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一个农业社会的民族,中国人与生俱来地跟山水发生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学界公认的中国山水文学却出现在晋宋时代。
上古的人们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拥抱他们的山水,甚至相反,他们不但感觉不到山川的美,反倒因为自身力量的弱小而对山水持有一种敌视态度。这种敌视又因为远古人的自然泛神观念的影响而转为或崇拜或恐惧。到春秋战国时代,先进的铁器和牛耕以及比较科学的农作方法的普及,使得人们一定程度上从繁重的劳动中得到解脱,同时物质财富的相对丰富也助长了人们对于精神的需求。此时人们对于山水已具有审美意识,但此种审美尚未达到纯然的超功利审美之程度,而是一种带有突出功利目的的审美。人们对山水的审美主要侧重于山水的道德象征性,其致力点在于山水与道德之间所构成的象征和比喻意义。山水的本身并不是美的,而是因为它有了如许的跟道德相似之处,才体现出美,才值得人们去观赏。“山水比德”之德,很明确地显示着它的农业文化的内涵,德中的“平、仁、勇、无私、智和教化”,这是农业民族对于德之内容的确定,因而我们似乎可以说,在西汉之前,中国人对于山水的审美是间接的,对于山水美的意蕴的开发是功利性的。“山水比德”审美价值观的确立,并没有将中国的山水文学从文学中的山水直接牵引出来,但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却看到了蕴含于山水之中的无限的美的内涵。
为山水文学史上质的飞跃提供动力的是汉末思想界的沸腾,主要是东汉末年以来儒家独尊儒术的一统局面被打破,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文的自觉。曹操的《观沧海》就是其中一个证明,该诗写的是水,描述的是山,但诗中的山和水已经不是“仁、智、勇、正、义”的比附,而是比大海更广阔的胸襟的外现,它的波涛汹涌、它的广阔浩瀚和其中山的耸兀巍峨,这是一种心胸和人格的外化。而当一种外在的美作为人格内在的象征出现时,山水文学也就自然地产生了质的飞跃,这就是现代意义审美的山水文学。到了汉魏之际,如上的质变使得它的存在也由文学中的山水向独立的山水文学迈进。
与唐帝国博大的胸襟、广阔的地域相倚伏,唐朝的文人们胸中也大多装进了祖国的秀丽山川和风物景象。唐代山水文学的繁荣,其实绩最突出地表现在山水文学作品中“意”和“境”的有机统一。作家主体与山水客体的界线被打破了,即诗人的主观情怀在诗中被融汇于客观山水描写之中。应该指出的是,宋人的山水文学继承了唐人意境合一的创作成就,同时又渐渐地回归了魏晋时的山水诗中的“理”性。虽然宋人之理与魏晋人之“理”有质的不同,但希望通过山水客体以表达理的审美趣味却是一致的。
(摘编自曹萌《文学的山水与山水的文学——略论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
人类是从混沌的自然中走出来的,最终仍要回到自然中去,但那已是深情的、充满灵性的自然,这一切都缘于山水审美意识的觉醒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文学的诞生。纵观中国山水文学长达一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学价值。
山水文学的发生是以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如罗宗强所说:“山水的美,只有移入欣赏者的感情时,才能成为欣赏者眼中的美。山水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情的流注。”物我是融通的、互感的,是可以交流的,它透现出了审美主体的智慧及对宇宙自然至情至理的参透和感悟,也使中国人养就了一种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倪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
山水文学不只是表现自然美,更在于表现由自然美所激发的心灵感受,李白的“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堪称范例。山在诗人心目中并非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有知有觉,充满了灵性。诗人与敬亭山“相看两不厌”,不仅体现了诗人想从自然中寻找慰藉,更体现了物我融通后心灵世界的盈实、朗阔。欣赏山水风光,赞美自然景色,实则也是欣赏、赞美生命自身。
宗白华先生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心灵与自然共感,诗情与灵境辉映,构成了中国山水文学的独特境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向了一个超凡入圣、美妙绝伦的境地。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体味对象,灌注生气给对象,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摘编自高建新《江山若有灵,千载伸知己——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古的人们由于自身力量及观念影响而对山水有一种或崇拜或恐惧的感觉,他们感受不到山川的美。
B. 因为“比德”审美的启示,中国文人看到蕴含于山水之中无限的美的内涵,这使得山水比德审美价值观得以确立。
