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用户为何沉浸“人感”对话
①周末周刊:在您看来,把AI当作一个人来看待和互动会是一个趋势吗? ?
②刘金河:我关注到现在出现了一种人工智能陪伴的服务,通过设定角色来形成人和机器的亲密关系。这确实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趋势。而且我们不太清楚它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因为现在是不同人群的尝试和探索,还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普遍化应用。不过,人的情感世界是深不可测的,弗洛伊德的心理冰山模型底部那个潜意识是非常巨大的。AI的出现为填补多元的情感需求、回应和释放人的潜意识提供了可能性。
③短期来说这并不是坏事,但长久以往是不是有可能让个体逃避现实而深陷其中,以及对群体来说是不是有可能会影响代际繁衍,这些都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观察到结果。
④沈阳:现代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有时变得疏远或表面化。AI提供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陪伴”。所以,把AI当作“人”来互动的趋势我觉得不仅可能,而且已经在社交媒体、虚拟伴侣应用里初见端倪了。未来如果AI还能结合语音、表情,甚至虚拟现实技术,这种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⑤AI在情感互动中扮演的角色,我觉得可以用“镜子”和“缓冲器”来形容:AI能反映你的情绪和想法。但它本质上是被动回应的,核心还是你在驱动对话;AI还能当一个情感缓冲器。跟真人倾诉时,你可能会担心被误解、被评判,或者对方没耐心听完。AI没有这些问题,它永远耐心、永远专注,能让人卸下防备。
⑥这种单向的情感投射可能短期内让人满足,但长期来看,可能会让一些人更渴望真正的双向连接。毕竟,人类的情感需求里,有一部分是需要被“回应”而不仅仅是被“接收”的。
⑦周末周刊:您如何看待“人机恋”等新出现的社会现象?如何评价这种人机关系中的情感联结?
⑧刘金河: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机恋”这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多。这也是由人类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所决定的。我们很难规定情感驱动之下的人与人以及人与机器的关系一定是什么样的。进一步发展的话,AI在人类情感关系中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法绕开的主体。
⑨在某种程度上,人正在创造新的主体、新的关系乃至新的社会结构。我们期待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向前发展的方式。情感驱动下的人机关系也许就带来了这种可能性。
⑩张洪忠:首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社会连接的基础,如果人际情感如此容易被机器取代,那么整个人类社会就很容易瓦解,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例如亲情,无法被取代;真正的爱情,也无法被取代。这是人类社会最基础和最底层的情感,是人类个体聚合为社会群体的基础。
另一方面,有些人在人际情感上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可能需要从AI中寻求满足或者补偿。因此,无论AI如何拟人化,今后可能出现人形机器人,但它终究是AI机器。AI可以填补人与人之间的一些情感空缺,不可能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沈阳:对陷入“人机恋”的人来说,情感是真实的。他们可能会因为AI的一句话感到心动、被安慰,甚至产生依赖感。这种幸福或满足的体验,跟人与人恋爱时的化学反应在感受上是相似的。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双向的——爱、争吵、妥协、成长,都是两个人彼此影响的结果。AI的情感是单向投射,它不会真正“爱”你,也不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期待。这种不对等让它缺少了人际关系中的深度和复杂性。人类恋爱中的惊喜、矛盾甚至痛苦,都是因为对方的独立性,而AI的行为是可控的、程序化的,哪怕它模拟得再逼真,也少了那种“活生生”的不确定感。
举个例子,如果你跟AI“谈恋爱”,它可能会说“我永远不会离开你”,你可能会感动;但如果真人这么说,你可能会既感动又怀疑,因为你知道现实没那么简单。这种真实感带来的张力,是人机关系暂时无法复制的。
不过,我也不觉得人机恋就“不如”人际恋爱,它只是不同的对象。对一些人来说,它可能是过渡性的情感寄托;对另一些人,它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全部。
1. 第①段划线处还有一句追问,根据下文推断最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 AI会取代人在人际交往当中的角色吗。
B. 如何看待AI在情感互动中扮演的角色。
C. 在您看来,AI背后的技术逻辑是什么。
D. 我们如何适应AI时代人际交往新模式。
