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E网

首页 > 精品试题 > 推荐试题

推荐试题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分享:杨老师 2025-08-30 下载支付:5点 立即下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进步、新陈代谢的动力,是学科自身强大而主动的反省、修复能力,是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随着新材料、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入,古老的历史学得以不断地进发出新的活力。历史学发生的“数字转向”,便是已知的诸多新变化之一。

自19世纪以来,历史学建立了一整套较为严格缜密的研究方法、学科体系和职业规范。仅以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考证为例,史料的范围从一般的档案、文献、典籍等,逐渐拓展到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文字之外的形式。最近20年来,历史资料的数字化与数字化原生史料的大量出现,成为历史学“数字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

首先看传统史料的数字转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史料在不同介质和载体之间的转换,如由口述传统向文字书写的过渡,直接带来了传统史学的诞生;再如碑刻铭文的拓印,文稿的誊写、抄录与印刷,还有一度非常盛行的微缩胶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研究的进步。现代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文件的存储、携带、阅读、检索和传播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单就史料本身而论,传统史料数字化使得历史研究者有可能尽量多地获取、占有和运用史料,并且全面细致地掌握相关的研究状况。但是,海量的史料超出了人类自然的阅读能力,这是之前任何时代都不可想象的新问题。于是,文本、数据库和网络范围内的电子检索,成为今天每一个研究者日常的基本操作技能:而再更进一步,就出现了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统计学等方法的“数据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大数据”模型分析。

再来看原生的数字史料,也就是运用数码技术直接制造产生的各类电子文档、信息和记录。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数码”的时代,对于未来将要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来说,他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如何获取这个时代里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历史资料。例如,进行历史人物的研究,一般较为传统的研究路径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档案资料来挖掘耙梳人物的生平信息、人生轨迹等;二是借由人物存世的著述、日记和书信等文本建构其思想、观念和情感世界;三是追踪人物的社会交往和关系网络,从他人的观察、记录、回忆和评论里还原并丰满人物的形象。即使是依然沿用这一路径,在未来的研究者所要处理的史料中,也会有大量的电子邮件、数码通信信息、社交网络记录等。况且电子信息缺乏实体的物理存在,更为隐秘、难以查找,也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这些情况,对于仍然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培养的研究者来说,恐怕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因此,在一些对未来史学发展的展望中,常常会提到“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概念,这些或许都将成为未来历史学家们的学术基本功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对历史学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数字化的媒体、技术和工具,已经深入到历史学的各种实践、演示、分析、教学、研究和传播当中,取得的成果也不胜枚举。但是,由于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以及传统学科本身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两者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张力,对于历史学的“数字转向”这一议题也尚未达成一致的共识,亟待深入展开讨论、更新学术规范、明确前进方向。历史学的研究实践,不仅需要广泛借鉴各种新的技术手段,而且要前瞻性地思考历史学本身在未来数字时代中的学科定位与理论特色。

(摘编自周兵《迎接历史学的“数字转向”》)

材料二:

就历史学内部来说,历史地理是最早自觉引入各种数字技术的领域,这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特色分不开。而经济史领域因为处理量化资料,也很早就引入统计分析软件,并且建设数据库。不过,对中国古代经济史来说,进一步开发适用的数字人文工具也存在一些困难。虽然传统中国史料中也包含大量经济相关的数字,但要把这些数字转化为可分析的数据面临诸多瓶颈。仅就最基本的价格与度量两类数字来说,银两有多种不同的成色、计重,各类货物的称重、体积也都有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果这些数字不能进行统一的换算,就很难应用现有的数字人文工具进行分析。当然,这也推动我们去思考如何结合史料与研究主题的特性,开发有针对性的数字人文工具。

任何一种技术、方法都有其适用对象、适用限度,须与其他研究方法技术相配合。数字人文热之下,更需要我们对历史学学科传统进行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数字史学研究必须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否则研究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技术方案自然也就“无的放失”。数字人文改变了历史叙述的方式,辅助研究者进行史料辨析、建立因果链条等,但是数字人文并不能代替研究者决策。至于历史感的形成和升华还是需要依托传统方式,阅读、写作、经历、田野考察,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能够使这些方法的运作更为有效,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历史感的培养方式。

