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文学史的书写中,很多作家通常与一个地理坐标联系在一起,这个地方可能真实存在,也有可能只诞生于一种虚构,读者们称之为“故乡”,或者是他们的写作出发地,作家由此发轫,开始从零以至无限广大的探求。由此一个问题诞生了,他们动笔时是不是只出于某种安全感和经验的依赖,然后在长时间的摸索中意识到,这样一个坐标将为其创作带来别样的张力和色彩?换句话说,离开这些,写作会不会变得无来无由?
那么,批评家呢?批评家是不是也有自己的来处?换而言之,他们有没有必须出发以及返回的根据地,并以此作为永久的滋养和动力的来源。可能不是某一个确切的地理、时空标记,而是在宏阔、长久的阅读和研究中确立的立场,或者说是自己的方法论?
它会发生改变吗?也许会,不过一个成熟的批评家一旦在文学阅读和审美世界中建构起独立的坐标系,随着时间的流逝或许会有微调,但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同时由此建构出一个兼具理性和感性的世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张莉的批评轨迹基本印证了这一点。她最新的著作《小说风景》,所论对象从《祝福》起,至《过去》《萧萧》《呼兰河传》《荷花淀》《登记》《红高粱》《活着》《玫瑰门》《我爱比尔》,最后以《爱情九种》结束。在对这些文本的选择和分析中,可以看到互文性的对话和比较,她将自己一直以来热爱的作家放在同一个时空里观照,从百年文学史的经典作品序列里进行研究、论述。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文学评论集,而是试图从一个更阔大、更深远的框架里思索作家如何在百年文学传统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去探索中国百年小说史中的核心命题。
张莉的批评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她坚守自己文学研究的理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丰富着属于她的方法,比如文本细读、感受式批评,还有她一直坚持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等,在《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关于鲁迅(祝福)》一文里,她论述了小说的戏剧张力和命运冲突感,分析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来由、经验以及美学意义,同时再次运用她所坚持的女性视角提出,“对祥林嫂的命运关注,是这部作品成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如果鲁迅只把她当成‘人’而不当成‘女人’写,这部小说不会成功……《祝福》的魅力在于,小说家将祥林嫂还原成一个女人,还原成一个下层的女佣,还原成一个受困于各种话语及伦理的女人。作为读者,我们只有和祥林嫂一起看世界,才会看到一个女性的真实生存境遇”。
(摘编自李晓晨《张莉:以文学批评,勘探通往文学的隐秘入口》)
材料二:
为什么会有祥林嫂这个人物,是什么触发了小说家写她,或者,什么是《祝福》的情感发动机?这是围绕《祝福》研究的著名问题。不同研究者给过不同的答案。有一种说法是这个人物来源于现实生活。周作人有一篇文章叫《彷徨衍义》,里面指出祥林嫂的“真实原型”。在他看来,人物原型是鲁迅本家远房的伯母,一个因为“失去”儿子变得精神有些失常的女人。“祥林嫂的悲剧是女人的再嫁问题,但其精神失常的原因乃在于阿毛被狼所吃,也即失去儿子的悲哀,在这一点上,她们两人可以说是有些相同的。”这篇文章讲到再嫁女人死后的际遇,以及孩子被狼吃掉的传说等,可以被理解为鲁迅写作《祝福》的一个背景。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某个人物引发了小说家的思考。
最近十年来,研究界有另一种说法,认为祥林嫂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佛教故事有关。因为读者发现这篇小说使用了一些佛教用语,也有地狱与魂灵的说法,而鲁迅本人,包括周作人,都喜欢读佛教故事。目前看来,第一篇关于这个说法的论文是甘智钢《〈祝福〉故事源考》。这篇论文发现《祝福》的故事与佛经《贤愚因缘经》中微妙比丘尼的故事有一定联系。微妙的前世是一位有权势的贵夫人,她真诚忏悔前世罪业,后来佛陀将她收为了弟子,她也反复宣讲自己因果报应的故事,以此为众人说法。甘智钢注意到,《鲁迅日记》1914年7月4日记载,鲁迅午后赴琉璃厂买书,其中有《贤愚因缘经》四册,后来他还将它寄给了周作人。
