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们挥毫泼墨,_________________生态画卷,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让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浸润美丽家园。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北京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缘化____________, 河南全面启动沿黄河南段左右岸、中下游生态廊道建设……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完成春季造林6646万亩,约占全年造林任务的65%左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在江苏南京栖霞区燕子矶街道,过去江边化工企业____________,江水被污染,如今厂房变绿廊、四季皆美景。
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持续增绿,创造“全球新增缘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的奇迹;到持续减排,让蓝天白云成为生活的常态……通过不懈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专门为骑行、步行设计的道路上绿树成荫,越来越多的人在购车时选择新能源车型……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点滴之处________着身边的环境,助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绿色梦想”。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抒写 如火如荼 鳞次栉比 改变
B. 书写 声势浩大 星罗棋布 改变
C. 书写 如火如荼 星罗棋布 改善
D. 抒写 声势浩大 鳞次栉比 改善
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实现春季造林6646万亩,约占全年造林任务的65%
B.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完成春季造林6646万亩,约占全年造林任务的65%左右。
C.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完成春季造林6646万亩,约占全年造林任务的65%。
D.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已实现春季造林6646万亩,约占全年造林任务的65%左右。
3. 下列各句中引号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
B. 创造“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约1/4来自中国”的奇迹。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D. 助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绿色梦想”。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微短剧在我国迅猛发展,引领文娱、旅游等行业消费热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当下,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超越网络文学、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据调查,超七成网络用户养成了观看微短剧的习惯,每日追剧的时间占总上网时间的比例高达36%。
微短剧契合了人们精神生活的一些时代诉求,譬如更关心情绪价值和社会共鸣。近期,微短剧内容消费市场正在发生变革,逐步形成良性互动格局,内容低质和侵权盗版现象明显减少。2024年,微短剧的故事类型、内涵表达及制作水准都有一定的突破,也相应带来了市场收益的增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微短剧与主流文化、主流媒体双向奔赴,一些微短剧在弘扬红色文化、拥抱严肃文学上作出尝试,主流媒体参与制作或播放微短剧,促进了微短剧整体质量的提高。
微短剧是线上消费持续扩大的一个缩影。如今,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消费场所也从线下更多转移到线上,大众由偶尔花费大块时间去影院观影转变为随时随地用手机观看微短视频。可以说,微短剧适应了快节奏、碎片化、快餐化、及时便捷的消费方式,这恰是线上消费比线下消费的优势。
目前,微短剧已从单纯的娱乐内容跃升为情感、消费双驱动的平台。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推出“微短剧+”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在“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等创作计划带动下,乐山等地以及汉服等国潮国货产品纷纷“借剧出圈”。乡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文化,也为微短剧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素材,微短剧在带动乡村文旅和农产品消费上大有可为。此外,微短剧在剧本创作、科幻画面制作等各环节大量使用最新科技工具,也带动了科技产品消费。
(摘编自刘诚《提升微短剧质量打造文旅消费亮点》)
材料二:
