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史观重建始终伴随中国的兴衰沉浮。而今天中国史观重建面临的新局面,是其不再只是建立“想象的共同体”,不再是简单的从古老帝国向现代国家的转型,而是如何顺应一个“现实的共同体”的问题。中国史观的重塑,不再只是意识形态或学院派的议题,相反,它所需要把握的,是一个正在同时经历深刻内部变迁和深度外部扩展的中国。
现代中国的变迁,往往是通过思想领域发动,经由意识形态动员,从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观念改变现实的历史逻辑。而当代中国却已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物质与实体的演化不再轻易服从思想和观念的规训,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不再服从于文化观念的抽象召唤,这与中国人过去的历史经验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概而言之,在传统中国,经史传统的“历史意识”承担着凝聚儒家精英共识的功能;近代以降的战争与革命,史观则扮演着社会动员和辨别敌我的角色。而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改革时代的过渡史观,则承载了“告别革命”、弥合伤痕、诱导选择性记忆与历史遗忘的使命。无一例外,历史观在过去所扮演的是从整体上引领中国迈向一个理想社会的魔力形象,它假定可以通过思想深处的观念来决定性地影响历史走势,假定可以借助一种自我的否定来建立新的历史认同。
所以,19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叙事,无论是体现为救亡史观、启蒙史观还是改革史观,都是以危机史观的形态呈现的。它需要不断依据变动的外在力量来被动适应外部的挑战,时刻准备着调整自己的历史认知,并且坚信可以通过精神上的紧张来克服物质上的松懈。但是现在,这种熟悉的历史节奏开始消失了。在对外的意义上,中国当前尤其需要一种新的拓展史观。
而相应于过去的统一内部史观,中国当下则尤其需要一种新的内部包容史观。中国近二十年的快速崛起,实际也正得益于一种包容性的社会历史架构,无论是外包型经济、互联网社会还是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都建立在具有高度阶层流动性和产业沟通性的历史基础之上。上海的金融企业家、义乌批发市场的贸易商人、温州个体户、北京公务员、成都动漫码农、坦桑尼亚中国农场主……如果不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历史架构作为支撑,如果不是革命年代所打破的社会身份体系,这些社会阶层的共存和流动将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在内部包容史观和外部拓展史观的综观意义下,告别19世纪和20世纪中国的历史意识,提供一种超越一元化论述的史观框架,重建具有高度弹性和活力、富于叙事伸缩性的历史架构,将是推动中国以一种新的历史姿态进入新世界的关键前提。
(摘编自《重塑中国的内外史观》)
材料二:历史意识概括地说就是人类对自身发展过程的认识,它表现为人类对历史的记忆、反思、评判以及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与运用。历史意识不仅包含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记忆,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历史的评判与反思,即理性思考。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它使人类能够站在历史经验的阶梯上,不断向更高的层级发展。各个民族都有历史意识,表现出来的形式和特征却不尽相同。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对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更新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意识具有民族特征。中国历史意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对历史文化的传承,注重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灵感和智慧来解决现实问题。敬畏历史,总结历史,运用历史,依托历史而走向未来,这是中华民族独特历史意识的表现。
