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分享:杨老师 2025-04-22 下载支付: 5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才使得其在千年的风云际会里,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

讲好敦煌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文化的自信力和包容性。而善讲故事又是一种高明的对外传播手段,也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所以讲述好敦煌故事,对于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意义非凡。

文化的传承不是空泛的,也不一定要高端、抽象。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更需要一种容易理解且愉快轻松的传播方式。所以文化传播和故事叙述要剥离复杂和抽象的部分,让大众在一种更易接受的体验中去认知。

古老的文化就放在这个地方,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它,如此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生态。而文化的删繁就简,就是让人看得见,也让人看得懂,如此才更能激发人们了解一种文化的兴趣,也更便于人们去探寻敦煌与众不同的美。

(摘编自陆玄《让敦煌文化在自信和包容中更具活力》)

材料二:

在敦煌考察时,主席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要给予支持和扶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物种类繁多,莫高窟更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于一体的世界艺术宝库,虽然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坚守,但长期保护仍然任重道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对敦煌文物进行监测保护,让文物延年益寿;另一方面,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合理控制参观游客的人数,不断增强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文物被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诉说曾经的沧桑和辉煌。

敦煌文化瑰丽奇特、博大精深,除了要加以保护,还要做好现代化的传承和弘扬。讲好敦煌故事,需要继续挖掘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不断满足群众需要和高标准的审美需求,开发丰富的文化创意产品,创作多彩融合的文艺作品,增强敦煌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同时,要借助数字化、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开发更加多样的传承载体,拓宽传播渠道,将敦煌故事打造成世界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摘编自孟庆川《把敦煌故事越来越自信地讲给世界》)

材料三:

自敦煌学兴起百余年来,学界从社会、历史、宗教、考古、艺术等角度对敦煌进行持续研究,成果卓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层面的内容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系统阐释。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也是东西方各民族相互交流的通道。在这种环境下形成的敦煌文化,一方面保持着中原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不断在开放纳新中进行文化再创造,逐渐形成了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崇德向善的价值取向。在敦煌文化的发育过程中,社会变迁十分复杂,有过战争和杀戮,也有过贫穷和饥饿,但是敦煌文化的基调一直是崇德向善、从容乐观、积极向上。不管洞窟外的自然环境多么单调、严酷,洞窟里总是色彩万千,活力无限。千百年间,这种价值取向一直得以坚守。从敦煌的典籍、壁画中可以明显看出,敦煌文化积累和展现的永远是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观照现实的人本情怀。敦煌文化中处处体现着对现实世界的关怀。例如,唐宋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一直关注人的生存和生活,以对现世幸福的追寻为最终归宿,对此岸的肯定和重视替代了对彼岸世界的玄想,从而凸显了人自身的现实感与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性。此外,敦煌的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也大多聚焦人的生存和生活问题,在这里,现实的生存和生活是具有头等意义的内容。可以说,敦煌的文化精神包含着关于生活实践的思想主张,也在向人们倡导一种过好当下的生活方式。

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敦煌本土文化、中原传统儒家道家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等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形成了多元融合的敦煌文化。值得关注的是,敦煌文化并不是将各种文化简单相加 ,而是将这些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依存、多元统一的文化整体。这种综合性和整体性正是敦煌文化的独特优势。我们应从整体上理解敦煌以及敦煌文化。

大盛融通的精神气象。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虽偏居一隅却气度极大、气象极大。敦煌文化是融合、吸收了各种文化营养而形成的美美与共”“和谐共在的文化。其因融而通,因通而盛,因盛而大,既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杰出代表,又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和多元融合的东方典范。敦煌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交流、理解、包容、共赢等价值共识,对当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有助于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应转换研究视角,拓宽研究领域,从宏观和精神的层面入手,揭示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时代课题提供支撑和帮助。

(摘编自黑晓佛《弘扬敦煌文化的精神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敦煌文化能够成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四大文化体系之一,与敦煌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B.之所以要传承弘扬敦煌文化,是因为敦煌文化是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在支撑中国文化走出去方面有非凡意义。

C.保护敦煌文物,要从利用现代科技对文物进行监测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关系、增强民众文物保护意识等方面入手。