C. 宋代山水文学在唐意境合一的基础上又有着自身独有的特点,和魏晋之“理”不同,但审美趣味却殊途同归。
D. 李白笔下敬亭山有知有觉,充满了灵性,有一种人格内在的象征意义,该诗属于现代意义审美的山水文学作品。
2.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整体上以时间为序,论述了山水文学从上古时期到唐宋时代的发展历程,条理清晰。
B. 材料一中曹操《观沧海》的事例证明到了汉魏之际,文学中的山水开始向独立的山水文学迈进。
C. 材料二引用罗宗强的话是为了说明中国人要养就能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却不傲倪于万物的洒脱又深情的胸襟,才能参透和感悟宇宙自然。
D. 材料二重点探讨中国山水文学的美学价值,论述了其物我融通的特点,并指出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是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的充分体现。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符合材料一中的“山水比德”传统的一项是( )
A.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B.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管子·形势解》)
C.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德经》)
D.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唐代山水文学形成的有利条件和特点。
5. 学校论坛拟开展以“古代的山水文学”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你准备结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参与讨论,请根据材料二谈谈你的想法,并列出发言要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老大进城(节选)
西戎
宋老大在牲口市上逛了一趟,这时,他想起张会计临走嘱托的事:到农业技术训练班,看看张方奎,问棉花起了虫的事。于是便决定别的事都缓办,先去训练班找张方奎。
碰巧张方奎不在。训练班门上有位同志告诉他,说方奎的对象今天来看方奎,两人相跟着,刚出去不大一会。
这件事,真把宋老大搞糊涂了。他想了想:没有听说方奎找到对象了呀!找不到他不找了,到农林科去问问段科长,他常下乡,治虫的方法他准知道。
到了县政府农林科的办公室,段科长也不在。宋老大坐在椅子上,一袋烟没抽透,段科长推门进来了,看见宋老大,亲热地上来握手,问:“来干啥?”
“无事不登三宝殿,找你有件大事!”宋老大抽着段科长递给他的纸烟说,“我们的丰产棉起了虫,社里张会计叫我来问问方奎,找了一趟没有找到……”
“你找方奎?”段科长笑着打断他,“他们在西房里,我们刚才正研究治虫的事哩!你去吧,我来给供销社打个电话,看他们还有多少‘六六六’药粉,要是不够,还得连夜到省里去要!”
宋老大往西房里来了。他正准备推门进去,猛地一下,他愣住了,里面那说话的声音,原来是闺女小秀。
小秀说:“我今天来,我爹都不知道是来干啥!”
“你真会捣鬼,”方奎的声音笑着说,“你爹那么爱管闲事,咱俩这件事,可算把他给瞒住了!”
宋老大站在门外,感到说不出来的别扭。他愣住了,也不知道是该往里走,还是该往外退。正在左右为难,听见里面方奎又问:“社里这几天活紧不紧?”
小秀说:“秋苗按计划正锄三遍,你订的压三万斤绿肥的计划,也动了手,样样都顺利,眼下的大事,就是赶快想法治棉虫!”
方奎说:“不怕,‘六六六’一打就治了。”小秀说:“我们不会配药,还得你回去一趟!”
听见房里茶壶茶杯在响,宋老大赶忙返身往外走。刚走到大门口,段科长打完电话出来,喊着问:“老大,怎么走啦?”
宋老大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三步并两步出得大门来,这才放慢了脚步。想着刚才的事,心里又高兴,又生气。他认为闺女这样做,是把他看得太落后了,心里质问着:“我能干涉你们吗?你爹是那种封建脑瓜吗?”
走到大街上,宋老大看了看天色,用手压了压装钱的口袋,直往牲口市上去了。
太阳偏了西,半后晌了。赶集的人,已经陆陆续续往回走。宋老大的老伴,这时孤单单地坐在供销社柜台前面的长凳上,把各色各样的花花布,挑选了一大堆,等着闺女来决定要哪一种,然后让老汉把钱一付,撕下来就往家走。可是等一阵又一阵,街上一群一伙的人,从面前走了过去,就是不见闺女和老汉的影子。她心里开始发躁了,想起老汉那张说不烂的嘴,又爱多管闲事,准是又在牲口市上坐住了。她生了气,便往牲口市上来找宋老大。
果然不出所料,牲口市上人虽然很多,但是宋老大在什么地方,不用眼睛瞅,只用耳朵听,就听见他又在高喉大嗓地开了讲。
在墙角上围着一大堆人,只听见宋老大在说:“你这人,如今新社会,做买卖还能不老实吗?干啥也得实事求是,货真价实,你的牲口有毛病,你就该早些给人家说清楚。叫人家拉回去,再拉了来,误了时间,还影响人家的生产,你这思想,离社会主义还差十万八千里哩!”
老伴好容易挤进人堆里,打断宋老大的话,生气地说,“我的神神,说得啥也不顾了,看天气啥时分了?牲口还没有买成,数你办事情啰唆哩!”
“咱的早买好啦!”宋老大伸手指了指拴在旁边木桩上的两头骡子,笑着解释说,“这是给人家调解问题。”
老伴抱怨起来,“叫我等了整整一天,你走了见不上面,小秀也不知道回来一下!哼!”
