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东哥】注册本站!

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9-28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浸种:一夜春雨涨堂前,万木生芽迎句芒

南宋楼璹的《耕织图》是中国最早完整记录男耕女织的画卷,被誉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相传元代程棨临摹时,给每幅图加留了空白,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楼璹的五言八句律诗,通过图形说明与文字描述的结合示范,促进了农业科技的传播和农耕文明的传承。

耕图二十一画面中一座简明整洁的农舍,门外草木生发,屋前溪水潺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三名男子看年纪似祖孙三代,正相互配合为这一年的耕作准备谷种:左侧的男子挽起裤腿立于溪水中,伸出双手正欲接过装满谷种的竹篮;中间的男子立于岸边,将手中的竹篮递出;右侧的老者拄着拐杖,好似在叮嘱浸种的注意事项。溪水中已有两篮浸泡着的种子,并排着,竹篮上面还放着增重的石块,以便让种子充分地浸泡在溪水中。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宋】楼璹

溪头夜雨足,门外春水生。

筠篮浸浅碧,嘉谷抽新萌。

西畴将有事,耒耜随晨兴。

只鸡祭句芒,再拜祈秋成。

画面的右侧是楼璹的诗,诗的首联与颔联是对画面内容的陈述:一夜春雨过后,溪流上游水量充沛,门外的溪水也涨了起来;农户们把装有种子的竹篮浸入清浅的溪水中,浸泡后的种子就会萌发出新芽。诗的颈联和尾联则结合农时要求、农具选用、农俗文化等对画面进行了补充说明:立春意味着今年的农事即将开始,农户们清晨就要早起带着犁等农具到田里整地,出发前还要杀一只鸡祭祀春神,以祈祷秋日的丰收。

浸种(乾隆和诗)

谷种如人心,其中含生生。

韶月开初律,向阳草欲萌。

三之日于耜,东作农将兴。

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

画面左上方是乾隆题写的和诗,前三联都是陈述和解释浸种的背景和意义:谷种如同人们内心的美好愿望,寄寓着一年的收成和生计;韶月(立春)开始进入新的一轮二十四节气,朝阳的草将要发芽;农历正月一过就要拿耜(即)开始准备今年的农事了。尾联则以白描的方式强调了画面重点:装满种子的竹筐浸入溪水,一个挨着一个整齐地排列着。

春神祈秋收

只鸡祭句芒中的句芒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主管草木生发的春神。《礼记·月令》中记载:孟春之月……其帝大嗥,其神句芒……”表明句芒为孟春之神。又据《吕氏春秋通诠》记载,孟春即春季的首月,具体指立春至惊蛰期间。其间冷空气开始减弱,气温逐渐回暖,有利于种子的萌发。

人们在立春祭祀句芒,举行迎春仪式。对春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初。而杀鸡祭祀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鸡是一种神兽,具有驱邪祛病、祈福祝祷的作用。因此,在祭祀活动中,鸡常被当作祭品。

楼璹的诗由民间采风而成,其中记录的农俗皆是民间认可和采用的活动形式。古代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农户们在立春之际杀鸡祭祀句芒,以求风调雨顺、秋日丰收。

农时不候 浸种有讲究

1把握农时。宋代浸种的时间是在二月立春前后。陆游就曾写下诗句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这段时间如果是夜雨昼晴的天气,就能保证种子发芽所需的湿度和温度,因此画中题诗首句即言溪头夜雨足

2巧用农具。浸种使用的农具是特制的竹篮,是一种用竹子紧密编织而成的篮筐,侧面看几乎没有孔洞,种子不会漏出,但水能够进入篮中,又有较好的透气性。使用时,以竹篮盛放种子浸于清浅的水中,并在竹篮上压一块大小、质量合适的石块,从而确保种子在浸泡过程中,既能与水充分接触,又有充足的氧气。

3科学原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会休眠。干燥的种子含水率通常在15%以下,生理活动非常微弱,处于休眠状态。浸种是让种子从休眠状态复苏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浸种,待种子吸收水分后,种皮膨胀软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也会随着水分进入细胞,促进种子中的酶活化,增强胚的呼吸作用。胚乳贮藏的不溶性物质逐渐转变为可溶性物质,并随着水分输送到胚部。当胚获得水分、能量和营养物质后,在适宜的温度和氧气条件下,细胞就开始分裂、生长,胚根首先突破颖壳(谷粒外包的干燥鳞状的保护壳)发芽。