刘禾在《鲁迅生命观中的科学与宗教——从〈造人术〉到〈祝福〉的思想轨迹》里认为,《祝福》与鲁迅想回应当时的一些问题有关。因为鲁迅当时对人类的灵魂问题有自己的困惑。他把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以及阅读佛教作品的经历糅合在了一起,所以才有了这部作品,这一观点深具启发性。
以上是关于为什么会有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研究成果的梳理。其实,一个作家为什么要写这部作品,为何会有这样一个人物,原因肯定很复杂。很可能是由许多原因、许多感慨共同促成的。
小说标注的写作时间是1924年2月7日,这是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在家家户户的爆竹声中,作为小说家的鲁迅想象了一个女佣的发问与死去。这一年离他读《贤愚因缘经》过去了大概有十年,而他也离家很久了。小说里所发生的一切,其实是来自一个小说家的创造性想象。他用9000字的篇幅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创造了一个在鲁镇讨生活的女人,一个一直在努力争取命运自主权的人,也写出了她最后走向毁灭的悲剧。换句话说,无论脱胎于哪儿,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他以不长的篇幅“无中生有”,给予这个女人生命和血肉,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九十多年来,这个女人从被创造之初就活着,活到今天。创作者的肉身已然离去,但是祥林嫂活了下来,她有人间气,有生命力,也活过了时间。
(摘编自张莉《通往更高级的小说世界——关于鲁迅〈祝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通常有一个被读者称为“故乡”的特殊地方,这个“故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构的。
B. 成熟的批评家如果在文学阅读和审美世界中建构起独立的坐标系,就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立场。
C. 张莉从小说《祝福》到《爱情九种》批评轨迹,印证了批评者自有其堪称经典的美学立场等观点。
D. 《祝福》是许多因素和感慨促成的,“那一年阴历的大年初三”的“爆竹声”是创作的“情感发动机”。
2. 根据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周作人看来,祥林嫂的原型就是周作人本家远房的伯母,张莉也认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某种联系。
B. 虽然《祝福》中涉及了地狱与灵魂,鲁迅也喜欢读佛教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祥林嫂脱胎于佛教故事。
C. 刘禾认为鲁迅因对灵魂问题有困惑及阅读佛教作品的经历而创作了《祝福》,这得到了张莉的认可。
D. 祥林嫂“活过了时间”,并不是指她的肉体生命,而是说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超越了特定的历史时期。
3. 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关于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我想强调的是,_______,无论鲁迅是否受过佛教故事的启发,无论是否为他对当时一些问题的回应,《祝福》这个故事都深具原创性。祥林嫂的故事和微妙比丘尼的故事不能真正构成对话,微妙是不断用自己的苦难感化他人,那属于宗教的布道;而_______,则是一个被当作“物”而不断被贩卖的女人,是一个因不断诉苦而被世人厌弃的人。《祝福》书写的是女性的悲苦命运,书写的是人的生存困境,_______。艺术创造是高级而复杂的行为,小说家所想写、所想表达的和他真的能表达的、作品最后呈现的有时候并不一致。
4. 你和张莉从《祝福》中看到的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是相同的吗?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