日前,在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六批推荐剧目,由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天津市广播电视局)指导和选送的网络微短剧《梦舰·致远》入选。该剧共3集,每集5分钟,取景地位于滨海新区的国家海洋博物馆(以下简称海博馆),讲述了青年洪奇在海博馆参观时,意外穿越至北洋水师“致远号”战舰的故事。作品表达了中华民族渴望和平、必将实现伟大复兴的信念,展现了海博馆在传播国家海洋文化与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作用。
谈及创作初衷,该剧总制片人告诉记者:“我是资深军迷,参观海博馆展览时,被馆内展品深深触动。《梦舰·致远》去年9月立项,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30周年,海博馆丰富的藏品为还原剧作内容提供了便利,馆内中华海洋文明第三展厅第二、第三篇章中北洋水师船模与中国现役海军舰船模型,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我们将中国近代史与海洋文化史紧密相连,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故事,让其成为创作的坚实基石。为了满足观众对穿越题材的需求,我们加入穿越元素,更鲜活地展现历史场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梦舰·致远》总策划、天津市滨城海洋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影艺传媒部副部长顾博表示:“为提升海博馆这一天津文旅名片的影响力,发挥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投资拍摄了这部微短剧。目前,我们计划打造该剧IP(知识产权)化的全链路,如解密图书、沉浸式体验、互动舞台剧内容均已开始进行筹备。未来,公司也将依托文化产品形成的著作权与虚拟资产积极开展运营,真正做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最终实现国企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摘编自刘茵《津产微短剧赋能文旅融合》)
材料三:
2月23日,国内首部由AI技术全程驱动的奇幻探秘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上线。考古发现与科技赋能的碰撞,让沉寂千年的马家窑文化以全新姿态步入大众视野。
“这不是一部传统影视作品,而是一座用代码搭建而成的数字博物馆。”负责人展示了两组画面:一侧是马家窑遗址的考古测绘图纸,另一侧则是用AI生成的史前部落全景——泥墙茅屋依山而建,陶窑中火光跃动,手持骨刃的先民正用矿物颜料在陶罐上勾勒旋涡纹。两者细节高度吻合,甚至连陶罐纹样的笔触走向都与出土文物一般无二。
剧中90%的场景基于真实考古数据构建。制作初期,技术团队输入了上千份马家窑文化的研究报告、500余件文物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以及《山海经》《水经注》等古籍文献。通过AI深度学习,系统不仅还原了4800年前的植被分布、地貌特征,还结合古籍中的神话元素,创造出“通天神殿”“图腾兽”等奇幻场景。
短剧避开了宏大叙事,用悬疑探险的外壳包裹文化内核。剧中现代青年顾北辰穿越至史前部落,利用物理学知识帮助先民建造防洪工事,用数学思维破解图腾谜题,甚至通过分析陶器烧制温度推测线索。《马家窑谜踪》的价值远不止于一部短剧的热播。制作方计划以该剧为起点,构建“马家窑文化IP矩阵”。后续将开发系列剧集,融入彩陶制作、史前贸易、部落战争等元素,逐步搭建“马家窑文化宇宙”;推出虚拟数字人担任线上文物讲解员;与文物考古部门合作,利用AI修复技术还原破损彩陶纹样,开发数字藏品。这一探索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文物古迹的“数字永生”。通过AI建模与区块链技术,马家窑文物得以脱离物理限制,在虚拟世界中完整保存,让子孙后代了解我们文明的伟大。
(摘编自颉满斌、李佳《跨越4800年的奇幻之旅——AI微短剧解锁马家窑文化密码》)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短剧近年来在我国迅猛发展,市场规模和用户规模都实现较大增长,已成为人们消费持续扩大的一个缩影。
B. 微短剧在2024年的票房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离不开它契合了人们更关心情绪价值等精神生活的时代诉求。
C. 《梦舰·致远》只有加入当代青年意外穿越的情节,才能满足观众对题材的要求,从而更鲜活地展现历史场景。
D. 《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中呈现的史前部落全景不是AI的凭空想象,而是在考古框架内的合理化推演。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微短剧已经成为情感、消费双驱动的平台,能够促进乡村文旅、农产品消费及科技产品消费等多领域的增长。
B. 微短剧早期内容都只注重娱乐,且低质和侵权盗版现象严重,因此大众只愿去影院观影而不愿看微短剧。
C. 通过解密图书、沉浸式体验、互动舞台剧打造的《梦舰·致远》IP化全链路,充分发挥了海博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D. 微短剧《马家窑谜踪之神杖密码》全新展示了马家窑文化,使观众可以通过该剧了解马家窑文化的所有细节。
6. 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微短剧中的人物形象多呈现扁平化,性格层次比较单一,常常突出某方面的特征,带有夸张色彩。
B. 乐山市借助微短剧《烟火嘉州》展现当地非遗文化,剧集热播后游客量大增,文旅收入显著提升。
C. 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其用户日均观看微短剧时长仅为15分钟,多数人认为其内容缺乏深度。