中国庞大的历史经典体系、完备的史官系统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史学,彰显了“历史”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中华民族历史意识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坚持“历史理性”与“历史经验”相结合的历史观。中国历史意识遵循的是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相结合的逻辑,一方面,我们不喜欢从预设的理念出发剪裁历史材料,而是尽量按事件本来的样子去记录,顺着芜杂的历史材料和具体的历史实践活动去思考,从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另一方面,中国有“法先王”的传统,“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先王”代表了历史的秩序,也代表了历史的最高理想。“法先王”就是回归某种历史的理性和历史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观。“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里的“述”,就是指忠实于原貌而原汁原味地呈现历史。古人对历史现象的研究与对自然现象的研究一样,都强调实事求是的研究,不从概念或理性原则出发随意剪裁史料。中国的历史意识要求以客观原貌呈现历史,是为了保证在时间的维度中对过往经验体验的本真性,也就是为了保证在既成事实的体验中能够顺势引申新的行动逻辑和行为脉络。
坚持有机的历史观。所谓有机的历史观,一是强调历史事件、历史要素的相互联系;二是强调历史的连贯性和传承性。“如入建章宫,千门万户,内自相通。”自觉地把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建构起有机的历史场景。同时,也会把先后出现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过去的事件与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联系起来,建立起历史连续性意识。
(摘编自林国标《中华民族的“历史意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代中国的史观重塑需同时应对内部变迁与外部扩展,要构建富于叙事伸缩性的超越一元化论述的史观框架。
B. 危机史观本质上是一种被动适应模式,在对外这一层面,需要有新的史观代替以适应当前形势的变化。
C. 内部包容史观形成源于全球化压力下的被动调整,与革命年代主动打破社会身份体系的实践无关。
D. 中国改革时代的过渡史观呈现出的形态是危机史观,旨在通过选择性记忆与历史遗忘等重构历史。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历史意识中的“述而不作”虽强调原貌呈现历史本真性,但允许基于事实体验顺势引申新的行动逻辑。
B. 有机的历史观注重历史事件的横向关联与纵向延续,其本质仍是对线性进步史观的隐性认同。
C. “法先王”传统并非简单地效仿古代制度,而是通过历史典范的树立为现实行动赋予理性与精神依据。
D. 中国历史意识并不靠预设的理念剪裁历史材料,而是尊重事件本身,强调从具体实践中提炼经验和智慧。
3.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比较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聚焦史观功能演变,材料二侧重历史意识内涵,二者共同指向传统史观的现代转型。
B. 两则材料都认为当代史观应突破危机应对模式,但材料二更强调对历史本真性的忠实记录。
C. 材料一批评改革史观的历史遮蔽性,材料二则通过“法先王”传统肯定历史经验的借鉴价值。
D. 材料一主张建立内外综观的新史观,材料二提出的有机的历史观正是这种主张的具体实践路径。
4. 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二十年的快速崛起,实际也正得益于一种包容性的社会历史架构”,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原因。
5. 假如你是一位历史学者,受邀参加一场关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历史意识”的学术研讨会。请结合两则材料,以“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中国的内外史观”为主题,撰写出你的发言提纲。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燕食记[注]
葛亮
韩师傅找了阿响,说《粤华报》的“庖影”,要举办一个大赛,给各大食肆的新厨。比赛事小,倒是让“得月”重整旗鼓的机会。阿响摇一摇头,韩师傅看他一眼,说,你师父的无字信,我读懂了。
阿响猛抬起头,问他读出了什么。韩师傅说,你先别管他说了什么。这个比赛,非得你去。
韩师傅将二楼的小厨房借给了阿响,晚上给他练手。到了夜晚,这里便成了他一个人的天地,就连韩师傅都不会进来。
他看着这厨房里的家什,都是叶七用过的。一口打莲蓉的大锅,也是叶七留下的。韩师傅说,他走了,无人再用。用了,打出的莲蓉不好,倒毁了镬气。不如放着,算是个念想。可阿响看,却并不见生锈,好像是有人隔上一阵儿,便擦拭打理。
他开火架灶。这半年下来,手其实有些生疏了。先打出了一炉,给韩师傅尝。韩师傅说,馅料不够滑,皮不够酥。
隔天,再打一炉,韩世江说,火候欠了,没炒匀。
再打,韩师傅咬一口,忽然停住了,再咬,慢慢品,点头道,好了,果然,只差那一味。
阿响便问,哪一味。
韩师傅看他,笑而不言。
阿响便试肉桂,舂到极细的白胡椒,都不对。
韩师傅摇摇头说,想想细过时吃过的,与现在你打的,差了什么?
阿响仔细想,许久,嗫嚅而出,小时候口味贪甜,和现在怎能一样呢。
韩师傅说,那就继续试,试出来为止。
阿响望着还热腾腾的月饼,说,这些怎么办,分给店里的伙计?
韩师傅说,不,你带回去,给七少爷吃。
阿响一抬头,七少爷?
韩师傅点点头,笑着说,太史第练出的舌头,口味刁。兴许能帮上你。
七少爷咬了一口,嚼了几下,眼睛忽然亮了,又嚼一嚼,这才问,响仔,这月饼哪来的?