5. 材料二最后一段说“无论脱胎于哪儿,祥林嫂这个人物都是被鲁迅创造出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骑在马上
尹向东
那时候夺翁玛贡玛草原没通公路,从小镇到草原有四十多公里,要分派各区乡的信件非常麻烦,邮局建立了邮件分发点,就在公路边上,还聘请了临时的邮递员,他们骑马前往区乡;两三天后送完邮件再返回取,就这样不停往返。
选择邮递员时,考虑到四郎益西家里穷,男人早逝,独自拖着孩子嘎绒,便把这名额给了嘎绒。上任前,还让他去县上的邮政局培训过两个星期,至此,他的变化就开始了。
培训完后,嘎绒带回一匹黄色的马,他将它牵到每一个黑帐篷门前,邀请他们出来观看,草原上对马本不稀罕,那匹黄马也并无特色。嘎绒牵着它对牧民们说:这是公家的马,每个月都配有口粮。”说完这个,他顿一顿,带点羞涩说:“我也成了公家的人。”“公家人嘎绒”,这是牧民们给他的新称谓。
遇上在草原策马而行的熟人,他将他们截停,拿眼从上到下看他们胯下的马,眼里有点不屑,问:“你这马平时吃什么?”骑马的人说:“就算苍鹰不认识天空,就算兔鼠不知道泥土,你嘎绒也不应该问这样的问题嘛。”嘎绒笑着说:“你这马是吃草的,我的黄马每月都吃豆子,配了三十斤胡豆。”骑马的人笑起来,打趣说:“那你吃什么?”嘎绒说:“我自然是有工资的。”听了这话,骑马的人哈哈大笑着策马远去,嘎绒回味这场景,感觉挺满足,又觉哪地方有点不对,他们哈哈大笑的样子不那么地道。
嘎绒骑着马,开始往返于区乡和小镇之间。第一次领到工资,他给黄马购了三只铜铃,两小一大,大铜铃足有碗大,这是马帮走远路穿山林爱用的,声音极响,配在黄马脖下,成天叮叮当当响彻草原。远远听见铃声,大家就知道嘎绒来了,最初是公家的人盼他来,铃声响起,区乡的工作人员汇聚到路口,看他远远歪在马上。在牧场,嘎绒投递的邮件大部分是区乡公务人员的,极少有邮件要投给牧民,但是牧民对他的要求却多,常有人让他带口信,求他帮着买点啥带回来,或带什么东西去别处,有的甚至要他拿新取的酥油去市场帮忙卖掉。对这些要求,嘎绒从没拒绝过。他虽然高高骑在马上,别人尾随黄马,把要帮办的事说了,他并不点头答应,只管走自己的路。但下一次来,他一定已带上别人嘱托的东西。遇上谁要请他去家里喝碗茶,他的表情显得有些冷漠,摆手说忙。
那匹黄马是嘎绒的心肝,路上,只要他没醉酒,基本不骑它。最初他牵着缰绳和它并排走,后来他跟在马屁股后。快到区乡,他才翻身上马。听说别的邮递员把配给马的饲料偷偷都换了其他东西,只让马吃青草。嘎绒讨厌他们的做法,公家的马才有胡豆,吃青草的马多了,吃胡豆的马能有几匹?他对这事非常死板,配给马的饲料一个月三十斤,他每天喂马一斤,拿秤严格称了来,一两不差。在他的精心照顾下,原本毫无特色的大黄马也长得膘肥体壮,着实让人喜爱。有人想骑黄马,给嘎绒讲起,他摆着双手拒绝。
嘎绒的母亲四郎益西去世不久,嘎绒在离邮件交换点不远的地方搭起一座小小的土房屋,还为大黄马建了一个简单的马厩,说这样更方便一些,不必让黄马走更多的路。
二十多年过去了,嘎绒的头发花白了,那匹马也老了。但在牧民心中,嘎绒还是那个风雨无阻的人,是那个能相信他做事的人,是那个与黄马形影不离的人。他们相信,再过许多年,他还是这个样子。
一天早晨,嘎绒骑着大黄马去邮件交换点,看见公路一侧搭了许多简易的工棚,一些工人正在路边施工,嘎绒上前寻问,说是要修建通村公路。嘎绒非常高兴,这片草原从来没有路通到乡村,常听别人说,要致富,先修路,现在好了,开始修路了。驮着邮件去乡上,嘎绒逢人就讲修路的事。到了乡上,面对牧民,他又讲开了,像召开会议一样把修路的意义讲得非常透彻,他的描述让人感觉到达了香巴拉圣境。
两个月后,一条小土路通到几个乡上,那条土路可以行驶一辆小卡车。县上为此搞了一个剪彩庆典仪式,就在土路的开端,离邮件交换站不远的地方。许多领导都来了,嘎绒也牵着黄马在旁边观看。邮局领导也来了,还专门找他谈了话,因为激动,嘎绒没领会领导的意思。邮局领导说:“路修通了,我们的邮政事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迈向了更高的平台。”嘎绒眼睛潮湿,不好意思抬起头,嗯嗯地应着,听领导继续说:“你在这没路的草原上跑了二十多个年头,你的贡献不小啊,不过现在好了 你可以安安心心休息了,考虑到你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的奉献,基本工资会一直照发,到退休年龄,就拿退休金。”嘎绒好不容易将那潮湿的眼睛忍干涩,抬起头来,看着领导,还嗯嗯地应着。
第二天一早,嘎绒从小土屋出发,骑上马去交换站取邮件,刚出门不久,他看见一辆三轮摩托车突突突地响着,往自己身边飞驰而去,骑摩托的是个穿绿衣服的小伙子,嘎绒勒住马,看他在那条路上很快没了踪影,感慨有这路比骑马快多了。来到交换站,站里那个熟悉的老头一见嘎绒,说:“你怎么来了?”
嘎绒说:“我来取邮件啊!”
老头说:“昨天领导给你交代了嘛。”
