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小说中,鲁迅笔下的阿Q,“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瘦伶仃”“癞疮疤”“黄辫子”“厚厚嘴唇”等,算是阿Q外貌上的显著特征。穷困潦倒,上无片瓦,下无分地,住在土谷祠里,只是由于“真能做”,有劳动力可以出卖,才得以存活,但他对于这种卑微地位,不曾有抗争意识,且还很自负,“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以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这是阿Q的人生状态。要为这样一个人画像,用线条的表现方法,捕捉瞬间的“阿Q相”,用来补足原文的艺术印象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插图、连环画皆因文生图,人物形象理应与文本中语言描述的“语象”“形神俱似”。
图像与文本间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小说中文学描述的形象是间接的,文字语言之于形象塑造的间接性是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作者为创造出一个感人的、富有个性的形象,也会主动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而文学接受理论也认为,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文学作品,是作者意向活动的意向性客体,其中的意向性关联物,促使接受者重构意向层次,生成一个审美对象,作品需要在读者接受层面得以最后完成。然而图像在本质上和语言表达不同,同一文本在不同画家笔下会体现出不同的面貌,即出于不同的理解、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同一个形象原本。图像源于文本,又与原文存在距离与缝隙。同时,图像既自成一体,又与文本互为对照、互为补充。
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自1921年发表以来,为其绘图画像者时不乏人。
刘岘以木刻的方式创作二十幅《阿Q正传》插图,于1935年出版发行,这是《阿Q正传》第一个单行本画集。刘岘作《阿Q正传》图画时,先试刻两幅寄给鲁迅看,鲁迅提了修改意见:“阿Q的像,在我心目中流氓气还要少一点,在我们那里有这么凶相的人物,就可以吃闲饭,不必给人家做工了。赵太爷可以如此。”刘岘的木刻以阴刻为主,人物掩藏在浓郁的色调中;造型概括,没有过多的细节描绘,甚至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有抽象化的特征,主要是通过动作符号来表达人物的状态。他几乎没有为阿Q特别“造像”,故事中的阿Q也只露出那么一点神情,这与他后来所刻的名人肖像写实画风完全不同。
蒋兆和的阿Q像则以水墨为材料,通过写实方法描绘而成。1938年他在北京朝阳门外遇见一个乡下人,垂头带辫、面色焦黄、神情忧郁,恰似他心目中的阿Q,于是请来做模特儿,创作了《与阿Q像》,塑造了一个低着头、嘴巴微微张着、手不知放在何处的卑微、瘦削的底层人物形象。周作人曾对此画给予充分肯定: “阿Q这人,在《正传》里是可笑可气又可怜的,蒋君所画能够抓到这一点,我觉得大可佩服,那一条辫子也安放得恰好,与《漫画》迥不相同。”这里提到的漫画,就是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1939年周作人写了一篇文章,对于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提出了批评,指出其缺乏辛辣的讽刺,其温婉的笔触被批评为“浮滑”。
《文艺报》主编冯雪峰在《读〈漫画《阿Q正传》〉》一文中,批评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没有擒住阿Q的精神,缺乏画的生命,不能得到一个绘画上的活的阿Q的形象。还说: “他一向的命意和笔法,我是以为陈旧、肤浅平庸的。”
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虽然遭到周作人、冯雪峰的否定性批评,但是却不断再版,至1951年已发行了十五版。丰子恺在第十五版序言中说: “这画册是十二年前(1939)避寇居桂林时所作的。原序末了说: ‘全民抗战正在促吾民族之觉悟与深省。将来的中国,当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当时不过希望而已,岂料十二年后十五版的时候,中国民族果然因了人民解放而一齐站起,振作自新,然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的存在了!这是何等使人兴奋而可庆的事。现在我们真有资格可以告慰鲁迅先生在天之灵了!”