D. 专家指出,微短剧制作成本低、周期短,导致行业内长期存在“粗制滥造”现象,亟需政策规范。
三、(2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艺之兴也,其由民心之有智乎?造艺者,将以有理乎民。生而心知物,知物而欲作,欲作而事繁,事繁而莫之能理也。故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二者近在乎身,而远在乎物。艺者,所以旌智饰能、统事御群也,圣人之所不能已也。艺者,以事成德者也;德者,以道率身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德者,人之根干也。斯二物者,不偏行,不独立。木无枝叶则不能丰其根干,故谓之瘣;人无艺则不能成其德,故谓之野。若欲为夫君子,必兼之乎。
先王之欲人之为君子也,故立保氏[1]掌教六艺,一曰礼,二曰乐,三曰射,四曰御,五曰书,六曰数。大胥掌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采[2],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懈于时。故《诗》曰:“菁菁者莪,在彼中阿。既见君子,乐且有仪。”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既修其质,且加其文,文质著然后体全,体全然后可登乎清庙,而可羞乎王公。故君子非仁不立,非义不行,非艺不治,非容不庄,四者无愆,而圣贤之器就矣。《易》曰:“富有之谓大业。”其斯之谓欤?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末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孔子曰:“君子耻有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容而无其行。”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盛德之士文艺必众。
孔子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存乎六艺者,著其末节也。夫陈笾豆、置尊俎、执羽籥、击钟磬、升降趋翔、屈伸俯仰之数也,非礼乐之本也。礼乐之本也者,其德音乎?《诗》云:“我有嘉宾,德音孔昭。示民不佻,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此礼乐之所贵也。故恭恪廉让,艺之情也;中和平直,艺之实也;齐敏不匮,艺之华也;威仪孔时,艺之饰也。通乎群艺之情实者,可与论道;识乎群艺之华饰者,可与讲事。事者,有司之职也;道者,君子之业也。君子兼之,则贵也。艺者,心之使也,仁之声也,义之象也。故礼以考敬,乐以敦爱,射以平志,御以和心,书以缀事,数以理烦。敬考则民不慢,爱敦则群生悦,志平则怨尤亡,心和则离德睦,事缀则法戒明,烦理则物不悖。六者虽殊,其致一也。其道则君子专之,其事则有司共之,此艺之大体也。
(取材于徐干《中论》)
注释:[1]保氏:古代以礼义匡正君王、教育贵族子弟的官员。[2]舍采:古代学子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可羞乎王公 使……羞愧 B. 四者无愆 过失
C. 我有旨酒 香醇 D. 志平则怨尤亡 通“无”,没有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由民心之有智乎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B. 因艺以立事 因人之力而敝之
C. 讽诵讲习,不懈于时 不拘于时,学于余
D. 故宝玉之山土木必润 不知老之将至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
B. 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
C. 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
D. 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纯粹内实/光辉外著
10. 对文中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六艺”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所指不同
B. “我有嘉宾”出自《诗经•鹿鸣》,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这句诗表达对人才的思慕。
C. 文中“文”“质”的含义与《论语》中“文质彬彬”中“文”“质”含义不同。
D. 文中《易》指《周易》,“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11.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树木根干和枝叶的关系为喻,强调二者不可偏废。艺是德行的枝叶,德行是人的根本。想要成为君子,要兼备德和艺。
B. 学生春季入学,先祭祀先圣先师,再学习舞蹈使动作整齐又符合音乐节奏,到秋季区分才艺高下。
C. 作者看来,摆放礼器、演奏乐器、登高趋下疾行腾跃、屈曲伸舒俯身仰首这些技艺,都不属于礼乐范畴。
D. 礼用来促进敬肃,乐用来勉励仁爱,射来使心志平和,御来使心境平和,书用来记叙事情,数用来梳理烦难。六艺虽各有侧重,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
1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B. 冰,水为之 圣人之所以为圣
C.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句读之不知
D.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⑤曰师曰弟子云者 ⑥古之学者必有师 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⑧吾从而师之