嘎绒这才悟出有什么不对,说:“当时激动,我没听清楚。”
老头说:“送邮件的换年轻人了,骑三轮摩托车去送,你可以好好休息了。”
嘎绒说:“马怎么办?”
老头说:“这么多年了,马自然是你的,现在你一样能领到钱,到年龄还能拿上退休金,多好的事,把马牵回去,干嘛找这累受。”
嘎绒点点头说:“不做事,那工资也不好意思要啊!”说着,默默地牵马走了。
那天许多人都看见嘎绒牵着马,一路淌着眼泪哇哇哭。一个老人、一匹老马,就这样哭着回到草原。
这以后嘎绒的许多习惯都没了,他回到牧民的生活模式,在草原上忙碌。只是每月他都会牵马来到镇上的粮站,自己掏钱买三十斤胡豆。
(有删改)
文本二:
水土之味
尹向东
在康巴,雪山、草甸以及具有灵性的高山湖泊,在透明阳光的照耀下,色彩艳丽而纯净,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也赋予了雪域的人们单一、简单的性情。风景固然美丽,但在高海拔地区,生存从来就是一种挑战。冬季漫长,尤其雪灾降临,广袤雪原上处处是牛羊的骸骨,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牛羊,一个牧场就得面临流离和消亡。生存的艰辛注定了这个群体意志力的顽强和坚韧。康巴有漫长历史的浓缩和多部族的交融,各种习俗、文化的选择与沉淀,以及相对于汉地和藏地的边缘形态。所有这些,形成了康巴的人。
我出生于康定,这座位于康巴大地边缘的小小城市囊括了许多康巴的特质,文化与民族的交融也更为显著。他们之间有冲突,但更多的是相互理解和包容。
时日流转,当现代文明以其强大的趋势统率全球,人们的思维、习俗、观念越来越相似,而固有的性格特质开始随新世纪的影响转变,过往的一切成为概念,成为名词。我总希望自己用小说的美和韵味,将这些概念和名词还原到人心的深处,让他们在小说中呼吸并繁衍。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写嘎绒因家庭原因而得到照顾,当上了邮递员,从县上培训回来的嘎绒有些不一样了,他邀请牧民观看黄马,可见他成熟又热情。
B. 文本一写嘎绒用首月的工资给黄马买了三个铜铃,大铜铃足有碗大,声音也特别大,马配铜铃是马帮的习惯,说明嘎绒受了马帮的影响。
C. 文本一写嘎绒心中的黄马是“公家的马”,但又不只是一匹马,它也是嘎绒的伙伴、亲人,所以嘎绒精心照料它,舍不得骑它,更不会让别人骑。
D. 文本二先写康巴雪山、草甸之美,是为了衬托高海拔地区对人的磨炼,题目“水土之味”意味深长,暗示作者的创作离不开家乡水土的滋养。
7. 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本一开篇提到“那时候夺翁玛贡玛草原没通公路”等内容,既交代了嘎绒当邮递员的原因,也为下文的修路作了铺垫。
B. 别的邮递员把配给马的饲料都换了其他东西,嘎绒则严格按照标准,分毫不差地喂养他的黄马,对比中突出了嘎绒的人品。
C. 工作二十多年的嘎绒头发花白了,但嘎绒在牧民心中的形象没变,牧民相信再过许多年也不会变,侧面烘托了嘎绒的形象。
D. 嘎绒最后一次上班时,与交换站里的老头对话,嘎绒的话语较短,老头的话语较长,语言描写强化了老头对嘎绒的关心。
8. “工资也不好意思要”的嘎绒,为什么会把“公家的马”带回去?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说明。
9. 文本二指出“固有的性格特质开始随新世纪的影响转变,过往的一切成为概念、成为名词”“将这些概念和名词还原到人心的深处,让他们在小说中呼吸并繁衍”。请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的这一认知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始霸王之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不自责过失,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岂不谬哉!
(节选自班固《汉书·陈胜项藉传》)
材料二:
周勃、灌婴等言于汉王曰:“(陈平)事魏不容,亡归楚;不中,又亡归汉。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其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子房、萧何、韩信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三:
若夫项羽之所以失者,非吝封爵之故。信之说,不如陈平之言之允也。陈平曰:“项王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羽,以诈兴者也;事怀王而弑之,属宋义而戕之,汉高入关而抑之,田荣之众来附而斩艾掠夺之。轻残杀者,大怨在侧而怨不可狎,左顾右盼,亦唯是兄弟姻党之足恃为援则使轻予人以权,己且为怀王,已且为宋义。惴惴栗栗,戈戟交于梦寐,抑恶能不厚疑天下哉?然而其疑无救也。为汉王之腹心者项伯也其兄弟也追而迫之到者吕马童也其故人也。从之于大败之余者三十余骑,而兄弟姻娅不与焉。怀慝求援,而终以孤立。非刓印不与者惎己而贼之,其亲戚之叛已久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材料四: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 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项羽之争天下也,其所执者为何资耶?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高祖挟其在己之智术,固无足以定天下而王之。然天下卒归之者,盖能收其之智而任之不疑也。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
(节选自《何去非、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为汉王之腹A心者B项伯也C其兄弟也D追E而追之F到者吕马童也G其故人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及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反覆乱臣也”,判断句,与《屈原列传》“秦,虎狼之国”句式相同。
B. 让,责问,与《谏逐客书》中“是以太山不让土壤”的“让”意思不同。
C. “事楚而去”“而”与《庖丁解牛》“提刀而立”的“而”用法相同。
D. 诚,假如、如果,与《屈原列传》中“楚诚能绝齐”的“诚”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勃、灌婴等人对陈平不满,就向汉王陈述陈平归汉之前不被他人所接纳的经历,以及他在汉营中受贿并区别待人的事实,这引起汉王对陈平的猜疑。
B. 面对汉王的责问,陈平一一加以解释,说魏玉不能采纳他的建议,项羽则是不信任他人,并说要是汉王觉得他的计策不值得采用的话,就让他辞官。
C. 在洛阳南宫酒宴上,高帝向列侯、将军提出了一个问题,并要求他们如实回答,高起等人说,有功之人嫉恨项羽,贤能的人猜疑他,所以项羽失败了。
D. 在王夫之看来,项羽长期猜忌、残害他人,仇敌不少,因此项羽不敢轻易信任别人,只能相信项氏家族成员和姻亲兄弟,但最终却是众叛亲离的下场。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2)夫能因人之智而任之不疑,则天下之智皆其资也,此所谓真智者也
14. 对于项羽失败的原因,班固、刘邦、王夫之和何去非都有自己的看法,请简要概括并谈谈你的认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步湖①上
陆 游
云薄漏春晖,湖空弄夕霏。
沾泥花半落,掠水燕交飞。
小倦聊扶策,新晴旋减衣。
幽寻殊未已,画角②唤人归。
【注】①湖:指蜀州东湖,为蜀州名胜,此为诗人第二次观游。②画角:指画角声,常在日暮时吹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题目虽只有四个字,但内容丰富,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点明了事件。
B. “花半落”的景象让人意趣尽失,“燕交飞”“新晴”则带来些许生机。
C. “扶策”与“策扶老以流憩”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诗人相似的心境。
D. 尾联写诗人的“幽寻”之兴未尽,城中画角声则暗示诗人观游时间之久
16. 这首律诗的首联艺术手法比较突出,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为了追求理想,屈原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_________,_________”,二者不谋而合。