(摘编自王文新《文学作品绘画改编中的语图互文研究————以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
为例》)
材料二:
鲁迅的小说往往通过对人性的无情剖析和对社会的深刻批判来针砭时弊。不少画家喜欢将鲁迅小说作为再创作的素材,绘制插图或者连环画。丰子恺就先后为《阿Q正传》《祝福》《孔乙己》等多部作品绘制过连环图画。
丰子恺的毛笔简笔画具有中国水墨画的写意神韵,又借鉴了西洋绘画的透视方式,以简笔写意绘出阿Q悲哀的人生。他在《漫画艺术的欣赏》中曾说: “古人云: ‘诗人言简而意繁。’我觉得这句话可以拿来准绳我所喜欢的漫画。我以为漫画好比文学中的绝句,字数少而精,含义深而长。”丰子恺在细致研读小说文本的基础上,努力用简笔绘出阿Q的性格与人生,尤其注重阿Q受欺凌遭侮辱的人生境况。散文家俞平伯评说丰子恺的简笔毛笔画:“看它只是疏朗朗的几笔似乎很粗率,然物类的神态悉落彀中。”他画出的阿Q憨厚中有麻木,朴实里见悲哀。
丰子恺谈及绘画的构图法时提出:“凡一物象在画中的位置,不可太偏,但亦不宜太正。位在画面三分之一处,最为美观。”“凡两个以上之物象布置在画中,不可东西凌乱,亦不可规则排列。必须有规则而又有变化,方为美观。”例如在钱府的照壁前,阿Q与小D互相揪住对方的辫子,形成了势均力敌态势。画幅中,阿Q居中,小D居左,两个看客居右,呈现出乡土社会的争斗与无聊。
朱光潜评说丰子恺的漫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画就像他的人。”朱光潜从人品说到画品,道出了丰子恺画作的真谛。朱光潜还说:“他的画里有诗意,有谐趣,有悲天悯人的意味;它有时使你悠然物外,有时候使你置身市尘,也有时使你啼笑皆非,肃然起敬。”学者张斌在谈到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时说: “阿Q形象的成功塑造源于丰子恺着笔时的沉着简练和浑厚淳朴,并将诗意孕育其中。而诗意就是丰厚的人情,是深广的同情心,这一点恰是和鲁迅小说过于尖锐刻薄的根本不同之处,如果说鲁迅小说是‘匕首’,那么丰子恺的绘画就是和煦的春风,可以化开严冬的霜寒。”
(摘编自杨剑龙《论丰子恺的〈漫画《阿Q正传》〉》)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读者能够重构意向层次,产生一个新的审美对象。
B.画家创作文学形象要源于文本,但要做到和文本语言形象“形神俱似”,用线条表现是不容易的。
C.丰子恺将“言简意繁”作为自己绘画的标准,他以简笔绘出的阿Q形象,憨厚中有麻木,朴实里见悲哀。
D.丰子恺认为,绘画的构图原则应该规则而又有变化,不偏不正,物象在画中三分之一处最为美观。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鲁迅对刘岘画作的修改意见可知,刘岘没有研读小说,他几乎没有为阿Q特别“造像”,人物面目都有些模糊、抽象。
B.蒋兆和以水墨为材料,用写实方法塑造的阿Q形象,受到了周作人的充分肯定,可见水墨画法比木刻更容易创造文学形象。
C.丰子恺在他的画册原序中写到:“将来的中国,当不复有阿Q及产生阿Q的环境。”这是他的希望,也是他创作漫画的动力。
D.很多画家喜欢将鲁迅小说作为再创作的素材,是因为鲁迅的小说包含着对人性的无情剖析和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有小说原著内容的引用,有不同画家的创作经历,还有不少名人对画作的评论,充分又完整地论述了作者的观点。
B.材料二中俞平伯和朱光潜都谈到丰子恺的画作,从中可看出他们能够深刻领悟丰子恺“言简而意繁”的创作原则。
C.材料一、二都引用了别人对丰子恺《漫画《阿Q正传》》的评价,前者侧重批评性评价,后者则侧重肯定性评价。
D.从材料一的刘岘单行画本集、蒋兆和的造像再到材料二丰子恺漫画理论的详尽阐释,可知丰子恺塑造的阿Q更成功。