可见,要使种子萌发,首先必须使它吸足水分,至少要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才能开始发芽,吸水量达到自身质量40%时才能正常发芽。浸种所需要的时间与种子的谷壳厚薄、透水性强弱、浸种前种子的含水量以及浸种时的水温等相关。籼稻吸水较快,粳稻吸水较慢;种子含水量低的吸水较快,含水量高的吸水较慢;温度高时吸水较快,温度低时吸水较慢。

目前,随着我国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传统浸种催芽的法子逐渐被取代,但《耕织图》中对浸种这一环节的农时把握、农具巧用以及技术细节的描述,依然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水稻种植技术的先进性。

(摘编自《基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的农耕文化研究》)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代程棨临摹《耕织图》时,在空白处用小篆题写了自己创作的五言律诗,促进了农业科技传播。

B. 楼璹《浸种》诗的首联与颔联描述了画面内容,颈联和尾联则补充了农时、农具和春秋的农俗等信息。

C. 乾隆和诗尾联“筠筐浸春水,次第宛列成”对应画面中溪水里两篮浸种、排列整齐的场景。

D. 浸种需吸收相当于自身质量15%18%的水分即可正常发芽,且吸水量与种子类型、水温等相关。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耕织图》原作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既展现了农耕场景,又传播了农业知识,体现了实用性与科普性的结合。

B. 楼璹诗中“只鸡祭句芒”和其他记载印证了古代祭祀春神的习俗,说明农耕活动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

C. 文中详细解释了浸种的科学原理,如种子吸水后酶活化、胚乳物质转化等,体现了古代农耕技术的科学性。

D. 乾隆和诗将“谷种”比作“人心”,赋予农耕活动情感寄托,与楼璹诗相比,加入了对浸种意义的阐释。

3. 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

浸种是农耕生产的关键环节,需兼顾自然条件与技术细节。春雨过后,溪水上涨,农户将谷种装入竹篮,压上石块使其________;选择此时浸种,既因立春后气温回升适合萌芽,也关联着________的农俗传统;而种子萌发的核心条件,除充足水分外,还需________以保障酶的活化与呼吸作用及胚乳物质转化。

4. 对文中“祭‘春神’祈秋收”的内容是否保留,人们看法不一,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5. 文中“浸种需把握农时”的理念,与《齐桓晋文之事》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思想有何共通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黄河东流去(节选)

李凖

天冷了,摊摆在街上坐不住人,写信的也少了。有时徐秋斋坐一天冷板凳,连个烧饼也混不上。出门前,李麦说:大叔,摊就别摆了,也赚不来钱,何必受那冻。换个营生,在旅店门口卖洗脸水。拿个铜盆,买几条新毛巾就行了。徐秋斋说:天亮他娘,别出点子了。读书人,落魄了,叫我去拧着热毛巾喊着卖,干不了!李麦拗不过,只好由他。

正发愣,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走到摊前,衣衫褴褛,头发散乱,含着泪,呆呆地看着自己。

小妮,写信吗?姑娘说:打听个人。徐秋斋说,谁?家是哪里的?姑娘忽然流下两行泪说:

大爷,我没有家。我的盐丢了!昨夜里在盐行里被盗了。

姑娘就是梁晴。自从在黄河上天亮泅水逃走后,她爹就被打死在船上了。鬼子兵把船抢到北岸,忙着渡河,她乘机跑到大堤下的高粱地里,藏了一天一夜,后来听着没有人喊马叫了,才跑出来。她打算去赤杨岗找天亮和他妈李麦。走了没两天,就听说黄河扒开口子,赤杨岗全淹了。后来碰到几个背盐的妇女,得知难民大多逃到寻母口。她也背了六十斤盐,跟着来了。当看到寻母口一片灯火时,她觉得每一盏灯都像是天亮的温暖眼睛。