阿响道,韩师傅教我打的。
锡堃(七少爷)目光黯然了下去,说,我还以为,是得月阁的大师傅回来了。你可记得我哋细过阵时,得月的双蓉月饼,好生排场,有价无市。可那大师傅忽然走了,再也吃不到。你这月饼呢,论口味倒与他有些像。也难怪,那韩师傅,罢了,到底还是欠了点什么。
阿响不禁问,欠了什么。
锡堃搔搔脑袋,忽然拉长了腔调,嬉笑地用戏白道:欠咗一味风花,又差咗一味雪月罢。
阿响终于为了一件事情辗转反侧。这在他是未有过的。他想,为什么韩师傅一尝,就发现月饼少了一味料。他与叶七,究竟是怎么样的默契。为什么叶七肯教他,却独留下那一味。
关于比赛的事,韩师傅似乎也不催促他。只是例行地来检查他的成果,然后成竹在胸地摇摇头。
于是,他想到了那封无字信,便向韩师傅讨来看。韩师傅微笑了一下,从袖笼里取出,便递给了他。好像已预备好了他要来讨。韩师傅说,带回家,慢慢看。
他将灯调得明亮了些,慢慢看。对着光看,由不同的角度。翻来覆去,都是白纸一张。时日久了,中间的折痕深了。一处边角,有浅浅的污。他想,那是韩师傅留下的。他或许也不止一次地,如他一般反复地查看,揣摩。
可是,一张白纸,能看出什么呢。
他入神地看,没留神锡堃进来了。七少爷站在他身后,默默地,半晌,忽然开口说,雪地银驹。
阿响吃了一惊,回过头来。看见锡堃眼里有温暖的灯影,目光却在远处。他问,少爷,你说什么?
锡堃这才回过神,说,你手里的这张白纸。让我想起师父来了。
阿响说,师父?
锡堃说,嗯,李凤公师父。小时候,阿爸请他教大嫂丹青,带上我们几个小的,一起学。第一课,李师父什么都没画。他在屋当中,挂了一幅水青绫子装好的卷轴。这卷轴上,只裱了一张雪白的纸。他问我们在这纸上看到了什么。我们看了又看,都是一张纸,便回他说,什么都没看见。
半晌,只有大嫂一个人,慢慢站起来,说,师父,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有匹白色的小马驹,卧在雪地上。
师父捻了一下胡子,微笑着说,对。这画上看见的,就是你心里有的。人常说眼见为实,还是着了相。莫相信你们的眼睛,要相信自己的心。
雪地银驹,大象无形。
雪地银驹。阿响跟着他,喃喃道。
锡堃打了一个悠长的呵欠,说,慢慢看。我困了,你也早点歇着吧。
阿响竟似没有听到他的话,仍是盯着这张纸,嘴唇翕动。又过了许久,他举起了这张纸,小心翼翼地伸出舌头,在上面舔了一下,又舔了一下。
他的眼睛,渐渐亮起来了。
第二天,阿响将信还给了韩师傅。他说,我知道少了哪一味了。
韩师傅微笑,等着他。
他说,盐。
韩师傅点点头,说,嗯。盐是百味之宗,又能调百味之鲜。莲蓉是甜的,我们便总想着,要将这甜,再往高处托上几分。却时常忘了万物有序,相左者亦能相生。好比是人,再锦上添花,不算是真的好。经过了对手,将你挡一挡,斗一斗,倒斗出了意想不到的好来。盐就是这个对手,斗完了你,成全了你的好,将这好味道吊出来。它便藏了起来,隐而不见。
阿响对他拱一拱手,说,我这就去试试。
韩师傅又颔首,说,你师父这封无字信,为难我,却为成全你。你自己悟出来的,这辈子都忘不了。
中秋当日,阿响打出一炉月饼,给韩师傅尝。韩师傅只吃了一口,嘴角轻颤了一下,说,这就对了。我做不出的味道,可一吃便知,对了。这金黄的月饼,齐整整的,在灯底下是灿然的光。韩师傅亲手盖上了得月阁的红印。小厨房里,原有一个暗门,韩师傅打开来。原来藏了一座供台,韩师傅带阿响,磕了三个头,说,师父,您的手艺搁在师兄这没断根儿,算是有个传人了。这月饼,还是“得月”的味道。
阿响见他说着,竟然语带哽咽。待他将暗门阖上,阿响终于问,韩师傅,这打莲蓉的手艺,师公只教给了我师父一个人?