老伴一提小秀,宋老大忽然把头凑过去,小声问:“小秀和方奎是……?”
老伴突然用手把他捅了两下。他抬头一看,见方奎和小秀两个,说笑着迎面走过来。宋老大不好意思地偏了偏脸,有意不去看他们俩,小秀的脸红了,方奎赶忙搭讪着问:“大叔,这骡子买得不错啊!”
宋老大笑着点了点头,不知还该说什么。从来不缺话说的人,这时也闹得挺别扭。多亏老伴开始抱怨闺女,“走了整整一天,东西挑下一大堆……”
小秀说:“我有事哇!”说着把头发一甩,看看方奎,又转向她爹说:“爹,我们有桩事要和你商量!”
宋老大瞅瞅闺女,再转眼瞅瞅方奎,心里说:这回可瞒不住我了吧?讲吧!你爹没意见!
小秀说:“爹,还有钱没有?”
宋老大说:“要干啥?”
小秀说:“我们要配一副药!”
宋老大吃一惊,忙问:“是谁病啦?”
小秀笑了一笑,方奎解释说:“不是有人病,是我在训练班里又研究出一种治蛄蝼的法子,想配一副药试一试,如果成功了,就把咱们社的大问题解决了,你忘了,去年咱们社的谷子,叫蛄蝼咬断多少!”
宋老大虽然年纪大,但他对方奎的科学试验,一直是热心的拥护者与支持者。他说:“钱都花完了,你们要早说,我好想办法呀!”
小秀说:“现在还有办法没有?”宋老大问:“要用多少钱?”方奎说:“有个十来元就行!”
宋老大迟疑了一下,摸了摸口袋,说:“身上还有我在银行取的十元钱,你妈要扯布,我看你们先用了吧!”
老伴瞪了闺女一眼,冲着宋老大说,“下回买,早知道这样,我误上一个劳动日白跑这趟干啥?”
宋老大说:“这可不能怨我,今清早我就有言在先,说不叫你来,你不听我的话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老大进城去买牲口,但他优先去农业技术训练班找方奎,体现了他对社里棉花治虫问题重视。
B. 段科长听闻宋老大因为丰产棉起了虫而来,便立即联系治虫药粉,可以看出段科长是一个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人。
C. 老伴在供销社挑选完各色各样的花布后,要等闺女来决定要哪一种,等宋老大来付钱,显然她家庭地位不高。
D. 本文以农村生活为背景,通过宋老大一家的日常生活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特点。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老大在农林科听到方奎“正研究治虫”的细节,强调了方奎技术专家的身份,也使后文他慷慨资助方奎治虫试验的行为更具合理性。
B. 文中对宋老大在牲口市上“高喉大嗓”等的语言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宋老大的热心、正直,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C. 本文以小秀和方奎的爱情为线索,展现了农村生活的温情与琐碎,而《小二黑结婚》则通过戏剧化的冲突和讽刺手法增强故事批判性的一面。
D. 本文语言既幽默又真实,如“我的神神,说得啥也不顾了……”不仅使老伴这一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同时贴近生活。
8. 宋老大在得知小秀与方奎的关系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简要分析。
9. 本文通过宋老大进城的经历反映了农村社会中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节选自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材料二: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周书》曰:“民,善之则畜也,不善则雠也。”有雠而众,不若无有。厉王,天子也,有雠而众,故流于彘①,祸及子孙,微召公虎而绝无后嗣。今世之人主,多欲众之,而不知善,此多其雠也。舜布衣而有天下。桀,天子也,而不得息②,由此生矣。
魏武侯之居中山也,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李克对曰:“骤战而骤胜。”武侯曰:“骤战而骤胜,国家之福也,其独以亡,何故?”对曰:“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骄则恣,恣则极物;罢则怨,怨则极虑。上下俱极,吴之亡犹晚。此夫差之所以自殁于干隧也。”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曰:“善。”以为造父不过也。颜阖入见,庄公曰:“子遇东野稷乎?”对曰:“然,臣遇之。其马必败。”庄公曰:“将何败?”少顷,东野之马败而至。庄公召颜阖而问之曰:“子何以知其败也?”颜阖对曰:“夫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造父之御,无以过焉。乡臣遇之,犹求③其马,臣是以知其败也。”
故乱国之使其民,不论人之性,不反人之情,烦④为教而过⑤不识,数为令而非不从,巨为危而罪不敢,重为任而罚不胜。民进则欲其赏退则畏其罪知其能力之不足也则以为⑥继矣。以为继,知,则上又从而罪之,是以罪召罪,上下之相雠也,由是起矣。
故礼烦则不庄,业烦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适威》)
【注】①彘:地名。②息:安。指不得安其位。③求:苛求。④烦:频繁。⑤过:责备。⑥为:同“伪”。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进A则欲B其赏C退D则畏其罪E知其能F力之不足也G则以为H继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聚,使动用法,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的“闻”用法相同。
B.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相同。
C. 极,极尽,与《兰亭集序》“足以极视听之娱”的“极”意思相同。
D.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与《项脊轩志》“先妣抚之甚厚”的“之”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官员总是派小吏催促百姓耕种收获、抽丝织布、养育孩子、畜养家畜,表面看是对百姓怜爱,实际上为百姓带来了灾难。