来到一家叫作福兴盐行的门口,一个长着鱼眼蛤蟆嘴的中年人见了就喊着:大嫂们,住到我们行里吧!明天就开秤。说着拦住为首的一个妇女,热情地去接她的盐口袋。睡到半夜,听见有人喊:有贼了!有贼了!接着吵吵嚷嚷。一会儿,掌柜来到窗下,说:大嫂们,出事了!”“出什么事?”“你们的盐被偷走了!众人跑到放盐的临街房,一扇门倒在地上,盐全没了。掌柜哭丧着脸说:这贼逮住就得把他撂到黄河里,连秤也偷走了。几个妇女哭着,诉说着本钱的来由。梁晴也哭得像个泪人似的,一个人来到街上,一直走到徐秋斋摊前。

徐秋斋看着这个小妮,心中着实可怜,问:盐在谁家行里被盗了?一听是福兴盐行了一声,前几天,这个盐行就说是被盗了,坑过一群人。他又问:掌柜怎么说?梁晴说:他说也没办法,叫我们赶快走!他一听大声说:他放屁!走,妞!我跟你去找盐!到了盐行,那几个妇女,还在哭哭啼啼。

徐秋斋大声问:谁是掌柜的?那个掌柜一看来个老头,不像农,不像工,不像商,不像兵,不像财主,却也不像穷人。他心里有点纳闷,壮着胆说:老先生,我就是。徐秋斋指着梁晴说:这闺女的盐,是在你这行里放吧?掌柜的说:是啊!夜里被盗了。徐秋斋说:货只要进到你大门里,你就得负责。行里这么多盐没有丢,偏偏丢了她们的盐?门口人越来越多,徐秋斋嗓门越来越大。掌柜心里骂着,装出可怜相说:我赔,这三两百斤盐还能穷了我。这贼非追不行!我要报案。徐秋斋说:早该去报案,说不定这贼还在你这行里没有跑哩!大家地一声笑了。伙计算了算账,把钱赔了。

回到摊上,徐秋斋向梁晴说:你不是要找人吗?梁晴说:找一个亲戚。徐秋斋问:啥亲戚?梁晴低下头半天说不出话来,停了一会说:有个婶子,还有个哥哥。”“婶子是干啥哩?”“我不知道。她抬起头,眼里闪着光亮说:她是个半老不老的老婆,说话响亮,还是大脚,眉毛上边有个痣。她孩子个子高高的,方脸盘,对了,还是双眼皮!……”

徐秋斋笑起来了,说:妞,你把我说糊涂了,又是婶子哩,又是半老不老的老婆哩。你啥亲戚?咋失散的?梁晴噘着嘴看了老头一眼说:反正是俺亲戚。徐秋斋见多识广,已经猜透了八九分,说:哪乡哪村的?梁晴说:赤杨岗,你知道吗?”“赤杨岗?老头听了一愣;我太清楚了。你问谁家?粱晴忙说:天亮家。老头地站起来说:找天亮啊!他就在这儿,他妈也在这儿。梁晴一听,激动地抓住他的手说:…………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哪里?……”她忽然口吃了,眼泪像小河似的往脸上流着。徐秋斋说:妞!我现在就领你去。说罢撤了摊子,梁晴给他提着小板凳,一道向龙王庙走来。

吃罢早饭,李麦等正在拆洗被子。两人闯进来。老头喊着。天亮他娘!你看这是谁?李麦抬头一看,一下呆住了。梁晴满眶眼泪,婶子!李麦大喊着:晴!丢下线锥子跑过来,一把抱佳她:闺女!我苦命的乖乖!……”说罢眼泪扑簌簌地掉下来。梁晴往地上一跪,喊:婶子!……”像个孩子一样,紧紧地抱住李麦两条腿,哭起来。

(有删改)

文本二:

开头的话

李凖

这本书的名字叫《黄河东流去》。但她不是为逝去的岁月唱挽歌,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故事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扒开黄河,淹没四十四个县造成空前浩劫的事件。在这个大灾难、大迁徙的过程中,我主要写了七户农民的命运,写了他们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注】①天亮:梁晴与天亮在逃难途中相遇并产生感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徐秋斋拒绝卖洗脸水的情节,既体现了他作为读书人的清高,也暗示了战乱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B. 梁晴描述自己要寻找的“婶子”时,因为分隔的时间有点长,所以只能靠记忆拼凑对方的外貌特征。