A. ①②④⑦⑧ B. ②③⑤⑥⑧ C. ①③④⑥⑧ D. ②④⑥⑦⑧
14.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D.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青,取之于蓝 ②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不拘于时 ⑦学于余 ⑧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A. ①⑦⑧/②④/③/⑤/⑥ B. ①⑥⑦⑧/②④/③/⑤
C. ①⑥/②④/③⑤/⑧/⑦ D. ①⑦⑧/②④/③⑤/⑥
1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
A.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B. 水波不兴 风雨兴焉
C. 苍山负雪 负而前趋
D. 余始循以入 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
17.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B. 羡长江之无穷
C.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D. 多平方,少圜
1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东望武昌 济水东流
B. 乌鹊南飞 明烛天南
C. 破荆州,下江陵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D. 客有吹洞箫者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19.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B. 固一世之雄也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C.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四、古代诗歌阅读(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郊外水亭小集
[明]袁宏道
山自萧森涧自寒,却怜胜地在长安。
桐荫恰好当窗覆,柳色偏宜近水看。
已倦呼儿犹问酒,不情逢客强加冠。
湘江亦有幽居处,多少芙蓉忆钓竿。
20. 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山林幽森、水流清冷,奠定了全诗清幽孤寂的情感基调。
B. 颔联写景很注重意象的空间位置,“桐荫”恰“当窗”,“柳色”宜“近水”。
C. 颈联化用“呼儿将出换美酒”一句,而“问酒”与“换酒”的目的却迥然不同。
D. 袁宏道诗歌的风格之一即为“白话入诗,浅近自然”,此诗便体现了这一风格。
21. 如果用“以诗解诗”的方法,以下三句哪一句最适合解读本诗尾联?( )
A. 卷却诗书上钓船,身披蓑笠执钓竿。
B.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五、语言运用(8分)
(一)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天光初破晓时,山岚便化作缕缕银纱,绕着青紫色的山脊游走。我踏着沾满露水的石阶向上攀援,忽然听见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啁啾,像一串晶莹的琉璃珠跌落在翡翠盘里,清脆地叩响了深山的晨钟。向阳的山坡上,野樱树正舒展着枝条,将粉白色的花瓣缀成满天星斗。浅绛色的杜鹃花丛如同被朝霞浸染的云絮,蓬松地堆积在溪涧两侧。最叫人惊叹的是崖壁上怒放的野百合,雪白的花瓣裹着金丝蕊,仿佛山神遗落的玉搔头,在晨风里轻轻摇晃。这些山花用姹紫嫣红的色彩、在苍翠的底色上绣出绵延十里的锦缎。
②转过三道山弯,忽见一树老梨侧身峭壁。虬曲的枝干上堆满白雪似的花朵,远远望去好似停驻的云朵。山风掠过时,花瓣便化作纷飞的蝶阵,有的飘落在采药人的竹篓边,有的跌进放牛娃的草帽里,有的随着溪流奔向不知名的远方。这让我想起古人“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句子,只是山里的春天,连凋零都透着盎然的生机。
22. 下列词语与材料第①段中加点的“跌落”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摸清 B. 舞蹈 C. 开关 D. 忘记
23. 对材料第②段使用的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转过三道山弯,忽见一树老梨侧身峭壁。(拟人)
B. 虬曲的枝干上堆满白雪似的花朵,远远望去好似停驻的云朵。(明喻)
C. 山风掠过时,花瓣便化作纷飞的蝶阵。(拟物)
D. 这让我想起古人“砌下落梅如雪乱”的句子。(引用)
(二)
24.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
古风插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插画设计相结合的产物。相较于外国插画,中国古风插画别具一格。对中国传统绘画构图、造型、笔墨的借鉴,极大丰富了古风插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些作品从传统文人画中汲取营养,以水墨淡彩表达情感,营构意境;一些作品则继承传统工笔画的艺术精髓,以细腻的线条和雅致的色彩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有一些作品,延续传统中国画散点构图方式,注重以留白的手法传递画面情绪,使插画尽显传统美学意蕴。在中国传统色彩语言、创作观念中生长起来的古风插画,__________。