2. 下列说理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确实”就客观趋势而言,“不太清楚”则就未来发展程度而言。
B. 第③段从“短期”“长久”两个角度,分别说明AI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C. 第⑤段用“镜子”和“缓冲器”来作比,形象说明AI的情感互动特点。
D. 第⑥段从“短期”“长期”两方面,说明人类的情感更加需要彼此接收。
3. 下列关于人与AI情感互动的判断中,专家们不会一致认同的一项是( )
A.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人和AI的关系更加亲密。
B. 人与AI互动既能填补情感空白,也会有负面影响。
C. AI给人幸福满足的体验,未来能够取代人际情感。
D. 人与AI情感交流是单向投射,因为AI没有情感。
4. 阅读最后三段,概括其说理思路。
5. 阅读第⑧段到结尾,三位专家的观点中你最认同谁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衣(节选)
毕飞宇
一部戏总是从唱腔戏开始。说唱腔俗称说戏,你先得把预设中一部戏打烂了,变成无数的局部、细节,把一部戏中戏剧人物的一恨、一怒、一喜、一悲、一伤、一哀、一枯、一荣,变成一字、一音、一腔、一调、一颦、一笑、一个回眸、一个亮相、一个水袖、一句话,变成一个又一个说、唱、念、打,然后,再把它组装起来,磨合起来,还原成一段念白,一段唱腔。说戏过后,排练阶段才算真正开始。首先是连排。一个人成不了一台戏,“戏”首先是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多的演员挤在一个戏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就必须沟通、配合、交流、照应,这样的完善过程也就是连排。连排完了还不行。演员的唱腔、造型还得与乐队、锣鼓家伙形成默契,没有吹、拉、弹、奏、打,那还叫什么戏?把吹、拉、弹、奏、打一同糅合进去,这就是所谓的响排了。响排过了还得排,也就是彩排。彩排接近于实弹演习,是面对着虚拟中的观众进行的一次公演,该包头的得包头,该勾脸的得勾脸,一切都得按实地演出的模样细细地走场。彩排过去了,一出大戏的大幕才能拉得开。
几乎所有的人都注意到了,从说唱腔的第一天开始,筱燕秋就流露出了过于刻苦、过于卖命的迹象。筱燕秋的戏虽说没有丢,但毕竟是四十岁的人了,毕竟是二十年不登台了,她的那种卖命就和年轻人的莽撞有所不同,仿佛东流的一江春水,在入海口的前沿拼命地迂回、盘旋,①巨大的漩涡显示出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那是一种吃力的挣扎、虚假的反溯,说到底那只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下滑、流淌。
截至说戏阶段,筱燕秋已经从自己的身上成功地减去了4.5公斤的体重。筱燕秋不是在“减”肥,说得准确一些,是抠。筱燕秋热切而又痛楚地用自己的指甲一点一点地把体重往外抠,往外挖。这是一场战争,一场隐蔽的、没有硝烟的、只有杀伤的战争。筱燕秋的身体现在就是筱燕秋的敌人,她以一种复仇的疯狂针对着自己的身体进行地毯式轰炸,一边轰炸一边监控。②减肥的日子里头筱燕秋不仅仅是一架轰炸机,还是一个出色的狙击手。筱燕秋端着她的狙击步枪,全神贯注,密切注视着自己的身体。身体现在成了她的终极标靶,一有风吹草动筱燕秋就会毫不犹豫地扣动她的扳机。筱燕秋每天晚上都要站到磅秤上去,她对每一天的要求都是具体而又严格的:好好减肥,天天向下。筱燕秋一定要从自己的身上抠去十公斤——那是她二十年前的体重。筱燕秋坚信,只要减去十公斤,生活就会回到二十年前,她就会站在二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曙光一定会把她的身影重新投射在大地上,颀长、婀娜、娉婷世无双。
这是一场残酷的持久战。汤、糖、躺、烫是体重的四大忌,也就是说,吃和睡是减肥的两大法门。筱燕秋首先控制的就是自己的睡。她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固定在五个小时,五个小时之外,她不仅不允许自己躺,甚至不允许自己坐。接下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嘴了。筱燕秋不允许自己吃饭,不允许自己喝水,更不用说热水了。她每天只进一些瓜果、蔬菜。在瓜果与蔬菜之外,③筱燕秋像贪婪的嫦娥那样,就知道大口大口地吞药。
减肥的前期是立竿见影的,她的体重如同股票的熊市一样,一路狂跌。身上的肉少了,然而,皮肤却意外地多了出来。多皮的皮肤挂在筱燕秋的身上,宛如捡来的钱包,浑身上下找不到一个存放的地方。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对自己产生了这样一种错觉:整个人都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最要命的还在脸上,多出来的皮肤使筱燕秋的脸庞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筱燕秋望着镜子里的自己,寡妇一样沮丧,寡妇一样绝望。
真正的绝望还在后头。减肥见了成效之后筱燕秋整日便有些恍惚,这是营养不良的具体反应。精力越来越不济了。头晕、乏力、心慌、恶心,总是犯困,贪睡,而说话的气息也越来越细。说戏阶段过去了,《奔月》就此进入了艰苦的排练阶段,体力消耗逐渐加大,筱燕秋的声音就不那么有根,不那么稳,有点飘。气息跟不上,筱燕秋只好在嗓子里头发力,声带收紧了,唱腔就越来越不像筱燕秋的了。