(有删改)
[注]洪门大佬叶七隐退江湖后化身得月阁大厨,以“无字天书”传艺。阿响(荣贻生)师从叶七习得莲蓉绝技,与太史第七少爷(向锡堃)是挚友。韩师傅(世江)是叶七的师弟,点破叶七“甜中带咸”的和味之道。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阿响要参加厨师比赛作为故事的框架,以阿响破解“得月”楼双蓉月饼的配方作为故事的线索,线索清晰,叙事富有条理。
B. 韩师傅虽然不是阿响的师父,但他让阿响参加比赛,创造各种条件培养阿响,他懂得盐与甜互相成全的道理,由衷地为阿响的成功感到高兴。
C. 阿响“在上面舔了一下,又舔了一下”的动作描写较逼真,暗示了阿响的师父为了让阿响自行领悟,真是煞费苦心。
D. 小说作者主要依靠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和刻画人物形象,故事复杂离奇,人物语言典雅优美,富有艺术感染力。
7. 关于小说中“雪地银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雪地银驹”在小说的情节进展中有关键性的作用,正是七少爷对“雪地银驹”的讲述启发了阿响,让阿响领悟到加盐的秘密。
B. 这一情节的插入,使得小说富有诗情画意,让小说除展示饮食文化以外,还展示了传统文化中的国画艺术,富有文化底蕴。
C. 这一情节与“无字信”的情节互相辉映,大嫂从白纸上看到了白色的小马驹,卧在雪地上,启示了阿响“要相信自己的心”。
D. 讲完这一故事后,七少爷用“大象无形”加以点评,说明他虽然知道无字信的秘密,但他就是不说破,可见他也是高人。
8. 小说构思巧妙,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多次提到“无字信”,请简要分析其深刻意蕴。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文王殁,武王伐纣,灭之。伯夷、叔齐叩马谏曰:“父死不葬,而起大事,动大众,非孝也;为臣弑君,非忠也。”左右欲兵之,武王义而释之。伯夷、叔齐乃反,隐首阳山,号首阳子。
夫天下自然之时君臣无分乎其间为之君臣以别尊卑谓之圣人者以智欺愚也。以智欺愚,妄也。吾与汝尝言之矣。妄为君臣之中,妄殷有称。妄殷之中,妄辛①有称。妄辛之中,妄暴妄虐,以充妄欲。姬发之动,亦欲也。欲则妄,所谓以妄取妄者也。夫无为则淳正而当天理。姬发不兵汝,幸也。兵之而得义声,朽骨何有哉?悲乎!殆非吾之友也。
夷、齐于是逃入首阳山,罔知所终,后人以为饿死。
(选自《无能子·首阳子第二》,有删改)
材料二: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岐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之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
二人相视而笑,曰:“嘻,异哉!此非吾所谓道也。昔者神农之有天下也,时祀尽敬而不祈喜;其于人也,忠信尽治而无求焉。乐与政为政,乐与治为治。不以人之坏自成也,不以人之卑自高也,不以遭时自利也。今周见殷之乱而遽为政,上谋而(下)行货,阻兵②而保威,割牲而盟以为信,扬行以说众,杀伐以要利,是推乱以易暴也。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今天下暗,周德衰,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不如避之,以洁吾行。”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焉。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
(选自《庄子·让王》,有删改)
材料三:冉有曰:“夫子为卫君③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选自《论语·述而》,有删改)
[注]①辛,指商纣王。下文的姬发,指周武王。②阻兵,依靠武力。③卫君,指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的孙子,太子蒯聩的儿子。辄和蒯聩,有父子争夺君位之嫌。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天下A自然之时B君臣无分乎C其间D为之E君臣以别F尊卑G谓之圣H人者以智欺愚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义,意动用法,与“义不赂秦”(《六国论》)中的“义”用法相同。
B. 罔,无,与“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氓》)中“罔”意思相同。
C. 其,难道,与“其真无马邪”(《马说》)中的“其”意思和用法相同。
D. 求,探求,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屈原列传》)中的“求”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伯夷、叔齐曾劝谏周武王讨伐纣王的行动,认为周武王的做法不合乎忠孝,这一劝谏行为差点让二人失掉性命。
B. 材料二中,伯夷、叔齐从孤竹国来到岐山,本是想要见周武王,但周武王的表现让他们感到失望,于是二人选择隐居。
C. 材料二中,伯夷、叔齐认为周人靠谋略来大肆经商,靠武力来保持威慑,通过宣扬德行来取悦百姓,这是“推乱以易暴”。
D. 材料三中,子贡并没有直接问老师是否赞成卫君,而是根据老师对伯夷、叔齐的态度和看法,就得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姬发之动,亦欲也。欲则妄,所谓以妄取妄者也。
(2)吾闻古之士,遭治世不避其任,遇乱世不为苟存。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伯夷、叔齐二人的评价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赏荷
蔡松年①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胭脂雪瘦薰沉水②,翡翠盘高走夜光。