D.只有对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和思考,才能让我们接受历史启迪,增强文化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讲好敦煌故事,需要挖掘和整理敦煌文化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现代精神,在讲述的过程中体现中国文化的自信和包容。

B.敦煌文物的长期保护任重而道远,但并不意味着只进行保护,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敦煌故事打造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品牌。

C.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材料一重点论述讲好敦煌故事的意义和如何讲好故事,材料二则重点论述文物保护问题。

D.材料一和材料二侧重讲我们应如何传承敦煌文化,材料三则侧重从四个角度阐释敦煌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性格。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所强调的传承敦煌文化的方式的一项是(   )(3分)

A.编制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以及室内情景体验剧。

B.培养高素质的讲解队伍,向游客讲述敦煌文化的深厚内涵。

C.建设数字敦煌项目,满足人们欣赏、研究等方面的需求。

D.设立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保护受损严重的壁画和雕塑。

4.材料三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三则材料均谈到敦煌文化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敦煌文化。(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小题,16分)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戴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6. 关于文中陈秉正买桑杈这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陈秉正主动买桑杈,体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集体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

B. 一出村,人也不挤了,路也宽了,只是陈秉正的心理感受,侧面反映了之前白云岗村人多拥挤。

C. 陈秉正珍视孩子们                                               心意,不想让他们失望,于是折返寻找,让手套失而复得。

D. 陈秉正抢桑杈,是因为机会难得,原有的不够用,又有两年没有进新货。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充满力量而不知疲倦的“变形”的手写出了千千万万个平凡而崇高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形象。

B. 标题“套不住的手”交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串联了故事情节,塑造了人物形象,同时设置了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C. 小说情节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陈秉正在买桑杈时将手套卸下来往怀里装的情节为后文手套丢失作了铺垫,让故事的来龙去脉都有头有尾。

D. 小说擅用烘托陪衬的手法来刻画人物,譬如,王新春和陈秉正关系很好,但是却怕和他握手,以此凸显了陈秉正的强健有力。

8. 老舍《读〈套不住的手〉》一文中说“有了这双手,我们也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和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陈秉正的性格和品质。(4分)

 

9.赵树理说过:“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民读者读的。”赵树理的小说,老百姓喜欢看,请结合这篇小说简要分析这一评价。(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孟子戴章甫,搢笏,儒服,而以见子墨子,曰:君子服然后行乎?其行然后服乎?

子墨子曰:行不在服。公孟子曰:何以知其然也?子墨子曰: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此二君者其服不同其行犹一也翟以是知行之不在服也。公孟子曰:善!请舍笏易章甫,复见夫子,可乎?子墨子曰:请因以相见也。若必将舍笏易章甫而后相见,然则行果在服也。

子墨子与程子辩,称于孔子。程子曰: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子墨子曰:是亦当而不可易者也。今鸟闻热旱之忧则高,鱼闻热旱之忧则下,当此,虽禹汤为之谋,必不能易矣。鱼鸟可谓愚矣,禹汤犹云因焉。今翟曾无称于孔子乎?

告子谓子墨子曰:我能治国为政。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子姑防子之身乱之矣!

(节选自《墨子·公孟》

材料二:

儒讥墨以尚同、兼爱、尚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尚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尚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韩愈《读<墨子>》)

【注】①《墨子·公孟》,本篇主要记录儒、墨两家激烈的争论。②上同:,尚同意思是百姓要与君主同是非。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③祭如在:祭祀祖先时就要当祖先如在面前。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A二君者B其服C不同D其行E犹一也FG以是知H行之不在服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与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中的章甫为同一物品。

B.易,改变,与《〈老子〉四章》中其未兆易谋中的意思不同。

C.以,用,与《五石之弧》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用法和意义相同。

D.正,使……端正,与《墨子·兼爱》中故亏父而自利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人的行为成就与其所穿的服饰没有必然的联系,并借用齐桓公和越王勾践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B.墨子面对告子我能治国为政的说法,明确指出告子仅停留在口头,却不能亲自实行,不能治国为政。