筱燕秋再也没有料到自己会出那么大的丑,当着那么多人的面,她在给春来示范一段唱腔的时候居然“刺花儿”了。“刺花儿”俗称“唱破”了,是任何一个靠嗓子吃饭的人最丢脸的事。那声音不像是人的嗓子发出来的,像玻璃剐在了玻璃上,像发情期的公猪趴在了母猪的背脊上。其实“刺花儿”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每一个演员都会碰上的,然而,筱燕秋到底又不是别人,她不能忍受一起集中过来的目光。④那些目光不是刀子,而是毒药,活生生地就要了你的命。筱燕秋强作镇定,示意再来。连续两次,嗓子就是不肯给筱燕秋下这个台。坐在一边的炳璋端来了一杯水,递到筱燕秋的面前,故意轻松地对大伙儿说:“歇会儿,歇会儿了哈。”筱燕秋没有接炳璋的杯子,接杯子这个动作筱燕秋无论如何是不肯做的。
筱燕秋看着演后羿的男演员,说:“我们再来一遍。”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详细描写戏曲排练四个阶段,为筱燕秋的刻苦训练提供了背景铺垫。
B. 文中“汤、糖、躺、烫”的谐音梗,以幽默的方式暗示了筱燕秋减肥的严苛程度。
C. “活脱脱地变成了一张寡妇脸”,通过比喻,凸显了筱燕秋的容貌变化与心理落差。
D. “刺花儿”事件后筱燕秋拒绝喝水,表现了她的倔强,也是她对自己体面的一种维护。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无力回天的笨拙、凝重”形象地表现了筱燕秋试图通过努力回到从前,却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
B. 句子②中“轰炸机和狙击手”生动地表现了筱燕秋对自身肥胖的敌视,既要全面减肥,又要各个击破。
C. 句子③借嫦娥服药奔月的神话传说,生动地传达出筱燕秋渴望迅速减肥的急切心理,饶有趣味。
D. 句子④充分体现了筱燕秋对艺术的完美追求,表现了她不允许自己失败的心理以及对艺术和观众的热爱。
8. 请结合文本,分析筱燕秋减肥过程中体现心理变化。
9. 本文情节并不复杂,却给人以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感觉。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注】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注】慧褒:唐代著名僧人慧褒禅师。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相应位置。
尽吾志A也B而不能C至者D可以无悔矣E其孰能讥之乎F此余之所G得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给……命名,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名”用法相同。
B. 以,因为,与《屈原列传》中“中述汤、武,以刺世事”的“以”意思不同。
C. 相,帮助之意,与熟语“吉人自有天相”中的“相”意思相同。
D. 所以,表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所以”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介绍褒禅山名字的由来、华山洞的位置以及路边石碑的碑文,为下文记游说理作了铺垫。
B. 华山洞前洞地势平坦,且路程近,因而游览的人多;后洞地势险峻,且路程较远,因而游览的人少。
C. 作者一行人深入后洞,比好游者少走了十分之一就出了洞,“我”为此感到后悔,因为未能尽享游玩之乐。
D. 本文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风格相似,同属于山水游记,都是从记游中引出议论,在叙述中说明事理。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14. 王安石认为想要看到奇伟的美景,需要哪些条件?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杂感四首·其二
黄景仁(清代)
岁岁吹箫江上城,西园桃梗托浮生。
马因识路真疲路,蝉到吞声尚有声。
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
剧怜对酒听歌夜,绝似中年以后情。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岁岁吹箫”中“岁岁”重复,强调年复一年的漂泊,增强情感的沉重感。
B. “马疲路”与“蝉有声”形成鲜明对比,既写出诗人的疲惫,又暗喻其不甘沉沦的抗争。
C. “长铗”与“短衣”分别象征文人的儒雅与武士的勇猛,体现诗人的双重人格。
D. “剧怜对酒听歌夜”化用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的场景,但抒发的壮志豪情与曹操的不同。
16. 结合全诗,分析“长铗依人游未已,短衣射虎气难平”这两句诗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人生变化无常,从前喜欢的东西也很快会被抛弃,这种变化总让人有所感触,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还提到了寿命本身也无法掌控,都将湮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让人唏嘘。
(2)王老师在解答家长对孩子状态的问询时,引用《种树郭橐驼传》中太过宠爱担忧的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告诫家长不要过分关注孩子的分数,要给孩子成长空间。