C. 盐行掌柜“鱼眼蛤蟆嘴”的外貌描写,给读者带来了直观的感受,也直接揭示了他坚守自盗的卑劣本性。

D. 梁晴与李麦重逢时的对话简洁短促,作者仅用“婶子”“晴”两个称呼,就将两人复杂的情感完全展现出来。

7. 关于梁晴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A. 在天亮于黄河泅水逃走和她父亲被打死后,她趁鬼子忙着渡河时藏到高粱地,一天一夜后逃出。

B. 她背盐前往寻母口的行为,既为了生存,也因听说难民聚集于此,暗含寻找亲人的希望。

C. 盐被偷走后,她感觉自己失去了生存本钱,便“哭得像个泪人”,从此一蹶不振。

D. 她向徐秋斋描述亲人时的表现,既有因面对陌生人的谨慎,也暗含提及心上人天亮时的羞涩。

8. 文本一中徐秋斋帮助梁晴追回盐钱的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中讲:“她是想在时代的天平上,重新估量一下我们这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生命力量。”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年,左将军刘备杀徐州刺史车胄,据沛以背曹操。操惧,乃自将征备。田丰说绍曰:与公争天下者,曹操也。操今东走刘备兵连未可卒解今举军而袭其后可一往而定。兵以几动,斯其时也。绍辞以子疾,未得行。丰举杖击地曰:嗟乎,事去矣!夫遭难遇之几,而以婴儿病失其会,惜哉!绍闻而怒之,从此遂疏焉。

曹操畏绍过河,乃急击备,逐破之。备奔绍,绍于是进军攻许。田丰以既失前几,不宜便行,谏绍。绍不从。丰强谏忤绍,绍以为沮众,遂械系之。绍大败于官渡。及军还,或谓田丰曰:君必见重。丰曰: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忤之。若胜而喜,必能赦我;战败而怨,内忌将发。若军出有利,当蒙全耳,今既败矣,吾不望生。绍还,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

(节选自《后汉书·袁绍传》)

材料二:

袁绍以十倍之众,大败于官渡,仅以身免。而操敛兵不追者,何也?所以缓绍而乱其国也。绍归国益骄,忠贤就戮,嫡庶并争,不及八年,而袁氏无遗种矣。向使操急之,绍既未可以一举荡灭。若惧而修政,用田丰而立袁谭,则成败未可知也。其后北征乌桓,讨袁尚、袁熙,尚、熙走辽东,或劝操遂平之。操曰:彼素畏尚等。吾今急之则合;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遂引兵还。曰:吾方使公孙康斩送其首。已而果然。若操者,可谓巧于灭国矣。灭国,大事也,不可以速。譬如小儿之毁齿,以渐摇撼之,则齿脱而小儿不知。若不以渐,一拔而得齿,则毁齿可以杀儿。故臣愿陛下之取西夏,如曹操之取袁氏也。

 (节选自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

材料三:

世之论者,皆以袁绍之亡,系于官渡。臣窃以谓不然。绍之所以亡者,杀田丰耳!绍虽败于官渡,而冀州之地,南据大河,北阻燕代,形势之胜,尚可用也。向使出丰于狱,东向而事之,问以计策;卑身折节,以抚伤残之余,亲执金鼓,以厉奔走之气;内修农战,外结英雄,纵不能并吞天下,岂遽至于亡哉?方绍与董卓异议,横刀不应,长揖而出,及起兵渤海,遂有四州之地,连百万之众,威震河阴,名重无下,不可谓非一时之杰也。然杀一田丰,遂至于此,则天下之祸,其有大于杀士者乎?