B. 舜作为平民却能拥有天下,桀作为天子却不得安居其位,周厉王也因仇人众多而被流放于彘且祸及子孙,呈现出鲜明的对比。
C. 魏武侯询问李克吴国灭亡的原因,李克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指出吴国屡战屡胜恰是其灭国的催化剂。
D. 东野稷在庄公面前表演驾驭之术,无论是前进后退,还是左转右转,都符合驾驭的规矩,虽没有超过造父的技术,但仍得到了庄公的赏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
(2)以骄主使罢民,然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14. 为官之人具体应怎样做才能赢得民心?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①
朱敦儒
我是清都②山水郎,天教懒慢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这首词是词人从京城回到洛阳时作。西都:洛阳。②清都:天帝的宫阙。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以口语“我是”入诗,称自己是被任命管理山水的郎官,坦率洒脱、情感豪放。
B. 词人想象丰富,生动地刻画自己多次上奏要留住云彩借走月亮,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C. 词人认为天宫的管理方式与人间相同,侧面表现离开京都不能为百姓谋福祉的焦虑。
D. “插”和“醉”写出了词人在洛阳的生活状态,并用“梅花”象征自己的高洁品性。
16. 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照应上阕的“天教懒慢与疏狂”的?请简要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当你登楼远眺,看到明月当空,江水浩浩,顿感境界阔大、幽远之时,可用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这种心境
(2)在《离骚》中,屈原用“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心志,写自己追求美好的德行,就算多次死亡也不后悔。
(3)古人喜与鸥鸟为友,常把其写进诗歌之中表达与世俗的隔离之境,如“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前,有三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在赶考的途中,他们路过了一座山,听说山上住着一位 A 的算命先生,人们都称之为“活神仙”。这三位秀才好奇心起,便一起前去向这位算命先生求教:“先生,请问我们当中能有几人上榜呢?”算命先生闭上眼睛,掐着手指,算了一会儿,然后向三位秀才竖起来一根手指。三位秀才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便请求先生说清楚一点。算命先生只对他们说道:“天机不可泄露,日后你们自会知晓。”于是三位秀才带着满腹疑惑离开了。
后来,三个秀才当中只有一人上榜,这个人似乎明白了当初算命先生的意思,特地过来酬谢,一见面就夸奖说:“先生算得太准了,果然名不虚传。”还学着当初算命先生那样竖起一根指头说:“确实‘只中一个’。”
秀才走后,旁边的徒弟便请教道:“先生,怎么算得这么准呢?”算命先生嘿嘿一笑说:“其实很简单,三个人一起来的,我只竖一根手指,但是可以做出四种不同的解释:( )。不管他们考得怎样,我的预测都是准的。”徒弟对算命先生佩服得 B 。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算命先生解释,体现算命先生的逻辑。要求:符合语境,语言流畅,表意完整。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家发现,未熔化的小行星可能是地球上存在足够化合物以支持生命起源的关键。这些小天体在吸积过程中形成,即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粒子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更大的天体。然而,并非所有的小行星都经历了相同的命运。早期形成的星子由于暴露于高水平的放射性环境中,熔化并失去了大部分挥发性物质。相比之下,一些后来形成的小行星逃过了这样的高温熔化过程,从而 ① 。
通过分析不同来源的陨石样本中的锌含量,为科学家构建了一个模型,模拟地球在数千万年的吸积期内积累锌。结果表明,那些经历熔化的星子,提供了大约10%的锌,而 ② ,则来自那些未经熔化、富含挥发性元素的小行星残余物。
这项发现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地球上生命的化学基础,还可能成为探索火星及其他外星世界是否存在生命的有力工具。因为相似的条件和过程,也可能发生在其他年轻的行星系统中。当人们在寻找宇宙中其他可能孕育生命的行星时,了解这些挥发性物质是如何被输送到行星表面的知识至关重要。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请用一个单句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为,骑驴找马,绝不等待,如果连驴也没有,就迈开双腿,走下去。也有人认为,条件不利时应选择等待,条件有利时再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广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泸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四川省内江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重庆市主城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南省天一大联考南阳六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