对中国传统图案、民间故事、建筑元素的灵活运用,也是古风插画的鲜明特色。不少插画师从传统造物中提取文化符号,并对其进行全新演绎,使古风插画的表现内容更加多元,风格日趋多样,满足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精神需求。此外,在产品包装、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古风插画应用其中,不少传统文化形象被转化为时尚符号,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饱含气韵之美,也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B. 饱含气韵之美,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C. 在促进了插画设计发展与创新的同时,饱含气韵之美,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 饱含气韵之美,在促进了插画设计的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
25.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段:
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从甲骨文的刻画到今天的简化字,汉字的演变不仅是一种书写形式的变迁(甲),更是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画,一个故事,一种智慧的凝结。
汉字基本笔画如横、竖、撇等,组合时遵循规律与比例,使每个汉字内部空间利用合理,笔画疏密得当,呈现出美观和谐的视觉效果。其外形轮廓规整(乙),大多近似方形或矩形,边界清晰。“回”字,轮廓规整均衡,笔画均匀分布;“田”字四边等长,棱角分明,尽显方正之美。这种规整性提升了汉字书写和认读的辨识度与美感;能在有限空间精准传递信息。对称平衡造型带来稳定性,这也是汉字方正特性的审美体现。“国”字外框似城墙,威严庄重,象征国家稳定;“森”字由三个“木”组成,结构方正,排列有序,展现繁茂与秩序。这种稳定性让汉字在历史演变(丙)中保持基本结构,传承中华文化。
汉字贯通古今,通过汉字典籍可以神交古人,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内核和精髓。汉字本身也承载和保存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准确揭示和科学阐释其中蕴藏的内含(丁),可以直接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展示中华文化传承有序的历史。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标志,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无论历史长河经历多少曲折,汉字体系一直保持基本稳定,犹如“定海神针”(戊),维系了中华文化的根脉,推进了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和传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句中应当删掉两个“的”,这样会使语言表达简明。
B. 乙处“轮廓规整”和丙处“历史演变”构词方式不同。
C. 丁处“蕴藏”读为yùncáng,“内含”应改为“内涵”。
D. 戊处“定海神针”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第Ⅱ卷(共50分)
六、古诗文默写(20分)
26.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眼中的天姥山巍峨险峻,气势非凡。
(4)《赤壁赋》一文中,客人感伤个人在天地间短暂与渺小,用比喻的手法写下“__________,__________”,消极至极。
(5)树木在古文中常用于说理。《老子》四章中用树比喻从点滴成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杜甫一生漂泊,老年病苦孤愁,他的《登高》诗中有两句对其生活状况作了生动的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9)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用皎洁的月亮比喻贤才,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10)叶嘉莹先生90多岁,仍情牵华夏,传扬文脉。现在的学子们,“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更应奋发努力,传承民族文化,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
七、现代文阅读(30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燕山有棵沧桑树
梁衡
北京之北一百多公里处就是河北的兴隆县,境内有燕山的主峰雾灵山。正是秋高季节,几个好友乘兴登山,一路黄花红叶,蓝天白云。松鼠横穿于路,野雀飞旋在树,鸟鸣泉响,好不快活。正走着,忽见路边有一指路牌:沧桑树与见证桩。不觉好奇,就下路拐入荒径,攀荆附葛,爬上一高坡,顿现一树一桩。
树是一棵奇怪的大松树,根基部十分壮大,盘根错节与山石一体,已分不清彼此。原树已经枯死,而在侧根处又长出一棵新树,有合抱之粗,浑身的鳞片层层相叠,青枝挑着绿叶在秋阳下闪闪发光。树身成“7”字形,斜出石缝向山外探去,蜿蜒道劲,如一条苍龙欲腾空而去。大家正说这树像龙,当地的朋友说,这树还真就与龙有关。