4.周作人与冯雪峰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批评丰子恺漫画的?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材料一中写到“《漫画〈阿Q正传〉》不断再版,至1951年已发行了十五版”,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其不断再版的原因。(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天二哥
台静农
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钱纸,慢慢地撕开。嘴里不断地祷告着:“天二哥,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
在刘家茶馆里说书的吴六先生扇着黑摺扇,穿着空心屎绿色的旧洋布大衫,后面补了两块蓝布,一是长圆形,一是三角形,斯文地站在烂腿的对面,他很慨然发了议论:
“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大家都睁着眼望着他。“你看,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天二哥昨天这时还能骂人打人,今天就没有气了。唉,唉,你看。”
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自小就会喝,他活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同酒离开过。他自己说:他爹会喝,他爹的爹也会喝,这酒瘾是从他娘胎里带下来的老瘾。
他近几天身上有些不舒服。昨天下午时分,觉着心里比平常还难过。于是他凑了四百文,都买了烧酒喝。
他喝了烧酒,着实有些醉了。他坐在王三的饭店前面馍馍桌子旁边的一条大板凳上,两脚翘在桌椅上,两手搂着腿膝盖。他的整个的脸面,以及他秃了顶的光头,都成了猪肝一般的颜色。
这时候,卖花生的小柿子提着花生筐从北大街来。天二哥一眼看了他,就笑着曳着嗓音向他说:“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
“你怎么出口就伤人!”
“乖乖,反了天了么?……”天二哥站起身子,举了拳头对着小柿子打来,但一躲开,拳头落了空;小柿子转过身子反在天二哥脊梁盖捶了两拳。这两拳是小事,但在天二哥身上却是从来就没有驮过别人的拳头;虽然十几年前挨过县官的小板子,那是为的蒋大老爷告他游街骂巷的罪过。
但是这只能县大老爷和蒋大老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于是他发狂,他咆哮地赶来。没想到,他将离开馍馍桌子便扑地一跤跌倒在地下。他这一跌,却非同小可;就是王三、烂腿老五他们都惊异了。
起初他们都想叫小柿子狠狠地吃一顿打,到没料着天二哥弱到这样。于是他们将他扶到原先的板凳上,安慰他道:“你喝醉了,酒醒醒再说罢。”吴二疯子带着老前辈的口吻,去申饬小柿子,不准他骂;要再骂,他就来打嘴巴。
他自家很失望,以为生平没有这样地丢人过,在大众面前;旁人说他喝醉了,于是提醒了他解酒的老法子————这也是他爹的爹传下来的。他摸了一个卖粥的大白碗,左正右斜跄踉地跑到栅门口的尿池前,连连舀喝了两大碗,顺便倚着墙坐在尿池的旁边。
小柿子远远地蹲在一旁,带着胜利的呆笑。天二哥藏着杀气的醉眼,忿怒地看见他这种藐小的傲慢,于是破口大骂起来:“你这小王八羔子,老子马上叫你知道厉害。”
“好,你的大爷就不跑,咳,我怕你吗?”
小柿子今年正是二十岁的少年,所以他敢这样的倔强。他又想:这样一个泥醉的家伙,又在病中,无论如何,也不是他的敌手。
他只顾去妄想,却不提防他这位天二爷一颠一簸地跑来了。他将要忙着站起来,他的头倒被按住了。天二爷用一只猛力的脚,将他的花生筐踢翻,铜钱滚了遍地。他把身子斜下去,想顾全他的花生筐,却被他的天二爷乘势压服在地上。
“小王八羔子,老子叫你知道厉害!”
他用了大力狠狠地在小柿子背上连三连四的捶。
小柿子声音有些颤抖。觉得这醉汉压在身上有如一棵大黄梨树,一点也不能动弹。他的大拳头,尤其吃不住。
“饶了罢!天二叔,我认识你了!”