(节选自秦观《袁绍论》)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操今东击[A]刘备[B]兵连[C]未可[D]卒解[E]今举[F]军而袭[G]其后[H]可一往而定。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表示被动,与《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意思不同。

B. 就,靠近、接近,与《劝学》中“金就砺则利”的“就”意思相同。

C. 向使,假使,与《六国论》中“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向使”意思相同。

D. 窃,私下,谦辞,与《促织》中“窥父不在,窃发盆”的“窃”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备杀了车胄;占领沛县背叛曹操,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刘备袁绍没有趁机攻打曹操,直到刘备来投靠时才去进攻曹操。

B. 曹操北征乌桓,讨伐袁尚、袁熙。二袁逃到辽东后,曹操不再追击,班师而回,预言公孙康会杀掉他们,并送来他们的首级。

C. 田丰因极力谏阻袁绍讨伐曹操,而被关押起来,在袁绍战败后,取笑袁绍。袁绍回来后,得知此事,就杀了田丰。

D. 袁绍曾经与董卓意见不合,发生对峙,后来袁绍在渤海起兵,占据了四州的土地,联合了百万的军队,他的名声传扬天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貌宽而内忌,不亮吾忠,而吾数以至言忤之。

2)内修农战,外结英雄,纵不能并吞天下,岂遽至于亡哉?

14.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对曹操战胜袁绍的史实加以评论,其目的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吴仲庶省中画壁

王安石

画史虽非顾虎头,还能满壁写沧洲。

九衢京洛风沙地,一片江湖草树秋。

行数鲦鱼宾共乐,卧看鸥鸟吏方休。

知君定有扁舟意,却为丹青肯少留。

【注】①吴仲庶:指吴中复,北宋官员,时任三司使。②省中画壁:指吴仲庶办公地的壁画。据《林泉高致》记载,北宋画家郭熙应吴中复的请求而创作了这幅壁画。③顾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④京洛:指京城。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用了“虽”“还”“定”“却”等连词或副词,表现出明白晓畅的语言特点。

B. 首联写画师省中壁上绘就“沧洲”之景,照应了标题,对画师有赞誉之意。

C. 颔联用对比手法突出壁画之美:京城居风沙之地,画中却有江西轻树的景色。

D. 第五句化用庄子“鱼乐之辩”的典故,写出友人与宾客往来辩论的乐趣。

16. 本诗表现了吴仲庶怎样的志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岳夜晚乘船游览洞庭湖,看到广阔无垠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2)在博物馆的建筑展厅里,讲解员指着古代宫殿复原模型,引用了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向参观的同学们介绍其宫室依地势而建、结构错落精巧的特点。

3)与下图内容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这是河北文旅的宣传语,这句口号在2019年提出,其在短视频平台的相关视频播放量从2022年到2024年由8.5亿次飙升到15亿次。而2025年仅仅是前5个月,      。这句口号覆盖全国多地火车站、地铁、机场等交通枢纽,还出现在演唱会现场,甚至是富士山下、凯旋门边。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主打轻量化、短途游。这么近强调地理距离的优势,周末则精准锁定时间节点,契合了周边地区对微度假的需求。标语里的松弛感和亲切感,赢得了上班族的心。

这一文旅标语背后,体现的是对游客需求的深入洞察和文旅产品的精准定位。各地喊响的文旅标语里,折射出我国文旅市场新气象。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诗意栖居令人(   );好客山东,透着浓浓的热乎劲儿;行走河南,读懂中国里,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从近处的精彩、到远方的诗意,循着出圈的标语,我们看到了大好河山、多彩风情。

凭标语出圈,②因而需要文旅上镜来维持热度。③地方的城市肌理、文化底蕴,④才是使文旅市场持续升温 ⑤在网友努力提升家乡曝光度的同时,⑥河北很多地方也在推进政策供给的提质升级。石家庄湾里庙步行街改造融街区景观、餐饮购物、文化体验等于一体,打造消费新场景;凭夜市走红网络的正定,在古建保护与古城风貌恢复提升上下功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求与打造美好体验的文旅供给,值得一场双向奔赴。

18. 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一数据就已经超过了15亿次

B. 这一数据是15亿多次

C. 相关视频有15亿多次的播放量

D. 观看人次达到了15亿

19. 填入文中第三段括号内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魂飞目断                         B. 魂不守舍                         C. 心驰神往                                       D. 神醉心往

20.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近期,各省份文旅宣传口号用生动的语言彰显了各地的特色,请从下面宣传口号中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天津:天天乐道,津津有味

黑龙江: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

22. 论文写作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曾国藩说:“定力如磐石,虽风雨飘摇而不移。”

材料二  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国家发展,定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西省宜春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