(3)古诗词中有不少句子使用“空”字,营造不同的意境氛围,或空旷清新,或萧瑟悲伤,或孤寂无奈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应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潮的兴起,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姿态走进日常生活。年轻人身着汉服漫步街头,手提故宫文创礼盒谈笑风生,家中摆放着融入榫卯工艺的现代家具……这些场景,勾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
国潮为何能引发共鸣?首先在于文化基因的(①)。当千年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当古典诗词意境融入产品理念,传统文化便有了新的表达载体。比如,某品牌将《千里江山图》的色彩融入彩妆盘,让消费者在化妆时也能感受青绿山水的诗意;某老字号把传统糕点做成“二十四节气”模样,用味蕾唤醒人们对时序流转的感知。这些产品不再是冰冷的物件,而是承载着文化记忆的“生命体”。
其次,科技为传统赋能,让国潮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通过AR技术,人们轻触屏幕就能“翻阅”敦煌壁画中的故事;3D打印技术复刻的青铜器,既保留了古物神韵,又降低了观赏门槛。社交媒体的传播则让国潮突破地域限制,一件融入京剧元素的卫衣,可能通过短视频被百万网友点赞,一句改编自古诗的广告语,能在朋友圈引发二次创作热潮。
更深层的原因,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国潮背后,是年轻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热爱。(②)我们身处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③)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美学,始终是滋养心灵的养分。从匠心独运的文创产品到星火相传的非遗技艺,让人们重新审视传统的价值,也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生命力。这种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的转变,(④)着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赌定。
18. 下列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传承 尽管 但 彰显
B. 延续 即使 也 凸显
C. 传承 即使 也 凸显
D 延续 尽管 但 彰显
19. 请仿照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与上文构成排比。
20. 文中第三段加点的关联词“既……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21. 文中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有一处语病和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修改。
22. 某品牌计划推出“国潮新势力”系列产品,邀请你为产品设计提两条建议(技术层面除外)。每条不超过35个字。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记忆是个体对过往经验的存储、再现,融合客观信息与主观体验,是认知与身份的基础。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人渴望移植学者的知识记忆,省去十年苦读;有人想移植艺术家的灵感记忆,瞬间拥有创作天赋;也有人愿移植亲人的过往记忆,重温消逝的时光……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与自身感悟,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记忆移植”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试题word版及答案下载地址
微信扫码分享
站长推荐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七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西安市陕西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河北冀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测试语文试卷 (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广西邕横教育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8月联考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湖北省荆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语文试卷(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部分学校高三八模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陕西省汉中市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详解)
所属栏目:推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