原来,历代皇帝都自比真龙天子。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是顺治帝,他就位后即在遵化县选定了自己的龙寝之地,后人称东陵。为使陵寝安宁,东陵以北兴隆境内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山林,就全部划作“后龙风水”禁地。封建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伸手一指,这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占就是二百五十四年,直到民国成立后的1915年才解禁。山之禁,树之福,这棵龙形松,四季有人护,过了二百多年平静舒心的好日子。笑看冬去春来,静听花开花落。
1931年日本人侵占东北,1934年南下占领兴隆,直逼北京,当年的这一片皇家禁地又成了敌我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一场残酷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在这里反复拉锯,其间数不清出了多少民族英雄,最著名的一个是孙永勤,他本是一普通农民,小时曾读私塾,粗通文字,又习得一身武艺。他耻为亡国奴,便串联村里的十六位弟兄,拉起一支“民众军”,自任军长。后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称“抗日救国军”,一直发展到五千多人,成为日军的心腹大患。以至于日本人诱降国民党,与何应钦谈判签订《何梅协定》时都将灭孙永勤作为一个筹码。而1935年8月正在长征途中的党中央为抗日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将孙永勤与吉鸿昌、瞿秋白等并列,说他们“表现我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孙永勤在最后一次战斗中,寡不敌众又腿部负伤,被团团包围。最后孙永勤及七百壮士全部壮烈牺牲。这棵树目睹了一群英雄的诞生。
“沧桑树”下还有一截二尺多高如水桶之粗的树桩,旁立木牌,上书“见证桩”三字,这是当年日寇掠夺当地资源的见证。我俯下身去想辨认一下树桩的年轮,只是经年的风吹雨打,横截面上的木质已经朽去,用手一捏,即成碎末。但整个桩子的大形还在,短粗挺直,身带焦痕,挺立于荒草乱石之中,似有所言。
看完“沧桑树”,我们又重回登山主道,继续上山。秋阳如春,正是果熟季节,路两边赤、橙、黄、绿,摆满销售和等待外运的核桃、柿子、苹果、山楂,排起两道长长的水果墙,农民的笑意都挂在脸上。近年来这里浅山处大力发展经济林,林果成了农民的主要收入,深山处开辟成国家森林公园,封山育林,涵养水源。全县的高山密林间有大小径流八百条,昔日的“后龙风水地”已经成了京城的重要水源地。
随着山路上行,两边的树木愈来愈密,约一小时后,终于穿出树海爬上燕山高处的雾灵山峰。我登上燕山之巅,遥望群峰从山海关一路奔来,长城起伏其间,脚下是一片树的汪洋,胸中荡起一幅历史的长卷。这时只见远处绿波中现出一团飘动的火苗,那是刚才上山时路过的一片花楸树林。我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大概只有这燕山深处才有吧,都说枫叶红于二月花,这花楸叶子是枫叶的三四倍大,叶面厚实。花楸树树身高大,只在悬崖深壑、人迹不到的地方生长。秋风一过它就红得像浸了血,着了火。我又想起了刚才那棵穿越战火而来的“沧桑树”和劫后余存的“见证桩”。这块土地在民国时和新中国成立初称热河省。热河,热河,好一片热土。先经过了二百五十四年的皇封冷藏,又经民国三十多年间的军阀混战、外族入侵和国共内战,终于回归于民,现已休养生息出这般模样。
山不转水转,人会老树还在。一截树桩见证了一个民族曾经的苦难,一棵树记录了这片土地上三个半世纪的沧桑。无论是朝代更替、人事变幻,还是自然界的寒来暑往、山崩地裂,都静静地收录在树的年轮里。
(有删改)
2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段紧扣标题,介绍了燕山奇险峻拔的自然环境,“忽见”“顿现”等词语饱含意外和惊喜。
B. 帝王的封山之举,虽是封建专制的典型表现,客观上也为古树的生长提供了一道天然屏障。
C. 文章写孙永勤被日军痛恨,又引用了党中央对他的高度评价,从侧面突出了其抗日民族英雄的形象。
D. 不同于《故都的秋》中秋果淡绿微黄的清冷之色,本文中的秋果色彩斑斓,是农民丰收的果实。
E. 本文以“沧桑树”的历史变迁为全文线索,将描写、说明、叙事、抒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丰富而又厚重。
28.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29. 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30. 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作用。
31. 梁衡提出“人文古树”的散文创作主张,强调用“古树”意象将中国革命的红色历史、现代的绿色文明融合在一起,体现作家的红色继承与绿色担当。结合全文,谈谈本文是如何践行该文学主张的。
本资料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大学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创智协作体2025-2026学年高三9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西省宜春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南京市秦淮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阶段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宿迁市泗阳桃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年级9月月考 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6届河北省衡水市枣强中学等校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凤翔中学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