(摘编自《新机遇与新可能: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于“数码”的时代,如何获取大量以数字形式出现并存在的史料,是进行历史研究最重要的问题。

B. 传统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路径已经不适用于数字化的时代,不能再按照现有学术训练模式来培养研究者。

C. 在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中,历史地理和经济史能够较早引入数字技术,与该分支学科的研究特点密切相关。

D. 历史感的形成与升华需要依托传统方式,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历史感的培养没有益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字之外,融入考古、图像、数据、口述等史料,体现了历史学开放包容和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

B. 如果想获得对一个历史人物的更丰富的认识,参看他人对此人的回忆评论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途径。

C. 历史学家掌握“数字考古”“数字考证”等基本功,就能解决电子史料容易被破坏、篡改和散佚等问题

D. 通过对价格、度量等数字统一换算,可将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数字转化为数字人文工具可分析的数据。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数字历史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 气象学家竺可桢通过气象文字记录整理出历史气候数据。

B. 疫情防控期间,同济大学举办线上“交通历史与发展国际学术会议”。

C. 英国历史学家构建“seshat全球历史数据库”。

D. 浙江大学数字考古队利用高精度数字档案复制了一座“敦煌石窟”。

4. 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如何更好地发展数字史学。

5.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跑警报

宗璞

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

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

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

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

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

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卣辰也知道,有警报时,弗之的习惯是回家坐在腊梅林里。有些文章便是那时构思的。

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

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

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玹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

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

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

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

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

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

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喵——”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

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喵——”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

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

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啰!哈哈大笑啰!”别人应和着向外走。

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

(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中人们对于警报的态度由最初的“慌乱”到“悠闲”,说明警报出现次数频繁,人们已经习惯了“跑警报”的生活。

B. 文章中的庄卣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选择守在实验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

C. 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展现了弗之的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于警报声中能“缓步而行”的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

D. 飞机的声音先是“轰隆轰隆”,渐渐远去,而后又突然响起来,防空洞里的人们如同被猫玩弄的老鼠,心中忐忑、紧张不已。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卣辰“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心忧国事的知识分子形象。

B. 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

C. 文中关于猫动静的细节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

D. 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意在表现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与自信。

8. 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的是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9. 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柔性战争”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熹,字元晦,徽州婺源人。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父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乾道五年,除知南康军,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知台州唐仲友与王淮同里为姻家,吏部尚书郑丙荐之,迁江西提刑,未行。熹行部至台,讼仲友者纷然,按得其实,章三上,淮匿不以闻,熹论愈力。宁宗之立,韩侂胄居中用事。熹忧其害政,数以为言,且约吏部侍郎彭龟年共论之。会龟年出护使客,熹乃上疏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在讲筵复申言之。御批云:“悯卿耆艾,恐难立讲,已除卿宫观。”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五年致仕。熹登第五十年,任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自熹去国,侘胄势益张。何澹为中司,首论专门之学,文诈沽名。刘德秀仕长沙,首论留正引伪学之罪,“伪学”之称,盖自此始。攻伪日急,至上书乞斩熹。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从游之士,特立不顾者,屏伏丘壑;依阿巽懦者,更名他师,过门不入,甚至变易衣冠,狎游市肆,以自别其非党。而熹日与诸生讲学不休,或劝以谢遣生徒者,笑而不答。嘉泰初,学禁稍弛。淳佑元年正月,上视学,手诏以周、张、二程及熹从祀孔子庙。

(选自《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B.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C.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D. 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讲筵:讲经、讲学的处所,这里指天子的经筵,即御前讲席。宋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B. 耆艾:年寿高。古称六十岁为“耆”,五十岁为“艾”。亦泛指老年人。这里是说宁宗借口怜恤朱熹年岁己高、难以讲经而授与其祠禄官。

