣下,贴在胸前或肚子上,要不过不了多久,里面的水就要冻实心儿,一滴也休想倒出来。直到去年,上级给配发了边防巡逻水壶。这东西是钛合金的,双层保温,带肾形饭盒和叉勺一体的餐具,能保证一天都喝上带热乎气儿的水,饭盒还能架在火上加热。海崽简直是太爱它了。
中午时分,巡逻队到达山顶。这里是观察点东侧一处平坦的高地。四周的山峰连绵起伏,一望无际。太阳在头顶正上方,天空又高又远,蓝得让人发慌。刺眼的光线在雪白山峰上随着狂风飞舞,好似金色的波涛。树生在附近察看了一番,没有任何异常情况。于是,他让队员们摘下护目镜,站成两排,中间展开一面国旗,留了张合影。尽管想象过很多回,可当国旗在大风中展开的那一刻,海崽的心还是为之一振。夹着呼呼的风声,海崽听到树生喊:“海崽,我当初踹你一脚,是要你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做个硬骨头的好兵!”
(乙)
树生用双手捂住脸,掩不住嘴角的抽动。树生仿佛做了一个梦,那一天的天空是铅灰色的,密密麻麻下着灰色的冰雹。有几个战友被困住了,于是树生和大家冲进冰雹里把他们拉回来。拳头大的冰雹打在身上竟然不疼,焦急之中,身体麻木了。胳膊、头发湿漉漉的,沾满了黏糊糊、热乎乎的东西。这时,有人大喊:“还有人落在后头了!”于是,树生猛地扭过头,向铺天盖地的冰雹里望过去,但灰蒙蒙的什么也看不见。于是,有更多的战友呐喊着冲进去,冰雹漫天飞舞。树生还记得自己喘着粗气,焦急地抬着一个战友的腿,战友的迷彩服和靴子上有一块一块血迹,身体竟然真的像沉重的岩石。那个画面,树生这辈子都不会忘记,一个身影张开双臂跑进冰雹里,像一只拥有矫健翅膀的鹰冲向风暴,那翅膀在奋力扇动,替他挡住了迎面砸来的冰雹……
树生这时还不知道,文件盒里有一封信,信中写着——海崽:这封信是我让你姐代我写的。你的来信我知道了。如果哪天留不下,也莫难过了,回来就好。你已经去那苦地方十年了,心里头该透亮了。……要是能继续干下去,可称了你的心愿,爹和你姐都打心眼儿里欢喜。听说有任务落下来了,还是想对你说一句,你是国家的人了,只要是国家需要,都要卖力去做,甭惦记家里。
(有删改)
文本二:
树生走了五天五夜,来到了一个由红砖墙围起来的地方。这里大门敞开,无人看守,但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树生坐到一块墓碑前,用手掌擦了擦,放上一枝白色的雪莲花,点燃三支烟,连同文件盒一起放在石台上,他的嘴角微微抽动了一会儿,说道:“海崽,我来看你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树生拒绝派车、徒步前往墓地,是想以这种方式表达对海崽的缅怀与敬意,也践行着边防军人“硬骨头”的信念。
B. 文中树生“嘴角抽动”与《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的笔法相似,都通过细节描写折射人物内心波澜。
C. 文中“行人无不心怀虔敬,经过的车辆鸣笛三下,降低速度慢慢通过”暗示墓园安葬着令人尊敬的人物。
D. “雪莲花”与《百合花》中“百合花被子”同是人物精神的象征和军民情谊的见证,体现“物象人格化”的手法。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钢枪……像脾气暴躁的兄弟”运用比喻,使艰苦环境中的军人状态鲜活可感,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
B. 小说准确把握边防生活紧张艰险的特点,节奏紧凑明快,使读者始终保持强烈的阅读期待。
C. 文本一中树生的回忆与现实交织,文本二补充结局,两者形成倒叙,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
D. 小说人物语言契合人物性格,如营长树生对海崽言辞严厉,体现了他铁面无私、冷漠无情的特点。
8. 结合文本内容,概括海崽从入伍到牺牲的内心变化,并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9. 文本二是原属于文本一中的一段内容,若要将其还原,你认为应该放在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楚人鲛革①犀兕②以为甲,鞈如金石,宛③钜铁釶,惨如蜂虿④,轻利傈遬,卒如飘风,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是岂无坚甲利兵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限之以邓林,缘之以方城,然而秦师至而鄢、郢举,若振槁然。是岂无固塞隘阻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纣刳比干,囚箕子,为炮烙刑,杀戮无时,臣下懔然莫必其命,然而周师至而令不行乎下,不能用其民。是岂令不严、刑不繁也哉?其所以统之者非其道故也。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辨,沟池不拑,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明内者,无它故焉,明道而分钧之,时使而诚爱之,下之和上也如影响,有不由令者然后诛之以刑。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是故刑罚省而威流,无它故焉,由其道故也。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传曰:“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议兵》)
材料二:
鲁两生责叔孙通兴礼乐于死者未葬、伤者未起之时,非也。将以为休息生养而后兴礼乐焉,则抑管子“衣食足而后礼义兴”之邪说也。晏子曰:“唯礼可以已乱。”然则立国之始,所以顺民之气而劝之休养者,非礼乐何以哉?譬之树然,生养休息者,枝叶之荣也;有序而和者,根本之润也。今使种树者曰待枝叶之荣而后培其根本,岂有能荣枝叶之一日哉?故武王克殷驾甫脱而息贯革之射修禋祀之典成象武之乐。受命已末,制作未备,而周公成其德,不曰我姑且休息之而以待百年也。子曰:“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务本教也。两生者,非圣人之徒与?何其与孔子之言相刺谬也!于是而两生之所谓礼乐者可知矣:谓其文也,非其实也。故两生者,非不知权也,不知本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注]①鲛革:鲨鱼皮。②兕:雌犀牛。③宛:楚国地名。④虿:蝎子一类的毒虫。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武王克殷A驾甫B脱C而息D贯革之射E修禋祀F之典G成象武H之乐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殆,危亡,与《六国论》“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中的“殆”意思不相同。
B. 爱,爱护,与《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中的“爱”意思相同。
C. 已,停止,与《论语•泰伯》“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中“已”意思相同。