小柿子终于哭着求饶了。毕竟小柿子输了,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碳,太不量力了。吴六先生看得有些不忍,用力将天二爷拉开,小柿子从他的拳头下窜了出去。“古人云:败兵之将,不必穷追。天二哥,记他下次罢!”
“呵呵,六先生,今天不打他个龟叫鳖爬,他哪里知道厉害!”
“呀,好个下马威!”王三说了,大家都笑了。小柿子也不去睬他们冷刻地讥笑,草草地拾了花生,捻了铜钱,含着眼泪强打光棍地骂着,“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
悄悄地走了。
“呵呵,缓两天再算账,好罢。今天便宜了你这小东西!”显过好身手的天二哥,很光荣很疲倦地坐在原先的板凳上。
“还是天二哥,小柿子总算叫乖了!”他们向他喝彩。“呵呵,他敢不叫乖?不然,还能姓天么?”说来姓天,这也是他的光荣。几年前,他在王三饭店里推骨牌,遇着警察来查店,警察很不客气地要拿他。先问了“你姓什么?”他说:“我姓天!”他趁着这当儿,打了警察两个耳光,就迅速地跑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称他叫“天二哥”。
他坐在板凳上精神有些不能支持。骤然跌倒了。烂腿老五很明白,他知道这一定是他的病以及酒和清尿发作了。于是同一些人将他抬到栅门的底下。
“我大概不行了……”他的颜色变成了苍白。这一夜烂腿老五陪了他,也没有睡觉。在第二天东方发白的时光,这天二哥便离开了烂腿老五。据说是,正在鸡鸣丑时。
1926年7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烂腿老五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给予天二哥临终前的陪伴,后为之烧纸钱,体现了他有一定的温情和善意。
B.小说第二段中对于吴六先生的描写体现了他的迂腐;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C.天二哥醉打小柿子后,“光荣”显示他的好身手,“疲倦”暗示他病情很重,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
D.“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写出了小柿子不甘示弱又百般无奈的心理,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代天二哥的死,然后写其死亡的经过,这样布局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B.小说开篇写了烂腿老五的祷告和吴六先生的议论,结尾特意交代了天二哥在丑时死去这一细节,首尾照应,结构严谨,颇有意蕴。
C.“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碳,太不量力了”以轻快的笔调,刻画了与《祝福》中类似的看客形象。
D.“烂腿老五”“小柿子”等取名,“泥醉”“打他个龟叫鳖爬”等用词,以及喝尿解酒的土方子,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8.本文多处使用戏剧化写法,请结合文本,从对话、场景和读者三个角度简要分析这种“戏剧化写法”的具体特点。(6分)
9.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耻为之记。
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皆窳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获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违悯②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含黑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
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
( 节选自归有光《世美堂后记》)
【注】①粥:通“鬻”,卖。②俗些窳:民风不淳。③违悯:指遇到不顺心的忧愁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以余好书A故B家有零落C篇牍D辄E令F里媪访求G遂置书无虑H数千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宁,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已有“归宁父母”之记载。
B.逋,拖欠、积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字意思不同。
C.黍黎之悲,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黍黎之悲”意思相同。
D.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此指“我”,与《孔雀东南飞》中“及时相遣归”的“相”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有光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名门之后,她娘家被县里人称为南戴王氏,是由于他们家居住在昆山南戴,又出了一个官员。
B.安亭民风不淳、土地贫瘠,归有光想借钱买下世美堂,县里的人都劝阻他,但他最后还是买下,并在数年后把欠款还完。
C.归有光妻子孝敬老人,用稻谷酿了酒,先给公婆品尝;不好意思把用麦子做成的食酱给公婆吃,只好自己烹饪食用。
D.归有光妻子操持家业,孝敬公婆,处理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帮助前来投奔的姐妹和读书人,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也没有任何怨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述诸小妹语曰: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2)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
14.归有光曾写道:“吾与吾妻非独伉俪之情,别有世外之交。”说明归有光与妻子不仅有夫妻之情,还有超脱世俗的互相理解。结合材料二,请分析归有光这样说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许推官行县①道中纪事