C.韩愈认为孔子和墨子同样具备尚同思想,其根据是孔子在《春秋》里讥诮、批评那些专权的臣子。

D.韩愈认为墨家会借用儒家的理论,儒家也会借用墨家的理论,两家相互借鉴,才成就了儒、墨两家的思想。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伏,固前圣之所厚。(《离骚》)

2)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5.材料一中哪两个事例可以用来佐证材料二中提到的儒墨不相悦?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献池州牧 

杜荀鹤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注】①指代那些因某些原因而被迫离开家园的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为献给池州管理者的诗歌,首联诗人将池阳与渔阳类比,展示了地方由乱至治的显著变化。

B.颔联江路静来通客货写出了池阳江上水路平静,旅客和货物畅通无阻,贸易往来繁荣的兴盛场景。

C.颈联惊断莺声与王维的《鸟鸣涧》月出惊山鸟句,意境相同,描绘出一幅宁静闲适的画面。

D.本诗语言平易自然,朴实明畅,清新秀逸;其内容重在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了诗人现实主义诗风的特点。

16.儒家主张的仁政思想,在这首诗当中有着生动具体的体现。本诗体现了哪些仁政思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_”。

2)《蜀相》中                               两句,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也蕴含着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痛苦。

3飘忽不定、隐约可见,被诗人写进作品中时,它就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寄寓诗人的情感,如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近日,一则英国医疗机构将利用AI预测人类寿命的新闻引发热议。尽管人们对于AI无所不能 A ,但突然出现的死亡预测功能,还是让不少人开始倾向于相信“AI的尽头是玄学

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媒体报道的一些 B 关键词,误导了公众的认知。实际情况是:AI能够基于心电图测试等医学检测结果,发现患者诸如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心脏问题的早期征兆,识别出医生可能无法察觉的隐藏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水平生成一个以年为单位的预估寿命数字。

AI之所以能够预测人类寿命,主要得益于(       )。在实际应用中,AI会收集大量的医疗及个人健康数据,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生活习惯、遗传信息、疾病史、体检结果等,而这只是第一步。AI真正的强大之处在于其数据分析能力,它能通过先进的算法和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准确的分析。

其实,这只是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冰山一角。①纵观整个医疗领域,②AI已经应用于广泛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药物研发等各个环节。③在疾病诊断方面,AI表现出色,④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精准地识别和分析,⑤辅助医生诊断肿瘤、心脑血管等复杂疾病的细微病变迹象。在治疗方案的制定环节,AI更是展现出个性化定制的优势,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特点等,(       )。在药物研发这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AI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大量药物数据的分析,快速筛选出有潜力的化合物,加速新药的研发和上市进程。

如果将AI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一一展示,我们会发现更多比死亡预测还新奇的场景。而这些,岂能简单地以玄学一概而论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的甲、乙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第四段标序号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0分)

于是她心中特有的生命精神和美感,叫我感觉到了。她没有像我们都市中的大艺术家们那样搜出枯肠去变形变态,刻意制造出各种怪头怪脸设法惊世骇俗。她的艺术生命是天生的、自然的、本质的,也是不可思议的。这生命的神奇来自她的天性。剪花娘子们不想在市场上创造价格奇迹,更不懂得利用媒体。千古以来,一直都是把这些随手又随心剪出的活脱脱的形象贴在炕边的墙壁或窑洞的墙上,自娱或娱人,没有市场霸权制约的艺术才是真正自由的艺术,这不就是民间艺术的魅力吗?她们不就是真正的艺术天才吗?

然而,这些天才散布并埋没在大地山川之间,就像契诃夫在《草原》中所写的那些无名的野草野花,它们天天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和无尽的美,却不为人知,一代一代,默默地生长、开放与消亡。那么,到了农耕文明在历史大舞台上的演出接近尾声时,我们只是等待着大幕垂落吗?在我们对她们一无所知时就忘却她们?我的车子渐渐离开这草原深处,离开这些真正默默无闻的人间天才,我心里的决定却愈来愈坚决: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一定!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这故都的秋味。

D.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22.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3分)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一定要为这草原上的剪花娘子印一本画册,让更多人看到她们,知道她们。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四、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邵东四中2025年高二下学期4月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