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醉魂应逐凌波③梦,分付西风此夜凉。
[注]①蔡松年,金朝文学家。经历了宋王朝由北到南的更迭。后随父亲入金,官运亨通。②沉水,即沉香。③凌波,曹植《洛神赋》云“灼若芙蓉出绿波”,后世因称荷花为凌波仙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先全景后特写,先从荷塘全貌着笔,后描绘了荷花的形貌、色彩与清香。
B. 下阕前三句描写了水边群山和荷上明月,山黛空蒙,月波流转,境界清幽朦胧。
C. 下阕末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借荷花之美抒发内心牵挂故国、身世飘零的凄凉。
D. 全词笔触细腻,语言洗练,形象生动,物情交融,形神俱妙,堪称词中佳作。
16. “胭脂雪瘦薰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一句极为精妙,请从修辞手法角度加以赏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封建王朝在广西桂林设郡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朝,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作为证据。
(2)DeepSeek的横空出世让很多人感慨学习无用了,殊不知强大的外物正是强大自身的利器,一如《荀子·劝学》中的分论点所说:“_______,_______。”
(3)“孤城”这一意象以其旷远、凄凉而又肃杀特质成为边塞诗中的常客,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捧一本书,读着读着就会想起某个人,或者盘算着某件事,或者回忆着某个场景。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作走神。它是个体将注意力从当前任务转移到内部自我的思维和情感之中的过程。研究显示,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频繁地走神。为什么呢?想象一下在看电影时,如果我们对每一个镜头都( A ),特别留意, 甲 ?①大脑会疲惫不堪,运行减慢。②走神是大脑自我调节的过程,③应对复杂的工作任务,④大脑会选择性地打理并及时反馈某些特定信息,⑤从而让我们更加有效地感知自身及周围的世界。
阅读时的走神涉及读者的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前瞻记忆。情景记忆是个人的相关经历,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会想到和家人一起去山里游玩的情景,耳畔仿佛响起林荫路旁的鸟鸣声,眼前仿佛浮现出苍翠山色。语义记忆是文本的语义信息,比如看到“山”字可能会让你想起这是一个象形文字,类似的文字还有“日”“月”“水”“火”等,也可能会让你想起地理课上老师讲的“山是由火山喷发或者板块碰撞形成的”。 乙 ,比如看到“山”字,你可能会想到这个周末要和家人到山间游玩,今天下班后要去超市采购相关的物品,出发前要给汽车加满油,等等。
如此看来,阅读时的走神是大脑的一种自我调整和恢复机制,是人们意识状态的自然表现,它有助于人们放松身心,应对挑战和压力,也有助于大脑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创新思维。但如同硬币有两面,丙。比如,它会导致人们注意力涣散,减缓阅读速度,甚至与重要的信息( B ),损害阅读记忆的完整性,影响人们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判断、推理。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第二段列举了阅读时走神涉及的三种记忆及其表现出的可能情况,请仿照其中一种,以“看到‘木’字”为开头,写出走神的内容。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进入高三以来,某中学的李华同学常常为自己阅读时走神而感到苦恼不已,并因此影响到了自己的学习。你作为李华的好朋友,想尽力帮助她改变现状。请根据材料内容,写一段当面劝慰她的话。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100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剑来》里说:“明”作何解?既是心境光明无垢,也是日月齐在。
“明”的这一解释给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你的生活与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甘肃省多校2024-2025学年高三5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鄂北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甘肃省天水市部分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安徽省鼎尖预测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5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部分学校高三三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赣州市2025年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南阳市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甘肃省白银市八中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江苏省宿迁市沭阳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