王禹偁
禾头低映黍头昂,处处沟塍水面凉。
村路扶携无冻馁,里门嬉戏有丁黄⑦。
鸡豚入市溪鱼美,梨枣登盘社酒香。
岁乐田家风景好,待君模写奏明光。
【注】①行县:官员巡行县中之事。②丁黄:古代男女始生为黄,男二十一为丁。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不仅说明了这首诗用韵的依据,还交代了本诗写作内容的由来。
B. “昂”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农作物充满生机的生长状态。
C. “鸡豚”“溪鱼”“社酒”等意象表明诗人希望像陶渊明一样归隐村野。
D.诗歌以朴实的语言描写了农村的景物和风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16.有评论认为,本诗最后一句“待君模写奏明光”与柳永《望海潮》中的“归去凤池夸”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节选》一诗中“__,__”两句,屈原非常自豪地自叙其高贵的族源出身,表明他对华夏文明的发自内心的认同。
(2)李白的诗歌创作善于借用神话传说,如写蜀道两侧山峰耸立和谷中水流湍急的名句“__,__”,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动态美。
(3)“角”为古时军中用以传达命令的乐器,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又如“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武侯祠大概不是杜甫曾到过的武侯祠了,似乎也不见霜皮溜雨、黛色参天的古柏树,但我还是很喜欢现在的武侯祠。武侯祠气象森然,很能表现武侯的气度。这是我所到过的祠堂中最好的。这是一个祠,不是庙,也不是观。武侯塑像端肃,面带深思。两廓配享的是蜀之文武大臣,武将并不剑拔弩张,故作威猛,文臣也不那么飘逸有神仙气,他们只是一些公忠谨慎的国之干城,一些平常的“人”。武侯祠的楹联多为治蜀的封疆大员所撰写,不是吟风弄月的名士所写,这增加了祠的典重。毛主席十分欣赏的那副长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确实写得很得体,既表现了武侯的思想,也说出撰联大臣的见识。在祠堂对联中,可算得是写得最好的。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化用了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如果将其改写为“似乎也不见锦官城外的森森古柏”,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了武侯祠内大臣塑像的特点,请从句间关系的角度简要分析。(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健康也要早规划。惊蛰,不光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昆虫,更惊醒了蛰伏人体内一冬的阳气。
惊蛰节气,气候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惊蛰节气虽适合多吃梨,( A )。脾虚便溏、慢性肠炎、胃寒病、寒痰咳嗽以及糖尿病患者应忌食梨。
惊蛰节气,气温偏低,不适合吃偏冷的食物,入口的食物最好都是温热的。另外,饮食上应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
春季,外面阳气上升,多出去运动有助于恢复身体原气,增强免疫力。合适的运动强度对健康至关重要。运动强度过大,会给身体带来损伤;运动强度不够,健身效果微忽其微。所以,要想有好身体,就要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合适要根据自身的年龄、身体状况、平时的运动量来确定。运动强度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和训练节奏一点点加大,毕竟“一口吃不出一个胖子”。所以,其普遍的适用原则是:__、__。
春天孕育着新的希望,昭示着新的开始,但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是可望而不可即。( B ),就从现在开始做起吧!
20.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惊醒”一词前后语义不同,请仿照这种用词方式写一个新句子。要求:以二十四节气(“惊蛰”除外)中的某一节气开头,不得再次使用“惊醒”一词,内容合理,表达流畅。(2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文中四、五两段是作者的初稿,存在两处字形、一处病句错误及两处成语缺漏。请找出并修改、完善。(6分)
四、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中教材《石钟山记》里提及:“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这一主张被北宋张载认为是“见闻之知”,即人们通过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的知识,张载认为它只是“小知”。
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四川省资阳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 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2025高二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卷+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调研监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恒一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2024-2025学年高三4月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四川省眉山市校际联考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