D. 所以,用来……的,与《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中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商纣王残害忠良,滥施酷刑,令朝中臣下惶恐不安,其暴政终令民众离心,待到强敌压境,虽有严令亦无法役使其民。
B. 古代施行礼义之道的君主,即便兵器仅有戈矛弓矢,城防亦不修治,也能使国家安然太平,使民众拥护君主。
C. 鲁两生认为应该先让百姓休养生息,然后才能开始兴礼作乐,王夫之认为鲁两生的观点大概是受了管子的影响。
D. 王夫之认为,鲁两生之所以与孔子之言相悖,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懂得礼乐的根本精神,却未能根据时局灵活变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刑一人而天下服,罪人不邮其上,知罪之在己也。
(2)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民无所措手足。
14. 荀子和王夫之都提到了“礼”。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二者在以“礼”治国的认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墨竹
梅尧臣
许有卢娘能画竹,重抹细拖神且速。
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笔间天意足。
战叶斜尖点映间,透势虚黏断还续。
粉节中心岂可知,淡墨分明在君目。
题画竹
郑燮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均为题画诗,梅诗重在赞美卢娘的画技,郑诗则重在阐述自己的绘画心得与艺术追求。
B. 梅诗对画作的描写由整体到局部,先写竹子如“石上萧萧枝”般生意盎然,再描绘“战叶”“粉节”等细节。
C. 两首诗的写作目的不完全相同,但都蕴含着作者对绘画中“形似”与“神似”关系的思考。
D. 梅诗的“生”重在表现竹子的生长之态;郑诗的“生”则与技法的“熟”相对立,指技艺生疏。
16. 两首诗都提及画竹的“笔墨处理”,呈现出画家不同的艺术见解,请结合诗句分别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关于“网络信息辨别”的主题班会上,班长引用苏轼《石钟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醒同学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切勿轻信盲从,而应保持审慎的求证精神。
(2)美术老师讲解《化蝶》油画时,引导学生体会李商隐在《锦瑟》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人生如梦的怅惘与至死不渝的执着完美融合。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活中,有人喜欢高谈阔论,有人习惯低声细语,有人说话棉里藏针……无论是日常攀谈还是正式发言,语言都可谓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重视语言、善用语言,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言的力量,首在言之成理。“言贵于有物,无物,非言也。”就拿开会发言来说,一个人的讲话之所以能震奋人心、引起共鸣,关键在于相关语言都找到了恰当的支点,在事实和逻辑层面无懈可击,有说服力。
(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讲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纵观历史长河,誓言“舍身为国”、发出惊人之语者不在少数,他们终能流芳千古,为民族精神注入生动元素。反观那些“两面人”、投机者, ① 信誓旦旦、巧舌如簧, ② 没有人格的光亮、缺少修养的支撑,说出来的话自然无法令人信服。
语言的力量,亦在言之共情。《文心雕龙》有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这是行文的典范,又何尝不是语言的真义?话语真情充沛、逻辑严谨,自然能生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穆青采访焦裕禄事迹时真情流露、挥洒热泪,多年后,其采访日记上仍依稀可见斑斑泪痕。有了真情的贯注,那么语言和作品就都有了永不枯竭的活力,可以抵御时光而历久弥新。
反之,轻视语言的力量,往往容易言不由衷、表意不明, ③ 造成误解、触发矛盾。比如,有的乡村动员植树,长篇累椟都是绿化的道理,对大家最关心的树苗供应等现实议题只字不提。这必然消解群众的信任。语言的力量可见一斑。
18.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序 B.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德
C. 语言力量,贵在言之有文 D. 语言的力量,贵在言之有度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感情色彩与文中“两面人”一致的一项是( )
A. 在国际贸易中,以各种借口提高关税都是“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
B. 做学问工夫到家后,他们在落笔的时候,便已有着“成竹在胸”“左右逢源”的形势。
C. 梅兰芳粉墨登场,一开口便是一段技巧高超的唱段,柔婉的嗓音诉说着凄美的爱情。
D. 启功是和光同尘、与世浮沉的人,一生不介入政治,自足于书画小天地之中。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1. 文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22. 在班级课本剧排练过程中,有同学抱怨台词难背、道具制作繁琐,产生了退出的念头,团队士气低落。作为负责人,请你运用文中“言之成理”和“言之共情”的观点,写一段鼓舞同学们士气的话,不超过100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抚着寂寂柴门,选择了回归田园、安顿心灵;《百合花》里,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那逐渐敞开的心门,在战火中传递着无言的温暖;《烛之武退秦师》中,那扇紧闭的城门,守护了一国在危亡之际最后的尊严与坚守……门,或是物理的界限,或是精神的象征,抑或是二者的交融。每一次开启,或每一次关守,都承载着我们的抉择、情感与担当。
如果,此刻我们也正站在一扇重要的门前……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测试语文试卷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邕横教育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部分学校高三八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汉中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