(2)小明的姑妈晚来得子,非常溺爱这个孩子。小明认为姑妈的做法会适得其反,就跟她讲了《种树郭橐驼传》的故事,并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提醒姑妈。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年轻人又玩新标签,“偷感”是种什么感?“偷”指“偷偷”,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感”则指“感觉、情感、感想”,表达中性色彩。然而,当二者结合成“偷感”一词时,其语义发生了泛化。“偷”作为实语素,保留了其核心意义;而“感”则经历了语义的虚化和泛化,呈现出类词缀的特征,具体表现为“感觉、情感、感想”等语义的虚化,延伸出表示某种自我认知的看法。“偷感”可理解为“个体行事风格给人以偷偷摸摸之感”。此类搭配还可以被量化,如“一群偷感很重的客人”。
从语用范围上看,“偷感”一词的语义泛化,使得其语体色彩经历了从贬义到中性再到褒义的演变,同时,其使用空间也得到了拓展。“偷感”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行为,兼具褒义与贬义双重色彩。表示褒义时,带有趣味性;表示贬义时,暗示着某种不正当或隐秘的行为。如:“男医生跳‘悟空操’偷感十足。”“偷感”也可以用来形容其他生命体,表褒义色彩,描绘一种生动、可爱的形象。如:“眼睛瞪得像铜铃的一只猫的偷感能有多重?”“偷感”甚至可以用来形容无生命体。如:“杭州航班大面积取消,山航又‘鬼鬼祟祟’地起飞了,网友说:‘第一次见偷感这么重的飞机。’”
从流行原因看,“偷感”一词的流行,首先跟语言的经济原则有关,即语言中尽可能使用有限的形式去表达无限的语义。“偷感”一词属于仿词派生,即将“感”作为自由语素,以“×感”为构词方式构成。使用者可利用类推机制,根据自己表达的需求在“×感”格式中添加相应的内容。①这种构词形式口语化特征明显,②不仅结构简短,③且理解省力,④便于交流。⑤其次,⑥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⑦年轻人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⑧他们通过使用“偷感”一词进行自嘲,⑨以此来放过内心的压力。这是“偷感”流行的另一个原因。
18. 下列对“偷感”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偷感”形容某人偷偷摸摸的动作行为,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发现的心理状态。
B. “偷感”形容某人小心谨慎行事作风,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关注的心理状态。
C. “偷感”形容某人鬼鬼祟祟的行事作风,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发现的心理状态。
D. “偷感”形容某人不正当或隐秘的行为,以及刻意避免被人关注的心理状态。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的?请简要赏析。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结合文意,指出下列词语中不属于仿词派生的一项( )
A. 郎财女貌 B. 乐在棋中 C. 信口抽来 D. 生机盎然
22.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三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亲历战争的幸存者逐渐老去,但是年轻人通过AI修复影像、全息投影、沉浸式游戏等渠道接触了这段历史。科技能改变记忆的存储方式,但我们捍卫真实、传承历史的责任始终不变。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华大新高考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津南区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部分学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七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汉中市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开学收心检测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榆林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