C. 九考: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这里是说朱熹考中进士以后的五十年中,在外面做官长达二十七年,在朝仅有四十天。

D. 藜羹:用藜菜制作的羹汤。泛指精美的食物。这里是说朱熹家中一向贫穷,但关爱学生,若有学生远道来求学,就特别招待,优赏有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朱熹自幼聪颖,少年科举得志。面对父亲的启蒙,他追问天的上方还有什么,让父亲大为惊异;十八岁时参加乡贡考试合格,后来又考中进士。

B. 朱熹关心百姓,为政严肃有方。浙东地区饥荒,他刚接受任命,就写信给其他州郡,募米商,免税钱,最终米船聚集;所管辖的地区风纪肃然。

C. 朱熹为官正直,敢于直言进谏。朱熹不惧宰相王淮的权势,坚持查明唐仲友的罪行并上奏;会同彭龟年上疏指斥皇帝左右大臣窃取权柄的危害。

D. 朱熹屡遭打击,始终坚持治学。朱熹学说曾被看作“伪学”,甚至有人上书斩杀朱熹;有人劝导他遣退门徒,他仍讲学不止,面对劝说一笑付之。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2)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14. 在遭遇学禁之时,朱熹的门生反应不一,其中不同于特立独行者,而为人所不齿的行为是怎样的?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其五)[注]

苏轼

惠泉山下土如濡,阳羡溪头米胜珠。

卖剑买牛吾欲老,杀鸡为黍子来无。

地偏不信容高盖;俗俭真堪著腐儒。

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迁。

[注]述古:陈襄的字,熙宁五年(1072)陈襄知杭州,苏轼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苏轼在常州、润州赈灾后写下此诗。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述惠泉山下的泥土如同濡湿润泽一般,阳羨溪头的大米晶莹剔透胜过珍珠。

B. 颔联说作者卖剑买牛想要留在此地耕种,并称将殷勤地款待所有来来往往的朋友。

C. 颈联描写心理:“我”觉得这偏僻之地容不下你的高车华盖,民风俭朴却适合“我”安居。

D. 尾联用字精当,着一“苦”字把作者长时间在江南逗留的情形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16. 尾联“莫怪江南苦留滞,经营身计一生迁”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文观止》对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做了这样的点评:“知终无可奈何也,故借此意于悲风之中。”据此推断,它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   )甚至生造出一些   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牲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   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    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然而,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们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伦不类    可有可无    避免    贬低

B. 异想天开    可有可无    取消    低估

C. 不伦不类    纯属多余    避免    低估

D. 异想天开    纯属多余    取消    贬低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B. 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C. 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D.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20. 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 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淄博市沂源县专门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了244个爱心食堂,即长者食堂。年龄在60岁至69岁之间的老人,每餐只需支付两元钱,70岁至79岁老人一元钱,80岁以上免费。由于物美价廉,服务周到,一些食堂   A   

长者食堂”之所以火爆,是因为它解决了老人及其子女的午餐忧虑:既有效解决了老年人的就餐难题,让他们能够“食无忧”;又在一定程度上   B   ,让他们少了后顾之忧。可谓一举多得!

长者食堂作为公益性的养老服务设施,①本着“方便、价廉、互助、卫生”为原则,②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助力,③为社区(村)老年人提供多样化就餐服务。④从老人们对长者食堂的热情反映看,⑤长者食堂不仅仅是一个就餐的场所,⑥它还增强了老人们重新融入社会的群体归属感,⑦更加积极地面对老年生活。当然,⑧工作中难免有差强人意的地方,⑨彼此理解、互相呵护才是使长者食堂良性发展的正道。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中,有的青年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建功立业,有的青年成长为省级优秀共青团员,得到了磨砺和成长;在三支一扶计划中,大学生新农人把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带到农村,既助力端牢中国饭碗,又拓展自身的职业赛道。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word试题+答案解析)

微信扫码分享

留言评论